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蘭
“和生”課堂 深度閱讀 中考復習課
“和生”課堂的教學起點是要設置一個具有“生本”特點的教學目標。
通過課前交談以及學生的預習實踐,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對《儒林外史》興趣不濃,閱讀缺乏持久性;二是缺乏深度閱讀。據此,我精心設計本課的兩項教學目標:一是通過學生自主命題,促進其深度閱讀;二是通過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閱讀與命題。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上述教學目標,我在課前做了充分準備:一是教師先行閱讀和命題,給學生做好示范,也為了應對課堂中的各種變數;二是布置有針對性的預習作業,并收齊批改,對學生在比較閱讀與命題中存在的問題和盲區提前思考。
新課標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適時創建生活情境,培育學生核心素養。“和生”課堂的切入點倡導由一個具有生活情境的問題擔當教學的思維引擎。
上課伊始,我先設計了一個“看圖猜情節”的環節,讓學生對照圖片說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和情節。如王冕攜母游春,范進中舉喜極而瘋,匡超人讀書侍父,嚴監生死前的“剪刀手”等。學生邊看邊猜,情緒瞬間高漲。
接下來,我“移花接木”,轉入本課教學目標。其實看圖猜情節,既是一種游戲,也是中考的一種題型。我們可以跳出學生的身份,以中考命題人的身份來思考三大問題:《儒林外史》常考哪些題型?每道題型各考查什么內容?命題人常常借助什么方法出題?在學生合作學習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如下圖所示):
題 型 考查意圖 命題技巧選擇題 考查人物、情節 借助對比找表格題 考查人物特點 異同填空題 考查手法簡答題 考查主旨思辨題 考查各種能力——識記圖文題 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批注題 力、思辨能力、分析能力、…… 語言表達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
在學生建構起命題的思維導圖之后,教師適時請學生以小考官的身份嘗試命題,要求學生緊扣下面兩個語段,先確定考查意圖,再出一道考題。
【甲】話說周進在省城要看貢院……這回不死了,放聲大哭起來。
【乙】范進不看便罷,看了一遍,又念一遍……眾人拉他不住,拍著笑著,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我們精選周進、范進兩個語段,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對比的方法,找出異同,設置題型。
在學生協同學習之后,請學生上臺展示交流。因為導學案是提前印發給學生的,學生課前預習時已經命制了一些題目,課堂上要求根據“對比手法找異同”重新研討一下。以下是六個小組的命題:
第一組的命題:范進中舉后,兩手拍了一下,笑了一聲,道:“噫!好了!我中了!”“好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第二組命題:甲文表現周進哭得厲害,乙文表現范進瘋得可怕,都用的什么手法來表現?
第三組命題:范進發瘋后,誰建議打一巴掌來治瘋?這說明什么?
第四組命題:同樣是面對科舉,為什么周進是放聲大哭,而范進是喜極而瘋?
第五組命題:周進考上進士,多虧有人幫忙,是誰幫了他什么樣的大忙?
第六組命題:范進和周進,都取名“進”,有何用意?
六個小組展示完畢,由學生評出借助對比進行命題的小組:二、四、六組都運用了對比手法,有找出相同點,也有找出異同點。尤其是第六組很會咬文嚼字,抓住“進”這個名字做文章。
學生在經過咬文嚼字、巧用對比找異同的方法命題后,接下來自主命題,并給出答案。學生的命題非常成功,結果如下:
命題一:王冕轉變畫風。從王冕的《墨梅》一詩看出他善于畫梅,而在《儒林外史》中,王冕善于畫荷花,作者讓王冕畫風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經過對比,得出以下見解:周敦頤描寫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作者描寫王冕善于畫荷花,寓意他不同流合污,品性高潔,因為他曾拒絕知縣的邀請,逃往他鄉,黃河泛濫,他又回到家鄉,最后他拒絕朱元璋的征辟,隱居會稽山。
命題二:取名是一項技術活。《紅樓夢》中“甄士隱”即“真事隱”“,賈雨村”即“假語存”,作者欲將真事隱去,借以假話留存,可謂用心良苦。那么《儒林外史》的人物姓名是否也藏著某種深意呢?
書中人名 取名深義 深層根源周進、范進 “進”表現兩人都熱衷 科舉制度毒科舉,想要高中進士 害人做有仁德的讀書人,“仁義禮智王德、王仁 實際“亡德亡仁” 信”的儒家思想根植于人晉爵 想要升官 的靈魂
運用對比找異同,既是命題的好方法,又是深度閱讀和思考的過程。在命題的過程中,我們既能知道考點,又不知不覺懂得了答題的技巧和注意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