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梅
(馬鞍山市花山區圖書館,安徽 馬鞍山 243000)
公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面向社會提供文化知識、信息資料的服務,承擔著文獻資源的整理、開發和推廣的責任,提供社會教育、科學研究、閱讀欣賞等服務功能。一直以來,公共圖書館被稱為“市民的第二生活空間”、“市民的第二課堂”,在服務公眾、服務社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當今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從通過書本獲取信息、通過計算機獲取信息,已經上升為通過手機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利用互聯網軟件為用戶提供一種全新的互動模式和閱讀體驗是現代圖書館發展的需求,微信的即時性與便捷性,讓圖書館借助微信公眾平臺開展服務成為可能,圖書館充分利用這個平臺進行信息發布、業務交流、業務辦理與資訊互動,拓展了服務空間,吸引了潛在閱讀人群,實現圖書館自身發展的可持續性。
1)使用人群眾多。微信是現代人們運用最多的一款社交軟件,只要擁有智能手機的用戶,無論老少都會注冊微信賬號,使用微信平臺進行學習、交流、獲取信息。97.5%的受訪網民表示擁有微信號,其中擁有單個微信號的受訪網民占48.6%,擁有兩個及兩個以上微信號的受訪網民約占48.9%,微信已經逐漸取代電話、QQ,而成為人們最常用的交流平臺。據統計,自2017年以來,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數量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2020年達到8億人,微信的用戶數量也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甚至有些國外的智能手機用戶也注冊了微信賬號,2020微信用戶數量統計顯示微信注冊用戶數量突破9.36億,而與此同時,QQ月活躍賬戶數下降了5.4%,目前為8.50億,已經被微信徹底甩開。這為圖書館服務提供了眾多的潛在人群。
2)成本相對較低。相對于動則上萬元的平臺開發費用,微信可以說是價廉物美,它的基本功能都是免費的,可以和多個平臺兼容,不需要圖書館自己投入前期開發、后期維護的高額成本,無論是Android還是IOS的用戶都可以自行下載,圖書館可以根據需求,進行信息發布,設置圖書查詢、在線學習、志愿服務等服務功能,滿足群眾的閱讀需求及必要的服務,大幅節約了宣傳成本和人工成本,性價比卻很高,非常適用于經費有限的區級圖書館使用。
3)載體更加豐富。微信不僅可以進行文字的傳輸,文字信息的輸出,還可以進行視頻、語音等相關業務的輸出,操作也尤為便捷,同樣的閱讀推廣,可以采取網上微視頻推介、視頻講座,微信群交流研討等形式,讓群眾可視可聽,增強了趣味性與參與度,豐富閱讀推廣內容,擴大推廣效果。
4)服務時空拓展。相對于計算機、紙質書籍而言,手機是用戶隨時都會攜帶在身上的工具,無論是在哪里、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只要有碎片時間,都可以隨時隨地可以進行閱讀,查詢資料、參與活動,拓展了圖書館服務的空間,延伸了圖書館的服務時間,不夸張地說,只要在地球上,只要有微信,都是圖書館服務的空間。借助微信,圖書館真的成了二十四小時不打烊的“市民的第二課堂”。
5)互動性能更強。微信相比傳統媒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可以通過手機進行互動交流。粉絲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了解館內資訊,及時在微信公眾號中進行留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便于圖書館及時了解讀者需求,及時改進工作。強大的朋友圈更是提高圖書館關注度的好幫手,讀者可以隨時將圖書館的活動情況在朋友圈中發布,通過自己的社交鏈進行宣傳,提高圖書館活動的知曉率與參與率。
由于微信使用便利、功能全面,使用界面友好,花山區圖書館根據自身特點,從2017年起搭建微信平臺,推出微信公眾號,充分發揮微信的功能,讓微信成為圖書館信息發布、業務辦理、咨詢互動、業務交流的平臺,成為圖書館服務的重要媒介。
