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 巖
(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江蘇南京 210004)
近年,紙媒、電視媒體、廣播媒體、網絡媒體、手機媒體等不同媒介形態融合產生的“融媒體”“全媒體”,使得傳播形態出現了顛覆性轉變。全媒體通過提供多種方式和多種層次的各種傳播形態,滿足大眾閱讀的細分需求,使受眾獲得更及時、更多角度、更多聽覺和視覺滿足的媒體體驗。順應傳播方式的改變,地方志工作領域近年也出現了以江蘇名鎮名村志為代表的“全媒體志書”,地方志的編纂“術”變得更加多元化,從意識到視野,從內容到形式,有了更加豐富的可能與選擇。一方面,全媒體志書的圖照、音頻和視頻,較之傳統志書以文字為主的文本占據了更加重要的權重,提供了更多的視覺信息,但是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意識到,文字文本體量的縮減并不意味著文字部分的“簡化”和弱化,相反,進一步提高文本質量的要求顯得更為迫切,加強文本的精致與精煉,加速文本的創造與創新,才是確保志書質量穩步提升的重要基石,否則“全媒體志書”將會陷入徒有形式而喪失靈魂的境地。而概述正是全媒體志書文本變革的核心,它不僅承擔著統攝全志、鳥瞰全貌、提要勾弦,以及揭示規律和大勢大略功能,還是承載和傳播地方志價值觀的重要體裁。寫好概述,志書就成功了一半。
回顧中國方志的發展歷史,“概述”作為志書重要組成部分的角色出現時間并不算長。1937年由黃炎培總纂的《川沙縣志》開創中國方志采用“概述”之先河,在全志二十二卷中的各卷首均設“概述”。在首輪新方志編纂中,董一博曾提出:一篇好的概述,“可以使門內外比比相通;(可以)關系明確,因果相望,揭示規律;(可以)揚長避短,開發優勢,示人以康莊大道;(可以)申大勢,說大略,主纂縱述天下;(可以)節時捷取,符合認識程序”。[1]概述是志書給讀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志書的“第一新聞發言人”,是志書成功與否的“試金石”,是志書的靈魂和精粹,更是整部志書的眼睛、窗口、方向和旗幟。
概述承擔的使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橫排豎寫雖然是我國地方志的寫作傳統,但經過一代代人的修志實踐,方志界已認識到絕對的“橫排豎寫”很難做到,部分志書“橫分過度,層次太多,在一定程度上人為地割裂了事物的內在聯系,使多姿多彩的歷史變成一個薄薄的平面?!盵2]每一點都要寫,每一點都寫不透,寫不到位。
在地方志的發展過程中,方志學家們不斷地對橫排豎寫的方式進行探索和革新,而主要的突破口正是概述。概述是體現志書綜合性和整體性的最佳手段之一,它從總體、整體、縱橫結合的角度有效克服了志書主體過于橫分割裂事物聯系的弊端。
概述是突出時代特點、地域特色和行業特質,表現歷史文化精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改革開放的進程,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宏觀社會的發展演進,不可能在志書的每一個章、節、目中逐一體現。而這一時代大趨勢,可以在概述中加以闡述和交代。此外,概述還可以用行云流水的筆墨闡述一個地區歷史沿革、文化精華、人物風采、工作亮點等等。
江蘇名鎮《東山鎮志》分享會在第十一屆江蘇書展上舉行
以2014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莊鎮志》概述“發展周莊”為例,該概述從縱向脈絡上抓住了周莊發展的大勢大略,整個概述分為“最美的水鄉——藝術家的審美發現”“國寶周莊——周莊的文化發現及其古鎮保護”“‘中國第一水鄉’——古鎮旅游開發與‘周莊模式’”“國際藝術風情小鎮——探索周莊轉型發展之路”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恰恰體現了周莊發展節律的四個發展階段。
任何一本志書,都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對于二輪志書乃至未來的第三輪修志而言,不論是斷代志還是續志,概述都是鏈接歷史、承上啟下的重要手段。概述上限可以追溯,下限可以延伸。所以,上可上溯歷史源頭,說明地理特征,下可補足部類所缺。從這個意義上說,概述是承上啟下的最便捷、最直觀的橋梁、紐帶。它具有一定的“超時限”性,上可以追溯、銜接(二輪與三輪),下可以預測、規劃、展望。
長期以來,“述而不論”是地方志編纂需要遵循的原則之一,但這并不等于說志書不能加入觀點,不能體現著述性。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在《地方志書質量規定》中指出:“記述事物、事件和人物,寓觀點于記述之中。述體中的必要議論適度,不空泛?!边@就是說,肯定了志書在有材料的同時,還要有觀點,更要符合科學規律和編纂實際。必要的、恰當的分析和議論,用理性和感性結合的方式體現對地方發展的見解,能使志書富有靈性和可讀性,有利于讀者了解事物的發展規律,獲得更深層次的認識。
