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東
本期《人民周刊》封面報道向您介紹廣西柳州新能源汽車推廣之路,又稱“柳州模式”或者“廣西模式”。題目為《柳州,是如何激活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作者系人民日報社廣西分社采編中心主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龐革平,也是《人民周刊》駐廣西特約記者。龐主任寫文章,既快又好,水平很高。今年2月,他采寫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科技副縣長曾馥平的報道《26年堅守,群眾夸他“真扶貧”》在《人民周刊》(2021年第3期)發表后,在廣西乃至全國引起巨大反響,多家媒體轉發,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也來要詳細材料。這次,他又有何新發現?
文章開頭,觀點鮮明,“這個老工業基地不斷煥發新活力,從‘酸雨之都走向‘宜居城市,走向新能源汽車隨處可見的‘中國電動汽車之都”。且慢,“中國電動汽車之都”?依據?來源?誰命名的?編稿至此,職業敏感不禁要多打幾個問號。不急,看他如何“自圓其說”。行文至中部,“2021年上半年,柳州市新能源車產銷分別完成20萬輛和19.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202.6%和1120.6%,銷量約占全國1/5”。約占全國1/5,這個比例厲害!再看,“截至今年7月底,柳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98969輛,占全市汽車保有量的10.5%。此外,今年6月上牌新增車輛中新能源汽車占比高達28.80%,柳州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電動汽車之都。”但在全國是什么水平?上網一查,更不得了,6月28日《環球時報》翻譯刊發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電動汽車之都”柳州給世界的啟示》:“去年柳州售出的汽車中近30%是電動車,是中國平均水平的5倍多。這個城市因此成為世界最大電動汽車市場,中國的電動汽車之都。在全球范圍,這座城市的電動車普及率僅次于奧斯陸。不僅如此,柳州空氣和水的質量在中國也是最好之一。”又查,根據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發布的2020世界電動汽車之都榜單,全球范圍內共25個城市入選,去年,柳州首次上榜。“中國電動汽車之都”,柳州,果然名不虛傳!
柳州怎么做到?文章用3個“如何”來答疑,這里不再贅述。新能源汽車是全球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國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7月30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挖掘國內市場潛力,支持新能源汽車加快發展,但目前新能源汽車產業仍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服務模式有待創新完善、產業生態尚不健全等突出問題,消費者感覺“成本高”“充電難”“續航短”……想讓新能源汽車加速“跑起來”,不妨研究“柳州模式”。
柳州為何能做到?文中柳州市委書記吳煒回答:“走出一條以工業崛起帶動產業振興的新路子。”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加快打造新興產業集群,讓老樹開新花,新苗成大樹,心無旁騖創新創造、踏踏實實發展工業,以工業立市,用實業報國。有了這樣的“思維”和“定力”,柳州自然可以不僅把螺螄粉做成百億產業,而且把電動車開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