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保玲,潘雯雯,吳葉海
(浙江大學 公共體育與藝術部,浙江 杭州 310058)
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呈持續下降趨勢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發規格僅次于“中央7號文件”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學校體育面臨的主要挑戰不同,應對挑戰的內外條件也不同。今天,人類文明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人們在享受網絡化、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有史以來從未遇到過的健康危機,由于體育鍛煉行為和健康密切相關,要堅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堅持立德樹人,提高大學生的體育意識和體育鍛煉行為,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計劃行為理論指出人的行為因素都是經由行為意向來間接影響行為的表現。而行為意向受到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的影響,一般而言,個人對于某項行為的態度愈正向時,則個人的行為意向愈強;對于某項行為的主觀規范愈正向時,同樣個人的行為意向也會愈強;而當態度與主觀規范愈正向且知覺行為控制愈強的話,則個人的行為意向也會愈強[1]。大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因不同個體鍛煉態度,主觀規范以及知覺行為控制具有差異性,已有研究發現大學生體育鍛煉的態度以及行為具有性別差異[2,3]和年齡差異[4]。因此,本研究針對不同性別、年級以及是否為體育人口的大學生鍛煉行為進行比較研究,對差異的影響機制進行探討,為有效的體育鍛煉促進研究提供理論基礎。
以浙江省普通高校非體育專業的大學生為調查對象,抽取了浙江大學等7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根據不同年級分層共隨機抽取2 100名學生(詳細數據見表1)。

表1 樣本構成分類
1.2.1 問卷調查法。根據研究的需要,設計調查問卷,共發放問卷2 100份,回收問卷2 049份,回收率約為99.6%,其中包括有效問卷1 992份,有效率約達到97.2%,由此可見,此次調查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全部滿足了本課題的分析和研究要求。
1.2.2 數理統計法。回收的有效問卷通過對問題和備選答案的編碼,借助spss軟件對調查得到的結果進行處理和分析。
通過對浙江省高校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實證調查,比較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高校學生(體育人口組)和不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高校學生(非體育人口組)群體體育鍛煉行為的異同,不同性別、年級高校學生群體體育鍛煉行為的異同,分析不同群體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因素。
2.1.1 不同年級學生體育鍛煉動機和體育態度的比較。體育鍛煉動機是直接誘發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行為的主要因素。體育態度是一種內在的心理現象,但其影響著個體參加體育鍛煉的效果和效率[6]。如果能正確地認識到體育的意義和價值,就必然會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也必然會形成積極的體育鍛煉態度。在對浙江省普通高校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態度的調查中獲知,高年級學生對參加體育活動的態度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分別占15.9%和44.2%,低年級學生對參加體育活動的態度非常喜歡和喜歡的分別占17%和42.4%,高年級和低年級學生對參加體育活動的態度不存在差異性。學生對參加體育的態度還是比較積極、健康的,但仍有一部分學生忽略了體育的重要性,對體育的態度不夠積極。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部分浙江省高校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不夠。
高校學生的年齡一般在18~24 周歲之間,在對不同年級學生是否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比較可見,高年級學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占16.6%,選擇一般的學生占65.8%,低年級學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占16.7%,選擇一般的學生占66.5%,不喜歡體育活動的學生分別占17.5%和16.3%,可見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不熱愛體育。
