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凱
2004 年夏,我跨進江蘇省海門實驗學校的大門。面對陌生的校園、教室、學生,以及神圣的三尺講臺,我的內心既忐忑又興奮,耳邊縈繞著汪國真的詩句:“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睆拇耍乙活^扎進了美術課堂,并一再告誡自己:無論是東、西方繪畫,還是編織扎染、泥塑彩繪,都逐一仔細研摹學習;多鉆研教材教法,上好每一堂美術課,讓學生在美術課堂綻放最自信的笑容。時光荏苒,17 年的教育歷程倏然而逝,飽嘗教育甘甜與苦辣的我,依然堅守初心,懷揣夢想,奮力前行。
然而,我時不時地產生一些疑惑:在這物質豐富、知識充盈的時代,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對于美的覺知越來越貧弱?這讓我彷徨,也讓我不斷追問:美術課究竟重要不重要?它究竟能帶給學生一些什么東西?這些東西在他漫漫人生長河里究竟能沉淀下什么?而這又對學生的審美判斷乃至整個人格的形成會有怎樣的促進作用?我努力探尋著答案,漸漸明白“美”源自生活,只有讓學生沉浸在生活之中,從培養審美感知力入手幫助學生欣賞生活之美、體悟生活之美、創造生活之美,才能塑造出對美具有敏銳感知力、評判力、塑造力的人。帶著這些思考,我沉浸在美術課堂中。2018 年,我的思考有了一個極為重要的生長平臺——我有幸被遴選為南通市第一梯隊名師培養對象。在導師團的高標準、嚴要求下,我逐漸形成了一些指向問題本質的認識——美術教育應當努力實現“覺天地之美,育審美之心”。于是,“覺美·立心”教學主張漸漸明晰。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吳冠中認為:“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币粋€人如果離開了審美,生活就會剝露出最粗俗、最不堪的一面,而在這越來越崇尚功利主義的世界里,生活就會越來越無趣,精神就會越來越枯萎。那么,怎樣才能喚醒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呢?我認為不能局限于傳統的美術課堂教學,因為對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培養,本質是助力學生形成高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高品質人格素養的培養,不能僅僅依靠美術課堂教學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而需要學生在點滴的學習生活中,通過不斷地實踐和感悟自我覺醒,教師只是學生審美感知力的喚醒者。
17 年來,我一直仔細觀察著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我注意到,有一些學生非常喜歡穿“殺馬特”風格的衣服,通過跟他們溝通了解到,這在他們看來是很“酷”、很有“范兒”、很“有個性”的。那么,這樣的衣服美不美?與學生的身份是否相符?有沒有其他服裝也能滿足他們對個性的追求呢?帶著這樣的思考,我的課堂教學就從研究“殺馬特”開始。在我的引導下,學生通過查找資料和匯報演說等活動,得知“殺馬特”造型源自日本、韓國的偶像劇和搖滾歌星,進而明白有的學生之所以喜歡“殺馬特”,一是因為“我”對明星的過度追捧,二是因為青春期的“我”喜歡表現自我。經過討論,學生形成共識:一味模仿偶像劇中的人物或者明星是審美的偏頗,并且與其學生身份格格不入。
有了認識、探究、辨析的基礎,如何讓學生喚醒自身的審美感知能力呢?我以學校美術學科工作室為平臺,基于人教版美術教材七年級上冊《我們的風采》一課,開展了以年級為單位的“青春實驗,我型我秀”校服設計大賽。在此次活動中,我依據服裝設計的特點,設計了一張《校服征集與問卷調查表》,從學生日常的學習生活出發,遵循校服設計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統一的原則,通過5 個問題(分別聚焦校服的面料、色彩、款式、校園文化元素等)組成的問題鏈(如圖1),嘗試喚醒學生內心潛藏的審美感知力;并通過手繪設計、動手制作、T 臺展示等一系列活動,助力學生樹立整潔、得體、美觀、自信、自尊、自愛的審美風尚。

圖1 《我們的風采》問題鏈
所以,作為美的傳道者,如何培養有審美自覺的學生,在一定層面上講,就是當下美術教師需要回答的首要問題。
