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燕
摘要 玉米具有產量大、適應性強等特點,在我國許多地區得到了廣泛種植,其生產與培育對我國農業發展乃至國民經濟都具有廣泛且深刻的影響,玉米的優化生產也是我國糧食結構升級的堅實力量之一。作為農業大國,玉米在我國的種植歷史悠久,在生產技術上也一度取得了深刻的進展。在實際種植中,玉米種植密度作為玉米產量與品質的直接影響因素之一,對其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玉米目前的種植情況進行了綜述,闡述了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與品質的影響,并列舉了提升玉米產量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 玉米種植;產量;品質;影響探討
中圖分類號:S51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3–0176–02
我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導致了我國耕地面積的進一步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也隨著進一步縮減。只有不斷擴大玉米的種植密度,進一步增加玉米的產量才能使玉米的供應得到有效的保障。但玉米的種植密度增大,在提升玉米的產量的同時也對玉米的品質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在玉米種植中應當進行科學合理的密植,確保玉米種植效益的最大化。
1 玉米種植情況綜述
玉米種植情況,可以從玉米的價值、生長特點、種植技術3個方面做具體概述。玉米是目前世界上產量最高的農作物,也是我國三大糧食農作物之一,玉米的種植面積約占我國糧食總面積的1/3。玉米作為飼料和糧食都具有極高的價值,首先,玉米蘊含豐富的蛋白質、脂肪、淀粉、維生素,特別是亞油酸能夠預防高血壓與心臟病的發生,玉米在畜牧業和工業中的占比也很高,可以說玉米是具有多方面應用價值的農作物。
玉米屬于雌雄同株的一年生植物,具有強壯的莖干與高大的植株,由于遺傳性發展較為復雜,玉米的變異種類十分豐富,通過調整玉米的種植技術和種植方法以跟上日漸變化的市場需求,創造較高的經濟價值。
玉米的種植面積可以直接對玉米的質量和產量產生影響。具體來說,種植密度過大會因光照、肥料供應的相應不足而導致產量下降,嚴重甚至會造成玉米品質的降低。種植密度小則會導致單位面積產量低、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因此,在玉米的種植實踐中應當針對玉米的品種做好種植密度的控制,力求保障玉米的產量與品質。
通渭縣地處黃土高原南部,具有地勢東南低、西北高的特點,是從溫帶半濕潤向半干旱的過渡地區,由于光照條件、水分條件與溫度條件的總體適宜,非常適合玉米的種植。玉米在通渭縣屬于主要的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5.3萬hm2。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受到溫度、種植密度、日照條件、降水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種植人員應對玉米全生育期內的種植條件進行把握,對玉米種植密度進行科學、有效的調整,力求使通渭縣種植的玉米更加高產、質優。
2 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分析
2.1 玉米種植密度大對產量的影響
作為短日照植物之一,光照條件對玉米的生長有顯著的影響。例如,日平均光照時數在8 h以上,會一定程度上縮短玉米的發育期,但若日平均光照時數高于18 h,則會對玉米的正常生長起到影響。具體而言,玉米的開花期將延長,造成玉米植株普遍變高,葉片數量增加。因此,玉米的光照時數以8~10 h為宜。
玉米的種植密度會影響玉米的光合作用。在玉米種植實踐中我們發現,玉米的種植密度的增大會造成玉米的葉面系數不斷增加,有利于整體的光合作用效果,有利于玉米產量的提升。
每畝中的穗數作為影響玉米產量要素之一,對玉米的產量起到顯著的影響。如果想讓玉米整體的穗粒數增大,就要增加玉米的種植密度,但隨之而來的還有玉米穗粒重的減輕。因此,玉米種植密度增大會引起玉米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之間的矛盾。
由此可知,玉米種植密度與玉米的產量呈現拋物線關系,如超過一定標準值,便會造成產量的明顯下降。種植人員應加大對玉米種植密度的控制,確保密度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保障玉米的種植效益。
