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和綜合電子信息系統專家、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陸軍

陸軍院士
智慧民航的目標是2035年國家實現現代化,2049年實現世界一流。這意味著要實現科技產業的現代化、科技產業的一流,且這個現代化和一流一定是世界性的,而不僅僅是中國的。到2035年,在國家的領導下我們是否能實現戰略目標,將民航的科技產業現代化問題解決,民航的科技產業到2049年建國100年能不能實現一流,我們仍需要為此付出努力。
民航的第一底線是安全底線;第二是實現便捷舒適。當前我國民航業的發展、飛機的制造,以及產業體系的構建,客觀來講目前沿用的仍是美國、歐洲科技產業體系,因此我國建立起自身的民航科技產業體系是破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我認為我們是有這個能力的,國家的大形勢是天時;民航吹響了要實現現代化、實現一流的號角,是地利;工作者們團結起來,做到人和。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是我國國防戰線的主力軍,電子工業部70年發展至今,共建立了46個國家研究所,擁有22萬員工、11名院士、11個上市公司,目前世界500強排名第383位。公司業務范圍覆蓋了系統裝備、信息平臺、集成電路以及基礎研究等電子信息全領域。在行業領域內自頂到底涵蓋全要素,為我們后續建立科技產業體系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的定位是,軍工電子主力軍、網信事業國家隊、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在民航方面,我們始終為中國民航信息化事業努力:從1975年雷達終端到1985年空管1號進入到空管系統,從華北流量管理系統到建設全國流量管理系統,從參與大興機場建設到打造智慧淮安機場樣板工程。中國電科始終與中國民航同心同行。2018年中國電科與民航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2019年吳曼青院士參加了中國民航發展論壇,最近雙方又簽訂了深化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除民航層面外,我們還全面推進國家治理,去年疫情期間主要做了以下工作:第一,當前大家手機所使用的綠碼就是我們集團公司首創。2020年1月20號,我們快速研發綠碼,大數據應用于精準管理之上,綠碼的精準管理使得我們國家很好地實現了疫情管控。第二,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通過大數據支持實現了智慧司法,實現了司法現代化。此外,我們在城市治理、社會管理方面也做了許多工作。由此可以看到我們在服務于國家整體的情況下做了大量工作,通過這樣良好的基礎,我們可以更好地支撐好民航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瞄準的是2035年、2049年兩大目標,其發展重點主要有兩條:第一,到2035年,民航要實現現代化,現代化的民航是成體系的,而且這個體系需要是自主可控,整個科技產業都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第二,到2049年,民航要實現世界一流,實現引領世界發展的目標。要實現這兩個目標難度很大,我們要把數據治理作為最關鍵的要素,這僅靠數據是不可行的,還要依靠智慧加數據。
當前我國處理能力、算力實力逐漸增強,我們所獲取到的數據量也是巨大的,但我們所要做的不僅是拿到數據,因為海量數據并不代表海量智慧,只代表我們有資源,我們更要做的是將數據變成智慧,將無序變為有序,從簡單的有解變成全局性的優解,所以數據是智慧的橋梁治理,因此民航要在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里面形成智慧民航的建設。
民航業的未來世界宏圖一定要落實到自主可控的科技產業體系上,要變成下面八張圖:全景視圖、能力視圖、運行視圖、信息視圖、系統視圖、服務視圖及以標準視圖,最后這個視圖還需要不斷演化才能實現。此外,還需要有一整套理論,工程實現的理論,即從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到協同論。
通過以上的體系我們可以為智慧民航形成一個三層兩翼的架構,三層兩翼的中心就是信息處理,要抓住數據處理,底層是我們民航建立的智聯網,上面是智慧開放的應用,所有美好愿景要實現,都在智慧開放應用上,同時網絡安全和運行維護也必須在。
中國電科希望能夠團結我國所有做電子信息行業的產學研,以及所有相關工作者,包括政府,都積極支持民航做智慧民航的建設。只有方方面面團結起來,才能早日實現我們的目標。
在數字政府方面,民航局要實現整個民航的智慧治理,不應該僅僅依靠內循環,滿足國內的需要,更要與世界進行交流,要引領世界發展。“十四五”到2035年期間可能仍是以內循環為主,但同時也要考慮外循環。
在數字社會方面,主要考慮民航業務單位。例如大興機場,我們做了大興機場里整個業務流程的梳理優化。大興機場不僅是民航圍墻內的事,臨空經濟區也要發展,要上升到數字社會這個層次。
目前信息手段越來越多,業務流程變化的也越來越快,飛機從落地一直到起飛離開,所有系統都需要能夠結合起來。當前的集成方式要從傳統的以智能中間件為核心的框架結構轉變為微服務架構,服務要素里面關鍵的仍是數據,數據集成起來不僅支撐機場的管理服務,還要支撐地區運營管理。
民航局數字治理的全域邏輯必須要做頂層規劃。各個地區都要打破邊界,融合在民航局的整個治理體系中。 “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尤為重要,其中最關鍵的是要構建民航數據資源應用體系,在具有一定應用能力后,支撐起全行業的智慧治理發展。
最后,中國電科愿聯合一切創新力量,在民航局的領導下,為我國的智慧民航建設做出貢獻,為2035年能夠形成一個自主可控的民航科技產業創新體系,以及到2049年實現真正一流的民航科技產業體系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