美具有極強的感染性和傳導力,正是這種感染性和傳導力使得美不僅能喚醒“本我”,更能通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交流共建美的關聯,從而觸動和喚醒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遷移。在美術教學實踐中,美的“覺他性”要求學生不僅要自覺喚醒自我的審美感知力、成為一個美的覺悟者,還要能點亮他人,用自身美的體驗、美的感受、美的創造去潛移默化地影響身邊的人、物、事,從而達到“美己美人、以美化人、以美立心”的育人目標。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做了許多嘗試。例如,在《張貼的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招貼畫》這節課上,面對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淺顯的認識,我意識到我們的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招貼畫的基礎欣賞層面,而應該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幫助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招貼畫設計的審美體驗中,充分激活學生的感官系統。為此,我組織學生分組認領“主題詞”,并采用小組討論、團隊合作的方式,嘗試設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招貼畫(如圖2)。同時,在本堂課作業的呈現上,也不僅是采用手繪、拼貼等美術常用技法,而是讓學生走進電腦教室,嘗試使用設計軟件設計制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招貼畫,從而極大地拓展了學生對美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最終促使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有了深切的體會,并將其落實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激發起尚美、向善的力量。
所以,美的“覺他性”就是從審美自覺入手,通過研究美的規律、研究人的發展,使人的思想、行為具有一種美的展現,最終塑造出具有敏銳感知力和高品質人格素養的豐富的人。
德國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曾說過:“現在我深信,由于理性包含所有的思想,理性的最高行動是一種審美行動;我深信,真和善只有在美中間才能水乳交融。哲學家必須和詩人具有同等的審美力?!彼?,無論是美的“覺我性”,還是美的“覺他性”,最終都會上升到一種美的行動,而這種美的行動不僅是美的實踐過程,更是美的創造過程。
多年前,在構建“石全石美”石頭畫課程的初期,我怎么也不可能想到“美”可以和石頭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系,然而事情就這樣在不經意間悄然發生了。記得那是一個悶熱的下午,我正在校園內的河邊散步,伴隨著吵鬧聲,我發現有很多學生正在用河邊的鵝卵石打鬧。面對這種危險的舉動,我第一時間上前制止,然而這種亂丟石頭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并使石頭成為美術課程資源呢?思索良久后,我忽然有了靈感——我們何不把石頭當作“畫布”呢?于是我開始嘗試利用石頭的紋理和外形特點進行“因材施藝”,創作了很多精美的石頭畫藝術品。經過三年課堂嘗試,我架構了“石全石美”石頭畫課程,通過“動物篇”“植物篇”“風景篇”和“人物篇”四個模塊(如下頁圖3)將學生帶進了審美的天地,并創建了“石藝工作坊”,吸引更多學生共同參與到石頭畫創作中。在“石全石美”石頭畫課程開發和實施過程中,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學生亂丟石頭的現象不見了,學生們不僅改掉了亂扔石頭的壞習慣,還積極參與到石頭畫的創作過程中,成為我的石藝工作坊的“得力干將”。所以,在一定層面上講,美不僅能喚醒學生正確的審美價值取向,更能引導學生在美的踐行中創造美。
綜上所述,“覺美”的過程,就是在幫助人達成理性認知與感性認知的高度統一,繼而助力其從物質世界走向精神世界,從小寫的人走向大寫的人,最終走向完整的人。
17 年的美術教學生涯已然過去,未來的美術教學之路誠然可期。美學家高爾泰在《美術是自由的象征》中告誡人們:“美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所以離開了人,就沒有美。研究美,歸根結底就是研究人。美的哲學就是人的哲學的一部分,是人的哲學的深層結構,它的一切前提都是從人的哲學引申而來的?!蔽沂冀K堅信,美具有提高人的本質力量的功能,并通過美的“覺行性”得以實現,經年累月之后就會生成一種潛能;人通過不斷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并將其運用在生活實踐中,最終提升自身對美的感知力、創造力以及審美判斷力。而“覺美·立心”就是實現這種潛能的詩意化的美術教育形式,它憑借特有的路徑、有效的活動、生活化的課程對學生施以適切的提升,并把美的感知力迅速轉化為育人效能,真正塑造全面發展的人。
朝向這樣的目標,我一路走來,從一名嘗試者走向實踐者,又從一名實踐者走向思考者,再從思考者走向探索者,步履從容、堅定,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