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萌,袁肇方,孫雨琪,楊 琨,2*
1.西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0;2.西北民族大學生物醫學研究中心甘肅省動物細胞技術創新中心,甘肅 蘭州 730030
牦牛是主要生活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的哺乳動物,其生理機能和形態結構與當地環境形成了良好的適應性,是研究低氧適應性的良好材料[1]。
白介素細胞-4(白介素-4, Interleukin-4, IL-4)為趨化因子家族的一員,是由活化的T淋巴細胞、Th2和肥大細胞等產生,是II型輔助T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2]。IL4能夠與IL-4受體相結合來激活免疫細胞,使T細胞和B細胞進行增殖,從而在機體的炎癥反應中發揮作用。
鑒于白介素-4基因的重要生物學功能,且目前還尚未見到對牦牛白介素-4基因的生物信息學報道。本研究全面深入地對牦牛IL-4的生物信息進行分析,旨在為研究IL-4基因的高原低氧適應性生物學功能提供理論基礎。
在NCBI數據庫找到10個物種與牦牛IL-4基因(登錄號:XM_005888362.1),如下表1。

表1 不同物種IL-4基因的序列來源
使用ProtParam、ProtScale和SignalP-4.1對牦牛IL-4基因的理化性質、疏水性與親水性、信號肽進行分析。然后通過Netphos3.1Server、Yloc、TMpred軟件對IL-4基因的磷酸化位點、亞細胞結構定位和跨膜結構區域進行預測,通過Sopma與SWISS MODERL軟件分別預測IL-4基因的二級和三級結構。使用NCBI-BLAST、KEGG和STRING分析牦牛IL-4的同源性相似度、信號通路和蛋白預測互作網絡。
IL-4基因的總全長為571 bp,其中CDS區的范圍為67~474 bp。結果分析表明IL-4基因包含ORF1-ORF2兩個子ORF,它們的核苷酸起止位點及片段大小均不同,大小分別為135 bp和277 bp。
牦牛IL-4基因共編碼135個氨基酸,其中Leu占14.1%,Thr占11.1%。蛋 白 質 分 子 量為15 118.84,理論等電點為9.20,分子式為C661H1107N185O195S11,共2 159個原子,脂肪指數為99.63,負電荷殘基總數有12個,正電荷殘基總數有20個。不穩定系數為46.03,屬不穩定蛋白。氨基酸總平均親水性為-0.025,是親水性蛋白。
牦牛IL-4蛋白存在信號肽,整個序列都存在于細胞膜內,為一種跨膜蛋白,此外牦牛IL-4蛋白還存在一個強的跨膜螺旋區間,具體為1~22。
牦牛IL-4蛋白共有67個磷酸化位,其中含44個Ser,19個Thr,7個Tyr。
本次預測發現牦牛IL-4蛋白α-螺旋為60.74%,β–轉角為2.22%,隨機卷曲為31.85%、延伸鏈為5.19%,可推測出在牦牛IL-4中二級結構以α-螺旋和隨機卷曲為主,三級結構以α-螺旋結構單元為主。
牦牛IL-4基因與黃牛、綿羊、山羊、鼠、長頸鹿、獼猴、人、白鯨、寬尾海豚的同源相似性分別為99.47%、96.81%、94.76%、80.48%、93.38%、76.50%、82.56%、89.14%和88.60%,與黃牛的同源性最近,與獼猴最遠。
IL-4主要參與12種信號通路,網絡中蛋白彼此之間的相關性緊密,且多數蛋白質以IL-4作為媒介對彼此進行相互作用。
IL-4是來源于T細胞的一種細胞因子,其受體對IL4的信號轉導至關重要,在IL-4R蛋白中酪氨酸殘基發生磷酸化能夠促進IL-4發揮作用,如IL-4能激活STAT6酪氨酸發生磷酸化,與特異性DNA的結合位點相結合, 從而使IL-4發生轉錄。此外,通過蛋白互作分析顯示IL-4在信號通路中起到關鍵性作用,且IL-4與IL2GR、IL13RA1、JAK等蛋白關系密切,通過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參與物質信號傳遞、能量代謝及細胞生命周期調控等各個環節。據研究表明IL-4通常以JAK-STAT,Ras-ERK,PI3K-pKR這3種信號傳遞發揮其生物學效應[3],且TCR對突變的IL-4Ra的功能實現轉化,能夠誘導出IL-4依賴的STAT6的活化。IL-4還能調節機體內的免疫應答,參與體內寄生蟲的清除與黏液分泌,激活嗜酸性粒細胞或其他細胞發生超敏反應,介導腫瘤的生長,影響腫瘤周圍炎性細胞分化等功能。
不同物種之間IL-4基因編碼的氨基酸序列高度相似,牦牛IL-4基因與黃牛的同源性最近,與獼猴的親緣關系最遠,表明牦牛和黃牛的IL-4蛋白可能具有相似的生物學功能。
牦牛IL-4基因長度為571 bp,共編碼135個氨基酸,其基因編碼的產物呈親水性,存在信號肽與跨膜結構域,二級結構以α-螺旋和隨機卷曲為主,三級結構以α-螺旋結構單元為主,與黃牛的親源性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