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蕾,劉娟娟
作者單位:1淇縣人民醫院檢驗科,河南鶴壁456750;2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骨科,河南洛陽471009
術后感染是目前制約骨科手術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手術效果及后期康復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病人因生理功能減弱、機體抵抗力衰退、手術耐受度較差等,發生術后感染風險較高。除手術部位感染外,長期臥病在床一定程度可增加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發生率,嚴重影響術后康復進程。因此及早準確預測、評估骨折術后感染風險,對縮短術后康復進程、促進預后改善具有重要意義。資料顯示,膽堿酯酶、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屬臨床常用感染標志物,在診斷感染性疾病、評估病情預后、指導抗菌藥物應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時,相關研究還發現,可溶性白細胞分化抗原-14(soluble 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在嚴重創傷或大手術后存在異常表達情況,可用于評估心臟手術預后。但目前關于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在骨折術后感染風險評估方面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首次綜合分析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與骨折術后感染相關性,旨在探究其在預后評估中的價值。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淇縣人民醫院手術治療的116例開放性骨折病人的臨床資料。根據是否發生術后感染分為觀察組(感染病人)53例,對照組(未感染病人)63例,均經臨床表現、病原菌培養等證實,并符合《2017國際專家組共識:骨折相關感染的定義》中相關標準。納入標準:(1)為開放性骨折,符合手術指征,臨床資料完整;(2)病人均簽訂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本研究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排除標準:(1)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獲得性免疫缺陷者;(3)存在手術或麻醉禁忌證者;(4)肝腎等重要臟器器質性病變者;(5)凝血機制紊亂或活動性出血者;(6)病理性骨折或非外傷原因所致骨折者;(7)近期有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服用史者;(8)精神行為異常者。1.2 方法
檢測方法:空腹取3 mL外周靜脈血,離心12 min,3 000 r/min,分離取血清:(1)以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400型)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血清CRP水平,儀器購自日本奧林巴斯公司,試劑盒購自北京方程嘉鴻科技有限公司;(2)以便攜式膽堿酯酶測定儀(MYRON L型)采用Biocheck法檢測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儀器購自美國麥隆公司,試劑盒購自上海江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3)以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血清sCD14水平,試劑盒購自德國IBL公司,上述操作嚴格按照儀器、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治療方法:取感染灶分泌物進行細菌培養、藥敏試驗,結合藥敏試驗結果在臨床藥師指導下靜脈滴注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等敏感性較高抗菌藥物,療程為2周,然后改為口服藥物治療,療程為4周。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病人基線水平、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以及術后感染病人感染時、治療2周、4周后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同時記錄術后感染病人隨訪3個月的預后情況。
2.1 兩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兩組病人性別比例、年齡、體質量指數、骨折原因、合并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P
<0.05),見表1。2.2 兩組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
觀察組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2。
表2 兩組開放性骨折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比較/±s
2.3 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影響因素
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將骨折術后是否發生感染作為因變量(賦值1=感染,0=否),以上述單因素分析(表1,2)中P
<0.10的手術時間、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作為自變量。為提高統計效率并使回歸結果清晰,將原為連續數值的各指標,參考兩組總均值或中值進行分段(分層),轉化成兩分類變量。回歸過程采用逐步后退法,以進行自變量的選擇和剔除,設定α
=0.10,α
=0.05。回歸結果顯示:手術時間延長、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升高均是骨折術后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3。
