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龍 龔雪鵬 姚浪 吳姍 張仁寶 王凱
摘要 為扎實抓好壩區農業氣象服務,依據七星關區的氣候特征及主要面臨的災害性天氣,對該地區的災害性農業氣象服務提出建議,為七星關的壩區農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關鍵詞 壩區農業;災害性天氣;氣象服務
中圖分類號:S165+.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3–0094–02
1 壩區農業氣候資源及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七星關區境內地形西部高、東部低,整個地勢主要從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逐漸下降,地勢最低處赤水河谷里匡巖海拔470 m。七星關區屬于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季風氣候比較明顯,降雨量較為充沛,海拔相對高差大,垂直氣候變化尤為明顯;秋綿雨、凝凍、冰雹、西春旱東夏旱等主要的農業氣象災害時有發生。近年來,七星關區干旱、低溫寒潮、霜凍、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對設施壩區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為保障設施壩區農業生產,最大限度地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不利影響,指導農戶及時開展抗災自救,恢復生產,需要了解不同的典型災害天氣情況,加強壩區農業生產和管理措施。
2 ?氣象防災減災一張圖
七星關區委區政府對氣象部門提出了針對性、時效性、準確性、指揮性強的防災減災工作要求,七星關區氣象局積極對接區應急管理局、教育局、水務局等單位,細致制作七星關區氣象防災減災一張圖(圖1),主要包含有應急避難場所、湖庫堰塘、河流信息表、地災隱患點、農業園區、教育機構、旅游景區。
3 壩區農業應對災害性天氣服務建議
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關鍵環節,是防御和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基礎。經過多年發展,七星關區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能力大幅提升,但局地性和突發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能力不夠強、信息快速發布傳播機制不完善、預警信息覆蓋存在“盲區”等問題在一些地方仍然比較突出。
3.1 秋綿雨
秋綿雨是指入秋以后(9—11月),連續≥5 d逐日降雨量≥0.1 mm的持續陰雨天氣過程。按過程持續時間長短可分為三級:持續5~6 d的為輕級,7~9 d的為中級,10 d以上的為重級。七星關區秋季為秋綿雨多發期,對壩區農業影響較大。秋綿雨受災較輕的地塊,影響田間生產活動正常進行,導致水稻不能及時收獲或已收獲的水稻也不能脫粒晾干入庫而發生霉爛變質。因此,遇天氣轉多云,僅局地陣性降水,應抓住時機清除田間枯草,培土扶正植株,增加土壤透氣性,促進根系發育;并可適時追肥,促進作物恢復生長,加強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同時做好山塘、水庫的蓄水、保水工作。
3.2 凝凍天氣
冬天北方冷空氣頻繁南下,受到云貴高原地形阻擋,我國西南地區易形成靜止鋒并長期盤旋,配合來自孟加拉灣暖濕氣流源源不斷地輸送水汽,出現凍雨天氣。在強冷空氣的作用下,導致冰雪或雨雪混下,當凍雨、溫度較低的雪花或霧滴降落,到達溫度低于0℃的地面時,路面就會形成積雪或結冰。七星關區2008年1月中旬—2月上旬持續數十天特大凝凍災害,造成電力輸送線路和地面交通干線癱瘓,冰塊、冰花長時間覆蓋在田園山川、草木菜蔬上,樹葉被凍蔫、菜被凍枯,農業嚴重受災。針對凝凍天氣,壩區農業應積極應對:首先,如果降溫幅度大,地勢高處、橋梁、涵洞等地有道路結冰,路面濕滑,局地雨霧天氣能見度較差,相關部門要采取對應措施,確保道路交通安全;其次,注意農、畜、牧、林業等防范和防護工作;最后,注意防寒保暖,確保用火用電安全,保持室內通風,謹防CO2中毒。
3.3 冰雹天氣