1)信息發布的平臺。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作為一個擁有幾億用戶的平臺,微信已經滲透進人們的生活之中,微信公眾平臺,成為一種極其重要的推廣手段,可以發布圖書館活動信息、報道,也可以將各社區分館的活動信息及時發布。每天發布2條信息,一年就是700多條信息,很多的信息又通過朋友圈進行了轉發,大大提高了圖書館的知曉率,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2)業務辦理的平臺。區圖書館在微信上設置了微服務大廳,讀者可以足不出戶在網上辦理續借、圖書查詢服務。

3)咨詢互動的平臺。讀者可以通過微信平臺即時詢問有關問題,圖書館對讀者反饋的問題及時收集并解決。同時,圖書館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的便捷及一對多的特點,發布新書推薦、活動信息,組織一系列線上活動,讓圖書館的用戶群能夠快速知道圖書館將要舉辦的活動,比如“線上線下鬧元宵”在線有獎競賽、知識問答、有獎征文比賽等,也將圖書館“暑期公益課堂”等活動的報名放在微信平臺上,提高圖書館的關注度,擴大用戶群。2020年的線上線下鬧元宵活動,短短半小時,活動全部結束;征文投票活動,粉絲量一下子增加600多人;打破了時空的界限,2020年線上征文活動在微信發布,許多外地讀者也加入了投稿人群,這是以往所沒有的。

4)業務交流的平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即時解決館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利用微信富媒體的特點,開展語音、視頻會議,加強館員的業務培訓,特殊時期,利用微信語音、視頻會議,將工作落到實處;和其他省、市圖書館通過微信進行交流,通過朋友圈、微信公眾號、微信群了解館內建設、活動信息、最新資訊,吸取他人經驗,改進工作方法。
1)擴大宣傳,吸引關注人群。目前,手機上的各種微信眾多,要想讓服務人群不斷關注區級圖書館微信公眾號,就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拓展獲得公眾號的渠道。將圖書館公眾號或二維碼放置圖書館出入口,在各社區(村)明顯處張貼圖書館微信二維碼,讓工作人員對來館群眾或辦事群眾介紹圖書館公眾號,掃碼關注。二是定期開展數字資源推廣活動。比如可以在“世界讀書日”、元旦、春節舉辦活動時,利用開展活動群眾較多的優勢,通過贈送圖書、贈送小禮品的形式,讓群眾主動掃描二維碼,關注圖書館微信公眾號。三是通過朋友圈進行推介。將一些有獎競賽、閱讀推廣活動發布在館員的朋友圈中,通過館員的社交圈不斷裂變,讓關注的人群不斷增加。
2)專業管理,留住關注人群。要想微信的內容更加有趣,符合現代人群特別是年輕一代人群的要求,吸引他們的眼球,就需要有對做新媒體非常有經驗的專業人員來進行管理。區級圖書館人手和專業人員在新媒體運作方面人手是有限的,為此,圖書館應采取服務外包的形式,由專業團隊負責微信的運營,使微信平臺的運營管理與服務有章可循,規范化運作,同時,讓標題與頁面更加符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具有可讀性,留住關注人群。
3)豐富形式,滿足關注人群。除了推送圖書館傳統服務如查找館藏、查詢借閱情況等,區圖書館推出了“XX帶你游花山——書香花山”短視頻系列,讓群眾通過微信短視頻了解花山的社區圖書分館、城市悅書房、流動服務點等線下閱讀點,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讓群眾走出家門15分鐘就可以走進文化場館,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區圖書館還推出了“館員薦書”視頻、音頻系列,向群眾介紹館藏圖書,特別是新書,讓群眾及時了解館藏資源,了解新書內容,激發閱讀興趣。
4)拓展載體,擴大關注人群。在重大節慶日、紀念日通過多樣化的活動,如有獎知識競答、線下活動網上直播、視頻大賽、朗誦比賽等形式,讓關注的人群不斷擴大,一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合唱比賽的”的微信網上直播就吸引了30多萬人的關注。
微信服務目前還處于群體化推動時期,要想微信服務更加精準,在各大公眾號林立的情況下占據一席之地,個性化推動應該是未來圖書館微信服務的方向,可以通過讀者定位、讀者分類和館藏定位來針對不同的讀者推送借閱信息、科研專題信息、學科資源數據庫分類指引等。還可以依托本地、本館的優勢及讀者的需求定制一些個性化的閱讀資源,比如地方特色庫、館員故事庫等等,吸引更多的用戶關注,實現微信功能的最大化應用。
總體來說,微信公眾平臺對于區級圖書館來說,應用效果是非常顯著,提高了區級圖書館的知曉率以及活動的參與率,極大地提升了區級圖書館的服務品質,讓區級圖書館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