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宋建軍
(江蘇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南通分局,江蘇 南通 226006)
南通市海門區位于江蘇省東南部,東瀕黃海、南倚長江,處在長江和沿海兩大開放帶的交匯點上,素有“江海門戶”之稱。隨著海門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污染物排放量日益增加,水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海門經濟可持續發展、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瓶頸。加強水資源保護事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民生福祉改善、構建新發展格局[1]。本文在海門區水功能區現狀水質達標情況、污染成因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時期水功能區達標整治對策和思路。
海門區地處長江入海口地區,境內溝渠河道密布,河流水系包括長江水系及內域水系。境內擁有長江岸線47.7km,其中崇頭以下段屬長江口北支河段,為典型的萎縮型河口潮汐水道,受海水上溯入侵影響,該河段氯離子含量較高。內河水系分為區域性水系、沿海水系和沿江水系;內域河道橫平豎直,布局規整,形成“三橫七豎”的格局,共分為五級,即一級河(干河)、二級河(支河)、三級河(大溝)、四級河(中溝)和豐產溝(小溝),大小溝河總計21316條,總長度約11573km。其中一級河主要有通呂運河、通啟運河及新江海河,境內總河長69.9km;二級支河共14條,對整個河網起控制調度作用,總長度約239.99km;其余三級和三級以下河道由大、中、小溝組成,是面上的溝網,起到蓄水、引水、排水、匯流作用,成為調節各級河網的樞紐。海門區22個水功能區中含過渡區1個、飲用水源區6個、工農業用水區15個[2]。區域水系及水功能區劃見圖1。
圖1 海門區水系及水功能區劃
近年來,海門區以飲用水源地保護和河道整治為重點,以河長制和生態河湖行動為抓手,大力實施“清水工程”、入河排污口整治等專項行動,通過控源截污、廢污水集中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河網生態清淤等措施積極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區域水環境質量得到不斷改善,海門區長江近岸水質類別在Ⅱ~Ⅲ類之間,水質狀況基本穩定。內河水功能區的水質改善明顯,主要污染物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達標率逐年上升,水功能區Ⅲ類、Ⅳ類水的水質斷面數明顯增加,Ⅴ類、劣Ⅴ類水質斷面數明顯減少,22個水功能區的水質達標率明顯提高,見圖2[3]。
圖2 2015—2020年海門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情況
從年際變化趨勢看,海門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逐年上升,區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明顯,年均達標率從2015年的45.0%上升至2020年的72.7%。其中,汛期(5—9月)達標率從2015年的47.0%上升至2020年的74.0%,非汛期(1—4月、10—12月)達標率從2015年的42.0%上升至2020年的69.2%,汛期水功能區達標率要明顯高于非汛期水功能區達標率。
2.3.1 水環境承載能力薄弱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區域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斷增加;加之海門區處于平原河網地區,河道水深較淺,水流速度緩慢,河網水環境容量有限,造成區域水生態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水功能區達標率整體偏低,內河部分水功能區水污染物入河總量超過水環境承載能力,水體污染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矛盾依然突出。
2.3.2 受上游來水影響
海門區內可利用的水資源來自于上游引江口門引水輸送,從長江引水時,通呂運河流向為自西向東,水體輸送過程中受到沿程點源及面源污染、本地區排放的點源及面源污染影響,導致海門區境內的水功能區達標率不高。北部通呂運河沿程受污染,通啟運河引水量又小,沿江沿海涵閘排水量小,污水束縛在河道內。
2.3.3 農村農業面源污染較重
根據污染源調查分析,農村農業面源污染是影響海門水環境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海門區傍水建設的農村較多,農村地區環境基礎設施薄弱,農村生活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沿河兩岸有大量農田,通常采用引水漫灌的灌溉方式,農田退水過程將攜帶大量流失氮、磷等營養物質進入河道,對河流水質造成一定影響。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加上農村局部地區河道存在淤積、水流不暢等問題,制約了區域水環境功能提升及水質改善[4]。
2.3.4 鄉鎮污水處理設施薄弱
海門區部分鄉鎮和農村的污水收集處理能力不足,污水管網收集率較低,運行效率不高,大部分鄉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仍執行一級B標準,鎮區存在“雨污分流”不徹底、污水管網覆蓋率低等現象。農村污水管網建設滯后,農民集中居住區的污水處理剛剛起步,部分農戶環境保護意識較為薄弱,污水直排下河現象依然存在,對水環境造成影響[5-6]。
2.3.5 環境監管能力與新形勢新要求存有差距
海門區以河長制為抓手助推河道治理常態化,指定專人負責河道保潔,通過系列措施實施,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逐年提高。但區域水環境監管能力與新形勢下精細化、網格化環境監管轉型升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環境執法隊伍有待強化,現有環境監管能力不足以支撐新形勢下水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
水功能區達標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涉及面廣、投入大,組織協調工作量大等特點,需要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各方面力量協同推進。同時,要將各部門的優勢資源充分整合,制定詳細實施計劃,統籌控源截污、水生態修復、河湖健康保障等措施,要將主要任務納入各鎮(街道、園區)的目標考核內容,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的格局。