2.2 玉米種植密度小對產量的影響
玉米的種植密度小會對玉米的整體產量造成負面影響,但卻能確保玉米個體的成長與發育。具體來說,減小玉米的種植密度可以讓玉米個體穗粒發育更好,這是因為單棵玉米所受到的光合作用的效率更高,并且種植密度的降低可以讓莖干更好地生長,從而保證營養物質的輸送,讓個體的產量增加。
就玉米的整體產量來說,玉米種植密度小直接導致單位面積的有效穗數和穗粒數降低,進而導致了整體產量降低,對玉米種植的效益造成損害。因此,在玉米種植的過程中,應當對玉米的種植密度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充分保證玉米生長中的葉面系數、群體葉面系數、光合系數的協調,增加玉米群體的總光合作用面積,讓玉米群體與個體協調發展,在提升玉米單棵植株產量的同時確保總體產量的提升,實現產量最大化的目標。
2.3 玉米種植密度對品質的影響
玉米種植的密度會直接影響玉米中的蛋白質、脂肪、淀粉的含量。具體來說,玉米種植密度增大會減少玉米中的蛋白質含量。作為玉米的主要構成物質,一般來說玉米都應具有10%的蛋白質,才能保證有效的吸收作用。玉米種植密度的增大還會引起玉米脂肪的增多,即玉米營養價值的減少。另外,玉米種植密度的增大還會增加玉米的淀粉含量。
玉米種植密度對玉米的質量具有直接而顯著的影響,低密度的玉米種植更能保證玉米具有良好的品質。
3 提升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措施
玉米群體的產量主要受到品種特征、種植環境與種植密度三方面因素影響。因此在玉米種植中,應當對玉米實施合理的密植,確保玉米的產量與品質協調發展。
提升玉米種植的密度,能夠促進玉米對光溫熱資源的利用率,是獲得高產量玉米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在抗倒伏、耐密植的玉米品種得到廣泛推廣,蟲害防治技術與測土施肥技術提升后,合理開展玉米密植已成為目前種植實踐中多數玉米生產國家提升產量的方式。
3.1 對玉米的品種進行合理的挑選
密植是提升玉米產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對玉米展開合理的密植,必須對玉米的品種等各項的條件做深入的考慮。具體來說,在玉米的種植中,應當根據玉米種植地區的氣候條件等因素選擇倒伏能力較強、耐密植力較強、適應性較高的優良品種,從而為玉米的產量增加夯實基礎。
3.2 合理規劃玉米播種的時間
玉米的種植時間在4月下旬~5月上旬,且地表溫度已經位于10℃左右才不會對玉米的出芽率造成影響。在對玉米展開播種時也要具體考慮土壤的濕度,適宜玉米生長的含水量通常為60%~70%。田間缺水會導致玉米的植株早衰,無法及時后熟,導致玉米減產,因此在玉米的播種過程中,也要注意對土壤的及時灌溉。另外,施肥也是提升玉米產量的重要舉措。種植人員要依據玉米的生長情況、土壤的肥力和肥料類型等多種因素進行土壤施肥,提升肥料的利用率。
3.3 多方面提升玉米種植水平
信息時代的發展推動了各職業工作人員依據網絡開展相關技能的學習,種植人員也應當利用好電子信息技術,不斷創新玉米種植思路,提升玉米種植的水平。就目前玉米種植的普遍情況而言,許多種植人員依然采用傳統的玉米種植方式,在遇到玉米低產的問題時,沒有形成科學的解決問題思路,即根據玉米種植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由此可見,各地要加強對農業技術的推廣,不斷從多方面提升種植人員的技術水平。
加強對玉米種植技術的推廣工作,將先進的種植技術教授玉米種植人員,不僅能提升玉米的產量和經濟效益,推動農業發展目標的進一步實現,而且能夠不斷促進農業向無公害方向發展。就此,相關農業部門要不斷進行包括玉米種植、環境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農業技術的推廣,為玉米增收發揮堅實的指導性作用。
4 結語
玉米的種植密度能夠顯著影響玉米的品質與產量。為獲得玉米產量和品質的最優化,種植人員應當對不同玉米品種展開最合適的種植密度的研究。在種植實踐中,也要依據玉米生長的具體情況設計種植密度,結合多種手段實現玉米的高產與穩定。
參考文獻
[1] 韓雪梅.試論玉米種植密度對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農民致富之友,2018(8):43.
[2] 韋桂芳,韋永軍.玉米種植密度對產品產量及質量的影響分析[J].農村科學實驗,2019(3):61,76.
[3] 趙艷宏,高樹仁.玉米種植密度與產量和生長發育關系探析[J].農業與技術, 2014,34(2):148.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