當地表的水被太陽暴曬汽化,然后上升至空中,無數的水蒸氣凝聚成云,此時相對濕度為100%,遇到冷空氣則液化,以空氣中的塵埃為凝結,形成雨滴(熱帶雨)或冰晶(中緯度雨);當氣溫降到一定程度時,空氣的水汽過于飽和,就會產生降雨;要是遇到冷空氣而沒有凝結核,水蒸氣就凝結成冰或雪,進而產生降雪;如果溫度急劇下降,就會結成較大的冰團,即冰雹。冰雹具有局地性強、歷時短等特點,每次冰雹的影響范圍一般寬約幾十米至數千米,長約數百米至十幾千米;一次狂風暴雨或降雹時間一般只有2~10 min,少數在30 min以上;同一地區,有的年份連續發生多次冰雹,有的年份發生次數很少,甚至不發生;地形越復雜,冰雹越易發生。日常應緊密關注當地天氣預報信息,當大風降溫冰雹災害性天氣來臨前,要及時加固棚室骨架,修補有破損的棚膜、草苫、棉被等覆蓋物[1]。
3.4 建立防災減災綜合社區
為切實全面提升城鎮社區氣象、地震等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和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的傳播途徑,強化與民政局、防災減災委辦公室等單位的合作,共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緊緊圍繞“氣象、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氣象、地震災害應急演練,氣象預警信息傳播、地震災情速報”等三方面開展創建工作,結合全國防災減災日、全省防震減災宣傳周、科技活動周、世界氣象日、國際減災日等重要節點,聯合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通過贈送科普書籍、制作科普宣傳欄等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將民政部門在社區建立的災害信息員隊伍納入氣象信息員、地震災情速報員名單[2]。當有災害性天氣時,氣象部門向信息員發送預警信息,組織社區居民做好防范措施,讓廣大居民學會獲取氣象信息,提高災害防御的主動性和及時性。
3.5 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作業
第一,強化人影作業人員培訓和保障。七星關區人影作業人員53人,11門高炮,每年汛前嚴格按照正規訓練,嚴格管理,主要培訓政治思想學習、隊列訓練、班協同操練、高炮的起落、炮閂、裝填機的分解結合、壓退彈練習、高炮的保養維護、看云識天氣等內容;按照培訓計劃對各炮班民兵進行班協同考核,炮閂、裝填機分解結合考核,考核成績如實進行記錄存檔,通過考核的民兵頒發上崗證。通過培訓加強炮站民兵在作業過程中的實際操作能力,保障作業的安全。同時,為全區人影作業人員全額購買意外傷害險每人100萬及高炮公共安全責任險,每個炮站50萬。
第二,強化值班值守,秉承“每次過程不放過,一年四季不放松”的理念。炮點認真做好日常值班值守,24 h在崗,密切監測天氣,抓住最有利的時機及時開展作業,盡最大努力為農業增收增產保駕護航;強化七星關區人影炮站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升全區人影現代化水平;積極向區政府爭取炮站專項安全維修經費,完成相關炮站的炮庫、炮臺、值班室、彈藥室、民兵休息室、廁所等設施設備標準化建設;優化作業點布局,不斷提高人影防雹增雨效率;結合全區產業化結構的布局安排及地方政府需求,積極協調和匯報,優化全區炮點布局,不斷提高人影防雹增雨效率。
4 結語
結合氣象工作“十四五”期間的規劃,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是防災減災工作的關鍵環節,是防御和減輕災害損失的重要基礎。要開展和利用好精細化的氣象服務,及時按照上級主管部門開發的相關服務手段行事,充分利用好貴州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支撐系統等農業氣象服務平臺,及時提供每周氣象預報,對相關氣候開展預測,為壩區農戶提供氣象服務。以信息化為基礎,以智慧氣象為重要標志,人影作業及炮站人員應及時開展做好轄區內的防雹工作,清楚轄區內壩區農業的位置和主要農作物,提高人影為農服務的意識和水平,提高人影作業效率,減少因冰雹等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
參考文獻
[1] 張小麗.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的歷程與深化[C]//中國氣象學會.中國氣象學會2007年年會氣象軟科學論壇分會場論文集.2007.
[2] 張蕾.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標準的研究[C]//中國氣象學會.第33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9 水文氣象災害預報預警.2016.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