已出版的部分江蘇名鎮名村志
對于“概述”究竟是一本志書的概述還是一地總貌的概述,梁濱久認為這兩者既有聯系,又有不同。離開志書,“概述”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3]志書的概述不能僅僅寫成全書的概覽,變成各大編無題序的簡單拼盤,要改變志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狀況,形成一種縱橫結合的宏觀視野。因此,“概述”不只是一本書的概述,它還必須是一地總貌的概述。
一篇概述的全局,不僅放眼全境,還應當要有開放的更開闊的視野,要有勇氣、情懷和胸懷,真實地呈現地情。黃炎培認為:“一地方之治亂盛衰,往往根于其國運,茍地位特殊,或且進而隨世界大局以為轉變,治方志者僅僅著眼于所在一隅,而不能馳神全國乃至全世界,則所窺見之因果關系,必失之偏隘,而莫能真確?!盵4]概述撰寫者基于志書文本又超越志書文本的創造性勞動,是自成體系的,有價值導向的。精彩的概述,應該是有情懷有溫度有思想,能體現一地“精氣神”的篇章。
編修志書,要使人們看到一方之志,而得知國家之一斑,看到數十年、上百年的變化,而得知這一歷史時代興衰大略。要識廬山真面目,切不可置身在廬山之中。要用長時段的歷史視野看地方,從本地發展的實際出發,抓住本地發展的歷史節奏,而不是簡單照套國家發展的歷史階段,這樣才能回應地域特征特色是如何在特定的發展階段形成的。
荀德麟的觀點與黃炎培先生的觀點不謀而合:我們續修方志,不僅要站在高山之巔看江河,還應當飛翔在歷史的高空看江河。應該站在全國、全省高度看本地區,放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看本地區,從中國甚至世界的科技發展水平、現代化信息化進程出發看本地區,這樣,我們就能既看到本地區發展變化的速度,又看到本地區和時代發展要求的差距和不足。如果把眼光局限在本地區或只從本地區的過去看變化,就容易把小事看大,成就夸張,就容易鬧出夜郎自大的笑話。
概述考驗著主編的視野、胸懷和水平。要有宏觀的地域視野,跳出地方看地方才能看得清地情。以南京《鼓樓區志·總述》為例,該概述共分為五個部分:“鼓樓:南京城區文明的搖籃和城市地理中心”“石頭虎踞:南京古都歷史上的軍戍區和城北郊區”“民國首都新區:見證近現代歷史的城市化進程”“省會精華:得天獨厚的駐區資源”“區政方略:打造‘江蘇首善、全國同類一流’的現代化城區”,這篇總述就是從南京城市發展史的角度俯瞰鼓樓區。
有論者曾經指出,20世紀80年代新方志編修以來,已經出版的首輪和二輪志書中的“概述”相當多是記敘文,沒有一篇“宏文策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書“概述”的含金量。[5]其實不然,至少首輪江蘇省《無錫縣志》、南京《鼓樓區志》就采用了“策論”這一模式。仍以南京《鼓樓區志·總述》第三部分“民國首都新區”為例:
歷史讓鼓樓區見證了民國的風云。南京是民國的開國之地,是民國的精神領袖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和長眠的地方。對于國民黨人來說,南京是三民主義的精神圣地,是民主革命的搖籃,具有極強的精神感召力。作為民國首都的新區,鼓樓是風云際會之所在。
民國的建都使鼓樓區境真正成為首都的新區,高起點的城市化使鼓樓成為展示國都風采和城市現代新氣象的場所。民國的首都新區展示了一個國家的新氣象,一個民族的新氣象。民國定都南京,給南京留下一筆豐厚的歷史遺產,這筆遺產的相當一部分留在鼓樓區。有人這樣評說:“明清建筑看北京,民國建筑看南京,經典民國建筑看鼓樓?!盵6]
一地地情總貌的概述,不僅依賴志書所記的資料,而且還依賴沒有記入志書的資料,甚至還要依賴文字、口碑和實物資料之外的文化感悟。概述執筆者,要在熟稔志書資料的基礎上深入細致地研究地情,要有超越志書資料的宏闊視野和膽魄,更要帶著情感和溫度來撰寫概述。
以“中國名鎮志”《瓜州鎮志》概述為例:
“京口瓜洲一水間?!鼻О倌陙恚现抟远煽诘慕巧c對岸的鎮江對望,兩座城鎮如同連體,不論是漕運貿易還是軍事江防,始終聲息互動。從南岸的鎮江北望,能望出瓜洲背后廣闊的江北腹地,望出運河牽著的富庶繁華的揚州和更深更遠處的京城以及家國萬里;從北岸的瓜洲南望,能望出江山如畫……
2005年,潤揚長江公路大橋建成通車,“一橋飛架南北”,結束了瓜洲與鎮江之間唯有輪渡的歷史。大橋的建成,使揚州“跨江聯動,融入蘇南”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古渡與大橋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瓜洲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壯麗畫卷。
不變的是瓜洲中國江河交匯的地理空間舞臺,變換的只是時代的幕景。
瓜洲是不朽的。[7]
概述中使用表格和圖照。在概述中設表格的浙江《蕭山縣志》,就打破了概述長期以來以純文字一統天下的刻板局面?!督K省志·計劃生育志》,在“概述”后附有《江蘇人口變動表》,以數字彌補了文字敘述的不足,更加直觀和鮮明。
