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文 羅嬌毅 韋茁萍
(廣西河池民族農業學校,廣西 河池市 546300)
苦荬菜為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1],富含纖維素、蛋白質、脂肪酸等十幾種營養成分[2],其性寒涼,具有抑制腫瘤、抑菌、降低血糖的作用[3],是一種飼藥兼備的植物,在畜牧業中是畜、禽、魚等動物的優質青綠飼料[2,4,5]。近年,在桑蠶生產活動中有的蠶農在家蠶5齡期喂飼少量苦荬菜,發現家蠶對苦荬菜表現有一定的食性。為此,本試驗重點探討苦荬菜在家蠶飼養方面的應用方式,旨在桑葉不足的情況下作為補充飼料。
桑蠶品種為“兩廣二號”(由河池市蠶種場供種);葉源為桑葉(“桂桑特優2號”)、苦荬菜。
本試驗設7個處理,各處理組設置如下:
處理1:為對照組,全齡喂飼桑葉;
處理2:從5齡起,每餐喂飼苦荬菜;
處理3:從2齡起,每餐喂飼苦荬菜;
處理4:2齡第2餐、3齡第2餐、4齡第2餐、5齡第2餐及第6餐喂飼苦荬菜,其他各餐喂桑葉;
處理5:3齡第2餐、4齡第2餐、5齡第2餐及第6餐喂飼苦荬菜,其他各餐喂桑葉;
處理6:4齡第2餐、5齡第2餐及第6餐喂飼苦荬菜,其他各餐喂桑葉;
處理7:5齡第2餐、第6餐喂飼苦荬菜,其他各餐喂桑葉。
各處理設3個重復,共21個試驗小區,每小區供試蠶頭數200頭。
在各試驗小區家蠶飼養至結繭的過程中,分別觀察記錄家蠶的生長發育情況、體征及生命力表現,測定熟蠶體重、計算結繭率、繭量,并根據最新發布的《DB50/T 408-2020桑蠶鮮繭質量檢驗技術規范》[6],測定各試驗小區的繭質,與對照組進行對比,評定苦荬菜飼養效果。
9月2日上午9:00收蟻,每天8:00、15:00和22:00各喂葉一次。
在1至5齡蠶的飼養期間,溫、濕度變化較大。1~3齡期日平均溫度為28.8℃,相對濕度為80%;4~5齡期日平均溫度為22℃,相對濕度為75%。
由表1可見,處理1全齡喂飼桑葉設定為對照組,本試驗環境條件下,齡期經過為:1齡至5齡分別是3d、2d8h、3d6h、5d和7d,全齡期共20d14h。處理2在家蠶小蠶期、處理3在大蠶期,連續多餐喂飼苦荬菜,易引起家蠶食欲減退、行動遲緩、體小遲眠,家蠶生長發育延遲甚至停滯,最終死亡。處理4、處理5、處理6、處理7采取適量間隔式喂飼苦荬菜,雖生長期有所延遲,但能正常生長發育,全齡期經過共21d14h,與處理1相比延遲了1d。

表1 不同處理家蠶齡期經過統計表
從表2可見,處理4在2齡期喂飼苦荬菜1餐,當齡即表現遲眠遲起現象,至3齡、4齡各再次喂飼苦荬菜1餐,眠起時刻與處理1逐步接近;處理5,家蠶在3至5齡期間喂飼4次苦荬菜,其4齡起蠶頭數和5齡起蠶頭數均未超過處理1的50%;處理6,家蠶在4至5齡期間喂飼3次苦荬菜,在4齡第4d17h其5齡起蠶頭數為70頭約占處理1的78.7%;處理7,家蠶在5齡期喂飼2次苦荬菜,延遲1d成熟,遲熟現象明顯。

表2 間隔式喂飼苦荬菜的家蠶眠起情況記錄表 (單位:頭)
各處理蠶進入適熟期,分別對各處理隨機取20頭適熟蠶進行體重稱量,各處理熟蠶均重分別是2.96g、3.13g、3.01g、3.05g、2.99g(表3),整體上看間隔喂飼苦荬菜的處理組比全齡喂桑的處理1熟蠶體重較重,且喂飼苦荬菜次數越多體重越重。