表1 兩組開放性骨折基線資料比較

表3 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4 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對骨折術后感染的早期診斷價值
ROC曲線分析顯示,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對骨折術后感染診斷的AUC值均>0.7,均具有較好的診斷價值,其中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CRP診斷的靈敏度更高,而sCD14診斷的特異度更高。見表4。
表4 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對骨折術后感染的早期診斷價值的ROC分析結果
2.5 觀察組術后1 d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關聯性
Pearson相關性分析顯示,觀察組血清膽堿酯酶與sCD14、CRP水平呈正相關(r
=0.457,P
<0.001;r
=0.521,P
<0.001),血清sCD14與CRP呈正相關(r
=0.225,P
=0.038)。2.6 不同預后病人的基線資料比較
隨訪3個月,19例預后不良(再手術或繼發全身炎癥反應),34例預后良好(感染痊愈,無需再次手術,且未引發其他并發癥)。不同預后病人性別、體質量指數、骨折原因、合并高血壓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預后不良者年齡>60歲所占比例及合并糖尿病比例均明顯高于預后良好者(P
<0.05),見表5。
表5 不同預后骨折術后感染病人的基線資料比較
2.7 不同預后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比較
所有病人均隨訪3個月,不同預后病人感染時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無明顯差別(P
>0.05
);治療2周、4周后預后不良者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高于預后良好者(P
<0.025),數據及整體分析結果參見表6。
表6 不同預后骨折術后感染病人的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比較/±s
2.8 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多因素分析
建立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將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情況作為因變量(賦值1=預后不良,0=預后良好),以合并糖尿病、治療2周后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作為自變量,回歸方法參照“2.3”,結果顯示:合并糖尿病、治療2周后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升高均是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P
<0.05)。見表7。
表7 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9 對預后不良的預測價值分析
ROC曲線分析顯示,治療2周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對骨折術后感染病人臨床預后均具有良好的預測價值(均AUC>0.7)。見表8。
表8 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評估骨折術后感染預后不良的ROC分析結果
外科手術為臨床治療骨折的重要手段,受病人年齡、手術操作時間、術后免疫功能降低等諸多因素影響,易引發醫院感染,調查顯示,我國開放性骨折病人術后醫院感染發生率約為3.0%~6.0%。術后感染可引起多種血清細胞因子水平表達升高,故臨床需監測術后血清細胞因子,判斷術后感染風險,實施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及評估預后效果。
金曉娜等研究表明,急性腦卒中醫院感染者CRP濃度隨治療時間出現先上升后下降趨勢。羅斌等通過檢測對比12例四肢閉合性骨折術后切口感染者、24例未感染者也發現,術后第1天開始兩組CRP出現不同程度升高,術后第3 d到達峰值。本研究結果顯示,血清CRP水平在骨折術后感染病人中呈異常高表達狀態,與上述研究相符,進一步說明骨折術后發生感染時,可激活單核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1,迅速增加CRP濃度。另外,經logistic回歸性分析結果顯示,治療2周后血清CRP水平升高是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與丁彩田等研究相似。提示臨床應實時監測血清CRP水平變化趨勢,警惕預后不良發生。
sCD14主要介導脂多糖所致單核細胞反應,當機體出現組織損傷、感染時,其水平會出現明顯增高趨勢。本研究結果表明,血清sCD14水平是骨折術后感染的重要影響因素,在觀察組中呈高表達水平,并與CRP呈正相關。感染發生時,sCD14可與其配體結合,直接作用于內皮細胞,進而提高E-選擇素、細胞間黏附分子、炎性遞質及細胞趨化因子水平,從而加重組織水腫,破壞局部組織破壞,引發炎性級聯反應,增加嚴重感染風險。膽堿酯酶是一種糖蛋白,主要以同工酶形式存在,在膿毒癥、感染性休克等疾病中具有診斷、病情判斷等多種作用。本研究數據表明,血清膽堿酯酶水平是骨折術后感染的重要影響因素,并在感染病人中呈異常表達狀態。骨折手術屬侵入性操作,可加大機體創傷,蓄積缺氧毒性物質,誘發全身炎性反應,加重肝功能損害,增加膽堿酯酶濃度。進一步研究可知,治療2周后血清膽堿酯酶水平升高是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見早期檢測血清膽堿酯酶,具有成為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的獨立預測因子的潛力,為臨床實施針對性干預方案提供循證指導。
綜上可知,開放性骨折術后感染病人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顯著升高,術后早期檢測有助于感染的早期診斷。治療2周后血清膽堿酯酶、sCD14、CRP水平對骨折術后感染病人預后具有較好的預測價值,對早期預后評估并指導臨床治療,改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