通過對不同年級學生是否愿意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的調查中得知,低年級學生選擇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分別占到30.4%和52.1%,不愿意的只占2.5%,高年級學生選擇非常愿意和愿意的分別占到27.7%和53.4%,不愿意的只占1.9%,說明假如有學生喜歡并且合適的體育項目,他們還是愿意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自己的運動能力。
在對參加體育鍛煉必要性的調查中,低年級學生認為很必要和必要的分別占到30.9%和51.1%,高年級學生認為很必要和必要的分別占到34.1%和49.9%,認為不必要的只占到0.2%和0.5%。說明學生認可體育鍛煉能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的健康。
在對不同年級學生感到自己體能下降時是否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加強體能的調查中得知,低年級學生非常想和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加強體能的分別占23.3%和55.6%,一點都不想的只占0.4%,高年級學生非常想和想通過體育鍛煉來加強的分別占21.5%和55.1%,一點都不想的只占0.4%,低年級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在通過體育鍛煉增強體能的問題上不存在差異性,說明學生比較認可通過體育鍛煉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水平。
2.1.2 不同年級大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強度、形式的比較。在對不同年級學生是否為自己制定過體育鍛煉計劃的調查中得知,制定過鍛煉計劃的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分別占31.4%和30.9%,不管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都有近70%的學生沒有為自己制定過鍛煉計劃,也就是大部分學生對于如何進行體育鍛煉并沒有計劃性。
在對不同年級學生是否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的調查中得知,有固定鍛煉時間的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分別占29.8%和25.2%,有將近70%的學生沒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也就是大部分學生并沒有養成鍛煉的習慣。
在對不同年級學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的調查中得知,低年級和高年級學生每次鍛煉時間在30min以上的都占到近50%,有接近半數的學生鍛煉時間較長,能達到鍛煉的目的,但也有近半數的學生鍛煉的時間較短,在30min以下。
浙江省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具體時間也是各不相同的,大多根據自己的空閑時間、愛好、規律等來選擇,由調查的數據得知,低年級學生19.8%和20.4%選擇在下午和傍晚,34.4%的學生選擇在晚上進行。高年級學生22.6%和20.5%選擇在下午和傍晚進行,36.6%的學生選擇在晚上進行。可見絕大多數高校學生選擇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在下午和晚上。
在調查過程中,低年級學生每次鍛煉能做到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的分別占39.9%和30.5%,高年級學生每次鍛煉能做到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的分別占35.7%和3.4%,說明學生在鍛煉時的運動量基本能達到中等強度,能達到較好的鍛煉效果。在調查中得知,低年級學生每周有意識鍛煉次數在3次以上的只占31.3%,高年級學生每周有意識鍛煉次數在3次以上的只占23.4%,說明浙江高校的大部分學生都還沒有養成鍛煉的習慣。
通過調查發現,低年級和高年級同學分別有59.3%和61.7%常和朋友、同學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分別有22.4%和21.7%的同學選擇個人鍛煉。高校的生活方式使得同學們更傾向于小團體范圍內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單獨運動的人數相對較少,而由于與家人相處時間較少,與家人一起運動的頻率極低。
在調查數據中顯示,同學們對于體育知識獲得的來源較為單一,低年級和高年級中分別有49.8%和48.4%同學表示其體育方面知識主要通過體育老師獲得,另外,低年級占比21.6%、高年級占比22.0%的同學是通過網絡電視了解體育方面的知識。說明同學們體育方面的知識來源匱乏,體育知識薄弱,在整個高校學生團體中這種現象均存在。
高校學生的體育知識主要通過體育老師獲得,但在調查中得知其是否主動向老師、教練、同學等請教運動技能的情況發現,只有9.6%低年級同學和7.2%的高年級同學表示經常主動請教,40.9%低年級同學和38.9%的高年級同學表示請教頻率一般,42.1%低年級同學和45.7%的高年級同學表示很少請教。有研究表明,當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給予學生的情感支持越多,指導越多,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和去參與體育鍛煉的動機都能得到加強[7]。
2.2.1 男女生體育鍛煉動機、態度的比較。通過調查發現,高校男女生在體育活動的態度上存在很大差異。23.4%和46.1%的男生非常喜歡和喜歡體育活動,而僅有9.4%和40.4%的女生非常喜歡和喜歡體育。從這兩者差異性看,男生對于體育活動的熱情遠高于女生。