表3 各處理家蠶熟蠶體重情況表
如表4所示,處理1的平均結繭率和鮮繭量最高,處理4至處理7的平均結繭率和鮮繭量均低于處理1,其中處理6相對差異較大,整體上呈現喂飼苦荬菜的餐數越多結繭率及鮮繭量越低的特點。

表4 各處理結繭率、鮮繭量統計表
參照最新發布的《DB50/T 408-2020桑蠶鮮繭質量檢驗技術規范》(以下簡稱“規范”)的技術標準,各試驗小區隨機選取100粒鮮上繭進行繭質測定,在以全繭量確定基本級的基礎上,根據外觀、上車率、繭層含水量、好蛹粒數的檢測結果進行補正定級。各區的繭質分析如下:
2.5.1 全繭量定繭質基本級 參照《規范》,140g>鮮繭全繭量≥120g定為10級繭。本批次蠶因在飼養期間溫、濕度條件變化較大,整體全繭量偏低,根據試驗數據結果各處理均定10級基本繭質(表5)。

表5 各處理全繭量和上車率對比表
從基本級認定上看,各處理的全繭量差距不大,甚至喂飼苦荬菜的處理整體上比處理1表現更好一些。
2.5.2 上車率補正 各處理隨機選取100粒鮮繭為樣繭統計上車率。參照《規范》當上車率≥95%時,基本級上升1級;當95%>上車率≥90%時,基本級不升不降。
如表5所示,處理1、4、6、7的上車率大于95%,可在基本級上升1級,而處理5的上車率高于90%而低于95%,則不進行補正。
2.5.3 繭層含水率的對比 各處理隨機選取100粒鮮繭為樣繭,在105°C的恒溫烘箱中烘焙1.5小時,分別計算各小區鮮繭繭層含水率。處理1的繭層含水率最低為14.24%,處理4至處理7的含水率分別為15.11%、15.08%、14.96%、14.29%,均略高于處理1,參照《規定》各處理繭層含水率在基本級上不升不降。(表6)

表6 各處理繭層含水率對比表
2.5.4 好蛹粒數補正 在上車繭中隨機抽取25粒鮮繭進行好蛹粒數的檢測,參照《規定》進行繭質的補正定級。當好蛹粒數≥24粒時,上升1級;當21≤好蛹粒數≤23時,不升不降。
如表7所示,處理1、處理4、6、7的平均好蛹粒數均大于或等于24粒,繭質評級可上升1級;處理5的好蛹粒數為22粒,繭質評級不升不降。

表7 各處理好蛹粒數對比表
2.5.5 外觀的繭質補正 本批次各處理組的鮮繭樣繭,外形端正略偏小,絕大多數成橢圓形,外表色潔白,光澤較好,繭衣蓬松,個別組有個別雙宮繭。外觀繭質一項皆定為一般,定級上各處理均不升不降。
綜合桑蠶鮮繭質量檢測的以上5個指標,各處理組的綜合繭質定級如表8所示,除處理5外,其余處理的繭質與處理1的繭質對比,并未出現較大的區別。由此可見,從繭質方面來看,在家蠶的各齡期適量的喂飼苦荬菜與全桑飼養效果相近。

表8 各處理組的繭質綜合評定表
家蠶對苦荬菜表現有良好的食性,但若連續多餐使用純苦荬菜喂養家蠶,會導致家蠶的生命力明顯下降。家蠶表現為:食欲減退、體色發青、體小遲眠、逐漸體軟無力、生長發育停滯,甚至死亡。在桑葉飼養的基礎上適量間隔式喂飼苦荬菜,家蠶生長期有所延長,但對繭質影響不大。在家蠶生產中如遇病葉、葉質差、葉源污染導致桑葉量不足的情況下,苦荬菜可作為飼料靈活應用于家蠶飼養中,但要到達預期效果,其添加方法、添加量等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