羅江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 測繪工程院,新疆 昌吉 831100)
GNSS技術自應用到測繪行業以來,相較傳統的邊角測繪技術手段,GNSS因其眾多優點,得到了充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高效率不受天氣影響,自動化全天候觀測的優點,在大壩變形監測中已得到普及應用。
當前基于BDS系統的變形監測多是基于精密星歷。隨著當前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建成開通,廣泛而快捷的基于廣播星歷的BDS定位技術能否應用于變形監測,精度能否得到保證是值得進行深入探討的問題。文章通過對比GPS靜態定位,對基于廣播星歷的BDS靜態定位技術用于大壩變形監測的觀測數據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對其可行性進行了評價。
新疆某水庫大壩為平原水庫,大壩為黏土心墻土石壩。根據工作要求,該水庫大壩須按規范規定監測頻次進行大壩位移監測。2019年9月完成了監測控制點建造的土建工作,2019年11月19日開始測量。根據工程規模等級以及水工建筑物級別變形監測技術方案,水平位移監測使用GNSS網觀測法[1],觀測等級為三等,重復設站次數不少于1.6次,每時段同步觀測時間不小于 60 min[2],接收機采樣間隔設置為 15 s,衛星截止高度角15°。GNSS網形圖如圖1所示。

圖1 GNSS網形圖
GNSS網共由13個網點組成,其中大壩10個變形監測點,壩外下游布置3個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正式觀測前,使用Trimble公司Terrasat GmbH開發的GNSSPlanningOnline(http://www.gnssplanningonline.com)Web程序做好時段觀測計劃,衛星可見數如圖2所示。

圖2 衛星可見數
由圖2可知,8:00~20:00期間,下午14:10衛星可見數最少(14顆),DOP值最大(4.34,規范要求不大于6.0)。16:10時刻的衛星天空圖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DOP值最大的相同時間,衛星分布布滿4個象限,滿足規范要求(至少分布三個象限),綜合衛星可見數及衛星天空分布情況,測區白天全部時間可以進行GNSS靜態定位測量。

圖3 BDS衛星天空圖(2019-11-18 16:10)
GNSS接收機使用Trimble NetR9s(4臺)同時采集GPS、BDS衛星定位數據,共觀測10個時段,獲得48條基線數據。基線解算使用Trimble公司商用軟件“Trimble Business Center 5.0”,獲得的基線向量使用武漢大學開發的“CosaGPS”軟件進行網平差、環閉合差計算。
該項目使用的BDS廣播星歷文件由接收機接收定位數據得到,若接收機不支持也可以從IGS數據中心(ftp://cddis.gsfc.nasa.gov/pub/gps/data/campaign/mgex/daily/rinex3/)下載。
基線采用相同的解算策略:①使用相同的基線解算軟件——Trimble Business Center 5.0;②都采用廣播星歷;③衛星截止高度角都為15°;④相同的歷元間隔15s;⑤都采用固定解結果。解算精度情況對比如圖4、圖5所示,環閉合差對比情況如圖6、圖7所示。

圖4 水平精度

圖5 垂直精度

圖6 同步環精度對比分析

圖7 異步環精度對比分析
從圖4、圖5可知,GPS基線解算精度略優于BDS,總體而言解算精度大致相當。
該GNSS網共有28個同步環,由圖6可知,除個別三邊環以外,BDS和GPS兩者的其他同步環總體吻合,同步環精度處于同一精度水平。異步環精度對比如圖7所示。
該GNSS網共有126個同步環,由于數量較多,以異步環的全長閉合差對作為對象進行比對,如圖7所示,BDS和GPS兩者的三邊異步環總體吻合,同步環精度處于同一精度水平。
(1)三維平差
基于WGS-84坐標系,設置相同的參數,分別使用GPS、BDS基線向量進行三維向量網平差,對平差結果中的三維基線向量改正數進行比較。
從圖8、圖9和圖10可知,X分量改正數吻合較好,Y分量和Z分量總體能吻合,但有較小的分離,BDS基線向量改正數相較GPS略大,都處于同一精度水平。

圖8 X分量

圖9 Y分量

圖10 Z分量
由圖11可知,基于GPS、BDS的基線三維向量網平差,從點位中誤差來看,GPS精度最優,除監測點Q07以外,BDS點位中誤差絕對值均小于GPS點位中誤差絕對值的2倍,規范中對三維點位中誤差沒有做要求,此項參數作為衡量兩種方法的參考指標。

圖11 點位中誤差(三維空間直角坐標XYZ)
(2)二維平差
為解決投影長度變形,坐標系使用基于1980西安坐標系的相對獨立坐標系,因為是首次建網觀測,無多期復測資料,基準點不做穩定性分析[3]。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J1~J3)聯測國家控制點,平差時進行中央子午線變換和投影高程面變換,得到其相對獨立坐標系高斯平面直角坐標,在GNSS監測網中,J1~J3作為已知點約束平差,設置相同的參數,分別使用GPS和BDS基線向量進行二維約束平差,對平差結果中的二維基線向量改正數進行比較,結果如下:
從圖12和圖13,可知GPS與BDS基線向量改正數吻合情況良好,除個別基線以外,兩者差值在 1 mm以內,兩者精度水平一致。

圖12 X分量改正數

圖13 Y分量改正數
由圖14可知,除監測點Q02和Q07以外,其他監測點GPS與BDS兩者基本一致,Q02(差值 ±0.1 mm)和Q07(差值 ±0.2 mm)這兩個點,可近似相等,總體來看兩者處于同一精度水平。

圖14 點位中誤差(高斯平面直角坐標)
(3)坐標較差
使用BDS和GPS數據源進行數據處理并網平差,得到最終使用的高斯平面直角坐標,坐標比較結果如表1所示。

坐標比較 表1
GNSS網觀測法在變形監測數據分析中使用坐標分析法[4],即進行網平差,計算點的坐標。該項目為首次觀測,不做位移數據分析。由表1可知,除Q01、Q03和Q06三個點外,其余各點不論是坐標分量較差還是點位較差,較差差值均小于 ±1.0 mm,即小于規范對變形監測點精度要求的 ±3.0 mm[5]的1/3,根據誤差傳播定律忽略不計原則,即該變形監測網基于BDS和GPS的坐標成果中有70%的點成果視為一致,從坐標較差中誤差結果來看,x坐標分量較差中誤差(±0.60 mm)和y坐標分量較差中誤差(±0.47 mm)均小于變形監測點精度要求的 ±3.0 mm的1/3,也從另一方面說明基于BDS和GPS的坐標成果可視為一致。
通過前文的分析表明,不論是基線解算、環閉合差、還是基線向量改正數以及點位中誤差和坐標較差比對分析,都說明基于廣播星歷的BDS計算結果和精度都與GPS保持一致。完全可以滿足變形監測控制網高靈敏度和高精度的要求,及土石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對監測點點位中誤差的要求( ±3.0 mm)。當前儀器設備廠商出產的接收機都是多源GNSS接收機,BDS與GPS數據相互驗證,增強監測數據結構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