男女生對體育的態度差別也體現在參與體育活動的頻率上。調查結果顯示,24.1%的男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而僅有9.1%的女生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同時,在幾乎不參加體育活動的比例中,男生有13.3%,女生卻有20.5%。男女生對于參加體育活動的熱情上的差異,可以在參與體育活動中的四方面收獲進行比較: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業余生活的充實感、交際能力的提高和不良情緒的改善。
通過調查得知,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之中,男生感到自己心情愉悅很快樂和快樂分別占21.2%和55.6%,高年級學生感到自己心情愉悅很快樂和快樂分別占17.5%和52.5%,感到痛苦的分別只占0.2%和0.9%,絕大多數學生覺得自己心情舒暢,并且覺得愉悅享受,充分享受體育鍛煉給自己帶來的樂趣,另外,男生的快樂感略高于女生。
男生經常通過體育活動調節情緒占21.7%,女生通過體育活動調節情緒占13.6%,男女在這方面差異不大,表明體育活動是學生調節情緒的重要方式。
但男女生在體育態度上也有表現一致的方面,表現在其對體育活動的理性認識判斷方面。對于體育課的必要性上的調查結果,65.5%的男生和61.6%任務體育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3.1%的男生和2.8%的女生認為不需要體育課。大學生對于體育課的必要性認識和理性判斷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在體育課的重要性認識上,53.5%的男生和54.2%的女生認為非常重要,2.3%的男生和0.4%的女生認為不重要,但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認為考試過關就行。男女生普遍存在著應付考試的心態,雖然對體育課的必要性加以肯定,但對于體育對自身體質健康的重要性缺乏重視。
在參與體育鍛煉的必要性認識的調查中,37.5%的男生和35.7%的女生認為很必要,49.2%男生和51.9%的女生認為有必要,說明男女生在體育鍛煉的必要性認識上有相似的表現,對體育鍛煉的認同度較高。但通過對其科學健身方法研究發現,其在科學健身方面的知識不足。調查結果顯示,4.8%的男生和4.6%的女生知道,68.0%的男生和68.9%的女生知道一些,雖然男生在體育活動上的熱情遠高于女生,但男女生在科學健身方法的了解情況上一樣匱乏。
2.2.2 男女生體育鍛煉時間、強度及鍛煉形式的比較。在對男女生是否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的調查中得知,有固定鍛煉時間的男生和女生分別占29.9%和25.2%,有將近70%的學生沒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女生在體育活動的規律上不如男生。
在對男女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的調查中得知,男生的體育鍛煉時間明顯長于女生。調查結果顯示,59.5%的女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少于30min,而僅有13.0%的女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大于1個h。相比而言,男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較長,29.2%的男生每次參加體育鍛煉時間大于1個h,僅有37.5%的男生小于30min。進一步調查學生每次體育鍛煉的強度發現,與鍛煉時間一樣,男生的鍛煉強度遠高于女生。58.7%的男生每次體育鍛煉達到中等出汗甚至大汗淋漓的程度,而僅有29.0%的女生能達到相同水平。
通過調查發現,分別有60.0%和60.9%的男生和女生常和朋友、同學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分別有24.4%和19.6%的男生和女生選擇個人鍛煉。高校的體育鍛煉形式使得不管是男生還是女生更傾向于小團體范圍內一起參與體育活動,單獨運動的人數相對較少,而由于與家人相處時間較少,與家人一起運動的頻率極低。
體育人口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口現象和體育現象[8]。體育活動的頻率、時間、強度是衡量體育人口的重要指標。其判定標準必須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每周活動頻度3次以上,每次活動時間30min以上,每次活動中等強度以上。體育人口的數量反映了人們參與體育的程度[9]。
從不同體育人口無論學習多么緊張都會抽出時間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況來看,非體育人口和體育人口之間存在明顯區別。33.8%和59.4%的體育人口分別表示一定會和可能會抽出時間參加體育鍛煉,而非體育人口中只有10.2%和56.8%表示一定會和可能會。經卡方檢驗得到P<0.01(df=3),即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在抽出時間參加體育鍛煉上具有顯著差異。
在體育鍛煉計劃制定方面,非體育人口制定過計劃和沒有制定過計劃的比例約為3∶7;這在體育人口中的比例為4∶6。體育人口更傾向于為自己制定體育鍛煉計劃。并且在鍛煉計劃的執行上,非體育人口的執行力較弱,只有2.4%和17.1%的同學表示一定能和能;而體育人口中有7.1%和34.9%的同學表示一定能和能。經過卡方檢驗發現在體育鍛煉計劃的制定和執行兩個方面,P值均小于0.01,即是否體育人口間存在顯著差異。