概述中附以圖照,在已出版的志書中屢屢出現。如《江蘇省志·民俗志》“概述”,就附有《中國七大民俗文化圈示意圖》。其他省市的概述,不少也插入了彩圖,這些圖照的不斷出現,進一步契合了讀圖時代的需要,為讀者增添了可視、可親、可近的實物參照和想象空間。這也是概述“以人為本”的一種嘗試。
談到音頻(名段落誦讀)、視頻(專題片),可參考喜馬拉雅和電視專題片,2001年的紀錄片《蘇園六記》是難得的經典,一經問世就贏得廣泛的贊譽。當年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連續播出,獲得中國電視“星光獎”一等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大獎。
由于概述的誕生,方志汲取了史學的營養,打破史志隔閡,兼顧了體例之善,文采之美。概述常見寫法,主要有板塊拼盤式、特點勾勒式、史略式、策論式和文化散文式。
已經出版的志書概述較多見到的是板塊拼盤式和特點勾勒式。很多志書的概述包括了以下六個方面內容:第一,從本地或國家角度出發寫當地的大勢大略,闡述錦繡河山,今昔地位之要;第二,暢談長短優劣之勢,總結經驗,探討規律,申昔喻今,開拓未來;第三,攝取主要物產,論及社會趨勢;第四,記述重大事件,以志不忘,以作鑒戒;第五,例列著名人物,以激千秋愛憎;第六,記載重要古跡名勝、特種工藝、新生事物、優良風尚,以繼承傳統、弘揚壯志。
史略式主要采用縱述的方式,即按事物發展的歷史時序分階段記述,縱寫當地歷史發展、優缺長短,抓住主線,揭示規律。這一寫法能彌補志書橫剖分類縱述不足的缺陷,因而在首輪修志的后期漸成氣候。策論式,也就是在行文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以史略體為例,荀德麟在主編首輪《淮陰市志》時,將《大事記》與《概述》合為一體,分為15個歷史時期,系統敘述淮陰歷史發展的概貌。這種寫法,需要具備深厚的哲學、史學理論功底,以及較強的資料和文字駕馭能力。
除了志體和史體之外,近年還出現一種文學性較強的散文體。如:2016年出版的中國名鎮志《周莊鎮志》概述《天下周莊》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周莊如同沈萬三留下的聚寶盆一樣,是留給當代中國的財富。周莊是中國江南水鄉的化身,在江南以外的遠方客眼里,它是畫里煙水,對繁華都市的居民來說,它是夢中天地,而在日趨現代化的鄉鎮人看來,它則是舊日家園。這個近千年的古鎮對于身處當代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的國人,乃至全人類有著非凡的意義。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千百個美麗的江南小鎮消失了,所幸周莊猶在。千千萬萬的人來到周莊,其實是來尋找心中的故鄉、遺失的故鄉,重溫殘缺的故鄉夢。周莊為每一個現代人提供了“精神故鄉”,讓他們回味說不盡的“故鄉的記憶”,周莊就是每個游子“他鄉的故鄉”。周莊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活生生的現實生活,又都是耐人尋味的人文景觀——人化了的自然所顯示出來的文化性,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8]
這樣的概述不僅文字優美,而且將感性與理性完美結合,能都揭示周莊的精神文化價值,呈現了文化散文的格調。
以上幾種寫法中,最容易引發爭議的是散文式,若功力不足,容易陷入空洞輕浮、信息含量縮減,失去志書的本質屬性。中國歷來就有“文史一家”之說。“志書需要端正文風,要文采更要史法。‘志中文字,俱關史法,則全書中之命辭措字,亦必有規矩準繩,不可忽也?!率纤f的‘規矩準繩’,我們應該繼承發揚。良史莫不工文,注重文采與尊崇史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我們可將志書概述的文體文風,定性為歷史散文體,把概述撰成史實與文采交相輝映的燦爛篇章?!盵9]
從閱讀感受上講,體量太小的概述,如無大手筆一字千金,則未免給人言猶未盡、不明事理之感,既不足以壓陣,更無法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不同層次(省、市、縣、鄉、村),不同體量的志書,在概述的結構和文字量方面,可以相互借鑒,但絕非簡單復制或者等比例壓縮的關系,應立足于本地地情,突出重點和個性,從篇幅而言,傳統鎮志數十萬字到上百萬字,而近年江蘇編纂的全媒體江蘇名鎮名村志鄉鎮志規模在10萬—20萬字,其容量和章法并不是前者面面俱到的縮寫。
總的來說,在全媒體時代,志書的文字量相對首輪和二輪修志大幅度減少,但也更加“精致”,這種精致不是那種導游詞般的精致,而應該是既有地方特色+歷史真實,又有文學+學術趣味,更有情感溫度+思想高度。要寫好一本志書的概述,不妨把自己就看作是市長、區長、縣長,以各地發展的戰略性眼光、發展節奏和未來發展方向的大思路去謀篇布局,完成好記錄時代、傳承文明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