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忠民
腳是人體承重和活動的重要支撐,同時與身體很多重要器官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被譽為人體的“第二心臟”。一只腳由26塊骨頭、33個關節、20塊肌肉以及數百個感應器官、肌腱和韌帶組成。
自從人類不再光腳走路,腳與鞋的“愛恨情仇”就開始了。腳有千千萬萬只,鞋也有萬萬千千種,穿什么樣的鞋子對健康有益?
對于鞋子,你是否也有這些誤解呢?
如果新買的鞋還需要腳去適應,那只能說明這雙鞋子的尺碼并不適合你。現在可選擇的鞋子很多,鞋不合腳、穿了不舒服就不要買。健康購買的標準是先看是否合腳,再看是否漂亮。
當鞋子磨損到一定程度,就應該換了。鞋子磨損的情況還可以暴露出腳的問題,同時足跟磨損厲害的鞋子會讓腳傾斜,走路時步態不穩、難以平衡,使得腳踝部,甚至膝、髖關節局部受力不均。時間長了就會導致踝、膝、髖部骨關節炎,甚至跛行步態。運動鞋穿久了鞋底會變薄,避震性能也會變差,所以應及時更換舊鞋。
并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穿平底鞋,比如平足的人如果穿平底鞋,走路容易疲憊,還會出現腳痛,無法長時間行走。我們行走時,腳與地面的沖擊力可以沿著下肢、脊柱,到達頭部。如果鞋跟過低,腳著地時全身重量大部分會壓在后跟上,久而久之,上傳的沖力就會引起足踝、膝、髖關節和腰等部位的疼痛。此外,足踝部受過傷的患者也不適合穿平底鞋,因為其無法為足部提供良好的減震保護,還會增加再次受傷的風險。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學步鞋的種類也越來越多。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寶寶的腳這么嬌嫩,是不是應該買更為柔軟的鞋呢?其實,鞋底太軟并不利于孩子的運動發育,同時還缺少必要的支撐和減震功能。4—14歲,腳底足弓開始慢慢形成。研究表明,這一年齡段孩子如果穿鞋不當,就會增加患扁平足的概率。不同年齡的孩子選鞋的要求不太一樣,但一定要選擇材質透氣的鞋,同時要方便運動。
那么,什么樣的鞋才能真正適合孩子的腳呢?首先,鞋碼適中,鞋內留有一橫指的空間為宜。其次,鞋頭質料宜軟,形狀宜圓、宜寬,這樣能讓所有腳趾平放、略微活動。但也不宜過寬,鞋頭過寬會增加皮膚摩擦而生繭。再次,兩側質料要堅挺,以穩定包裹踝部,而不易發生側翻扭傷。最后,鞋跟要堅硬,可以穩定足部。鞋底后跟要比腳掌部分高0.5—1厘米。這樣才能預防肌肉及關節損傷,同時減輕走路時的疲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