在體育鍛煉時間方面的調查結果表明,是否體育人口在體育活動時間上有明顯差異。49.8%的體育人口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而只有23.8%的非體育人口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同樣,在具體的體育鍛煉時間點上也有差異,體育人口更習慣在早晨進行體育鍛煉,而高校非體育人口更習慣在下午、晚間進行體育鍛煉。卡方檢驗發現在體育鍛煉時間是否固定和鍛煉時間點上,P值均小于0.01,即是否體育人口間存在顯著差異。除了在體育活動時間方面的差異性,經調查得知,在體育活動的程度上也存在差異性,體育人口在鍛煉程度上明顯高于非體育人口,經過卡方檢驗發現,P值小于0.01,表明兩者之間差異顯著。
在參與體育鍛煉積極性方面的調查中可以得知,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間也存在很大差異。為了掌握鍛煉的技能,占19.6%和52.0%的體育人口經常或較主動的請教老師或同學,而非體育人口中只有6.5%、37.9%的學生會經常或主動請教老師或同學。經過卡方檢驗得到,P<0.01,存在顯著性差異。
除此之外,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在體育交流的方面存在顯著差異。體育人口更多地與他人交流分享有關體育方面的內容,占28.8%的同學會與別人經常交流,48.8%的同學會有一般性交流;而在非體育人口中,僅有11.6%的同學會與別人經常交流,39.8%的同學會有一般性交流。
在體育活動參與度方面,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間存在很大差異。我們從三方面進行了詳細調查。其一,是否經常組織體育方面的活動。結果顯示32.4%的體育人口表示經常組織,而8.1%的非體育人口表示經常組織,這其中的明顯差異表明體育人口在體育活動中常常作為倡導者、引領者,而非體育人口對于體育活動的熱衷度明顯不夠。其二,是否常參加競技性體育比賽。19.6%和34.5%的體育人口表示經常參加和一般性參加,非體育人口中只有4.8%和26.5%分別表示經常參加和一般性參加。雖然競技性體育往往有更高水平的競爭,但在高校運動會中仍然鼓勵普通學生參加。大學生對于競技體育的態度也表現出其對于體育方面不重視、忽略的態度。
3.1.1 不同年級學生在體育活動的態度上幾乎無差別,而不同性別大學生在體育活動的態度上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男生對于體育活動的熱情遠高于女生。
3.1.2 大部分學生沒有固定的體育活動時間,即其尚未養成鍛煉的習慣。體育人口在體育活動時間上有明顯差異,體育人口固定體育活動時間大于非體育人口。
3.1.3 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無差異,大多數學生選擇在下午和晚上。而體育人口與非體育人口在具體的體育鍛煉時間點上有差異,體育人口更習慣在早晨進行體育鍛煉,而非體育人口習慣在下午、晚上進行體育鍛煉。
3.1.4 不同年級和性別的學生選擇結伴鍛煉作為體育鍛煉的主要形式,在鍛煉場所的選擇上首選本校場館和免費的公共場所,由于經濟條件和體育項目的限定,僅有少部分學生選擇收費場館。
3.1.5 通過對浙江省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高校學生的體育活動參與度方面調查顯示,體育人口和非體育人口高校學生在同一活動參與度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性。
3.2.1 加強體育鍛煉的基礎設施建設。學校應改善現有體育鍛煉基礎設施條件,加大體育投入,建設各種體育場館,盤活各類閑置體育資源;同時,加強體育場館的智慧化管理水平,提升場館的利用效率,充分滿足大學生體育活動的空間需求。
3.2.2 在體育鍛煉中發揮同伴引領的積極作用。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校園是其學習、生活的主要場域,其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和校內結交的同齡人在一起的,因而無論是在心理還是生理層面,大學生都具備建立親密關系和同伴認同的強烈需要。因此,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高校可常態化地組織形式多樣、參與門檻低、覆蓋面廣、師生喜聞樂見的群眾性體育活動,打造校園群體活動品牌,使不同群體的大學生在同伴的引領下,積極參與體育鍛煉,養成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為終身從事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3.2.3 體育教師要內化所學、因材施教,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認知和行為。高校體育教師在提升大學生體育鍛煉認知與行為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針對不同年級、性別大學生的特點,尤其要妥善照顧好不同運動技能水平的學生,真正做到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以此充分調動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同時,新時代的高校體育教師都應孜孜不倦,內化所學,充分挖掘體育課程的育人價值,使當代大學生意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價值,最終實現主動參與鍛煉、養成習慣、掌握技能、提高素質、增進健康的目標,發揮教師在提升學生體育鍛煉行為方面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