充分考慮區域水資源條件、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容量,優化海門高新區、海門經濟技術開發區、海門工業園區的工業產業布局,切實加快轉型發展,從源頭上控制工業污染物排放,降低水環境壓力[7]。開展紡織印染、化工、鋼鐵及食品制造等重點行業污染專項整治,限制、淘汰落后產能。嚴格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試點,培育一批資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好的清潔生產示范企業、示范工業園區。
3.3.1 入河排污口整治
根據海門區水污染源普查資料,海門區內各類入河排污口共有22個,其中12個為城鎮污水處理廠排污口,其余為企業排污口。加強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同時加強工業企業內部污水收集系統的建設和處理設施的運行管理,做到所有生產廢水、生活污水和初期雨水全部得到收集和處理。因地制宜在萬年鎮及樹勛鎮污水處理廠入河排污口前置區域實施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降低尾水排放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
3.3.2 控制污染源
控制污染源主要從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控制面源污染、完善配套污水處理設施、開展清水通道保護以及支流河道治理等幾方面入手。
a.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執行更嚴格的排放標準,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執行國家水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進一步削減入河污染物排放量。推進工業企業串聯用水和園區廢污水循環利用,促進廢污水“零排放”。開展工業園區、工業集聚區水污染治理設施排查,全面推行園區內企業廢水和水污染物納管總量雙軌控制,重點行業企業廢水實行“分類收集、分質處理、一企一管”。
b.加強面源污染控制。海門區種植業、畜禽養殖較為發達,控制面源污染主要從農業面源治理及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兩方面統籌推進。全面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和生物防治技術,加快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調整農業結構。降低農藥、化肥施用強度,減控污染物來源。因地制宜加強農田退水生態攔截工程建設,減少農業面源入河排放;建設以節水灌溉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點的生態農業園區。優化養殖布局,強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實現養殖廢棄物減量化收貯、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
c.加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海門區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收集率為75%,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通過加強區域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從源頭上控制污染源排放。加快海門街道、濱江街道、三星街道城鎮及農村污水管網的建設,提高污水集中收集率,改變農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的情況。按照江蘇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對污水處理設施運行“十個必接”(機關、學校、醫院、集中居住小區、非化工工業集中區、農貿市場、垃圾中轉站、賓館、飯店和浴室)的要求,推進建制鎮污水處理廠收集管網建設及提標升級改造[8];加強海門東洲水處理有限公司、海門青龍港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確保穩定達到一級A標準排放;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至2025年區域內農村生活污水的集中收集處理率達到80%以上。
d.加強清水通道保護及支流河道治理。海門區境內內河主要從通呂運河、通啟運河引長江水補給,上游客水對區域水系的水環境質量影響加大。通呂運河、通啟運河屬于《江蘇省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中的清水通道,要嚴格保護2條清水通道維護區涉水紅線區域。此外,海門共有96條三級河以及2089條四級河,支流河道大多水流流速遲緩,水體流動性差,加之沿河受到不同程度的面源污染,底泥淤積較重,支流匯入一、二級河道時會造成一定的污染。因此,加強支流河道的治理不容忽視。
海門區的河道內源污染主要為河道底泥污染,污染主要源于河道淤積底泥污染物的釋放。運鹽河、滸通河等河道局部淤積嚴重,要對淤積河段進行清淤整治,降低底泥中的污染物質和營養鹽的含量,減少河道底泥對水體的污染,改善河道的水質狀況。同時加強余東鎮、正余鎮等鄉鎮的水產養殖治理,引導生態養殖模式,并開展水產養殖聯合專項整治,可有效控制水產養殖業污染。
按照“系統化思維、片區化治理、精準化調度”的思路,組織實施區域治水工程,構建現代化區域治水體系。完善沿江涵閘等水利工程運行機制,強化統一調度,優化“綜合會商、統一調度、分級實施”的水利工程運行調度方案,逐步建立科學規范、職責明確、運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精準調度體系,實現全區范圍活水暢流。在滿足防汛排澇要求的前提下,優化四甲套閘、衛東閘等內河涵閘的開啟時間,減緩汛期上游客水對下游水體的影響。
水功能區達標整治是加強水功能管理、強化水資源保護、維護河道健康生命的重要舉措。水功能區管理要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思路,堅持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兩手發力”,統籌推進水污染治理、水生態修復、水資源保護“三水共治”,全面落實水資源承載能力剛性約束,切實提升水功能區監管水平,改善水功能區水質狀況,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海門提供堅實的水資源和水環境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