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喆雋
參與游戲可能是哺乳動物在幾百萬年的演化歷史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特殊能力,它使人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并不斷地嘗試挑戰自己的能力邊界。荷蘭人類學家約翰·赫伊津哈曾經寫過一本名為《游戲的人》的專著,提出了“游戲人”(Homo Ludens)概念。他認為,游戲和理性、制造同等重要,它超出了純粹物理和生物學的活動界限,“人類社會的偉大原創活動自始至終滲透著游戲”。
電子游戲將線下的活動轉移到了數碼世界中,進一步拓展了游戲的可能性,使得玩家能夠經歷原本無法參與的活動,例如進入古墓探險,指揮千軍萬馬四處征戰,或者建造科幻的未來城市……電子游戲可以在相對安全的條件下,提供一種低成本滿足感。簡單來說,電子游戲使得快樂來得太容易,于是就出現了一直游戲一直爽,以至于停不下來的上癮情況。
人類可以沉溺于很多東西,例如飲酒、購物、運動等。所以,一個充分自省的人,需要將自己作為一個“解剖”對象,分析一下自己玩游戲的深層驅動力是什么。例如,有些人玩游戲純粹是為了打發時間,有些人是為了宣泄郁悶的情緒,還有些人則是為了暫時忘記現實中的煩惱和不滿。當下很多人對游戲“上癮”并非由于游戲本身的吸引力,而是因為社交壓力。例如很多同學都在玩,如果自己不玩,就感覺被孤立了。或者平時生活中沒有什么人交往,但在游戲中,可以和隊友一起“戰斗”,立刻就獲得了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如果了解自己玩游戲的深層驅動力,就可以找到替代方案。例如,如果因為社交壓力,你會發現除了玩游戲,還有很多其他可能的排解壓力的方式,如打球、參加興趣社團等。
需要認識到的是,有些游戲在設計開發時,會邀請一些心理學家參加。這樣做是為了提高游戲黏度,讓玩家欲罷不能。例如設置很多等級,玩家在練了一級后,馬上就會想再升一級,這個目標一定不是遙不可及的,但是需要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會多出很多。其實你不是在“練級”,而是成了一套升級公式支配下的“僵尸”。還有一些同學,在玩游戲之后會產生負罪感,這其實比不玩游戲更有負擔。
玩游戲的主要問題不是沉溺或者占用時間,而是錯失了生活的重心,并忘記了人生真正的優先度。我的建議是,每次玩完游戲之后,你可以暫時放空幾分鐘,復一下盤——想想剛才在游戲中的得失;更需要想一想游戲之外的生活里還有什么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