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勝昔
【摘? ? 要】要想實現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新,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應對措施,對此,本文從選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提問,選擇逆向思維方式創新提問,選擇依據教材整體內容接受反饋信息三個方面入手,對教師提問的創新性和有效性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24-0065-02
Talk About the Innovation of Question Design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Dongshun Junior Middle School, Wushan County, Gansu Province,China) FAN Shengxi
【Abstract】In order to achieve innovation in the design of question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sponse measures must be taken.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chooses to ask questions in a way that combines choice with real life, chooses to innovate in the way of reverse thinking, and chooses to receive feedback information based on the overall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Starting from the aspect, it puts forward specific suggestions on the inno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questions, which are for reference only.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Chinese; Teaching question design; Innovation
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提問是重點,主要是教師圍繞相關教學內容提問,學生積極回答問題,也可與同學互相分享,學會主動學習,提升自我素養。但目前來看,在語文課程教學設計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加強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創新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一、在提問設計時,選擇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方式提問
語文課程教學除了能教授學生一些語文的基礎知識外,還能教授學生做人的道理、在生活中處事的原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語文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通常情況下教師在進行語文課程提問設計時需從生活中汲取相應的知識點,可通過生活中的具體現象等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通過學生的互相答疑與討論可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方向,以供學生思考。除此之外,語文課程中有很多是作者對待生活表達自身感情的一種方式,教師從生活實際中出發,以提問的方式使學生與作者在實際生活中有相似的畫面產生共鳴,從而形成新型的有效提問方式。
比如,在講解《魚我所欲也》這篇文章時,針對這堂課,本身也是一個選擇問題,教師可通過引出這個選擇,在選擇中聯系初中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周末,我們既想好好學習,又想愉快玩耍,這也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但二者不可兼得?!币赃@樣的方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魚與熊掌之間的關系,學生同時也會面臨相應的困惑:“在學習與玩中到底應怎樣選擇?”教師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每組對討論的結果進行表述,并詳細闡述原因。教師可以對不同問題的結果進行評價,通過對他們的價值觀進行評價,從而引導出真正的魚與熊掌之間的關系。這樣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會使學生產生討論的欲望,學生在不知不覺的討論過程中,不僅理解了文言文中所要闡述的道理,還能不斷升華課文內容,進而實現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可大大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激發學生積極性。
二、在提問設計時,選擇逆向思維方式創新提問
思維方式有正向思維,也有逆向思維。教育不是同一個模式,而是不同的模式,只要能達到相同的目的,可以在教育過程中不斷進行思維碰撞。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在把握正向思維提問的時候,通常也需要把握逆向思維。逆向思維,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所需學習的內容,而逆向思維更注意開發學生的思維,通過提出問題,讓學生發現問題、了解問題,在了解問題的過程中,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語文是一個個性化的科目,它培養的是學生的發散思維,這樣的提問方式能使學生真切認識到問題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
比教師講解《孔乙己》這篇小說時,可在充分描述孔乙己個人行為時,向學生提出疑問:“孔乙己到底可不可憐,他在文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如果說孔乙己是可憐的,為什么是可憐的?如果說孔乙己這個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又是為什么?如果說孔乙己不是現在落魄的模樣,而是一個成功人士,那他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這些問題是逆向思維,是指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從逆向思維出發,既創新了提問方式,更能使學生了解到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課本雖然是了解世界的一個好的方向,但同時也要學會質疑,在運用提問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采用逆向思維發揮學生想象力,使學生真正了解到逆向思維的好處。在《孔乙己》中可看到,描寫孔乙己在桌子上寫字的生動形象,教師同時還可以討論為什么作者對孔乙己的描述能如此生動形象,到底是采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在這里動詞起到的作用是什么,還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在自身的了解中,哪里使用的動詞也是這樣生動具體的,學生在舉例的同時也可以加深對本課的印象,可使學生充分學習作者的修辭手法,在描述人物形象時,可運用相應的修辭手法,從而達到使人物生動形象的目的。不僅拓展了語文課程學習的深度,還延伸了語文課程學習的廣度,從一個問題出發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這便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更是語文課的魅力。
三、在提問設計時,依據教材整體內容,接受反饋信息
語文教學創新是建立在教師認真了解教材,把握教學內容基礎上的,提問創新是一種手段,是為了更好地安排好課程的進度,不斷滿足學生的需求。在課堂教學前教師要做好準備工作,不斷深入研究教材對本課程存在的創新點,緊緊抓住重點內容不斷完善,在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更需要接受學生反饋的意見不斷與學生增加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完善提問設計研究。
仍然以《孔乙己》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提問學生“孔乙己的人生悲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提問之后,學生可以對教師的問題進行及時反饋,學生根據自身的想法,回答教師的問題,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得出反饋信息,針對孔乙己的悲慘生活,學生是有不同見解的。教師的見解中規中矩,符合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和精神,但學生的想法多種多樣,變化較多,孔乙己的悲劇,學生認為是自身原因較多,也可能是當時大環境的影響,甚至有可能來自家人的影響,雖與語文課本中的內容不一致,但也有道理,更能反映出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學生與教師就這個問題進行溝通和反饋的過程中,更能體現出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在思考問題時提出的對策是否符合一定的邏輯,如果有學生認為孔乙己完全是因為自身原因導致一生的悲哀,那么說明這個學生的思想不夠客觀,比較偏頗,不具有客觀看待事物的思想,教師在后續教學中可多培養學生認真看待事物客觀規律的思想,幫助學生轉變自身的思想,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更健康、積極。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的悲劇是因為大環境造成的,他自身的努力是否有用還是個問題,這個想法只能說是片面性的,對大環境的看待思想固然不錯,但是僅僅因為大環境,自身便有了推脫之詞,說明對自身的努力抱有懷疑的態度,因此,教師通過反饋,更需要了解學生的態度,在上課時,多主動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正確價值觀、學習自信心,多講講自強不息的名人故事以及這方面的心得體會,使學生在人生道路上,更能懂得自身努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的學生認為孔乙己的悲慘人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但是找不出主要因素與次要因素,教師通過反饋后,要多幫助學生發現問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學會分析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鍛煉自身在遇到問題時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創新提問設計不僅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掌握,更需要學生在教師課堂上深度參與,這是課程改革的需要,更是新時代課堂的努力方向。創新提問設計必須科學、有規律的安排,提問方式在教師的規劃中,必須根據問題聯系到課堂實際需要,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讓學生厘清自身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對問題進行正向、反向思考,最后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反饋交流,不斷總結自身經驗,為其他課程做好準備。通過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教師也能深刻理解學生的思維,針對學生的不同偏頗思維進行一定的糾正,這是一名語文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朱粉珍.論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7).
[2]梁金蕊.初中語文教學提問設計的創新策略[J].中國農村教育,2019(27).
[3]王亞萍.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設計的創新分析[J].林區教學,2017(04).
(責編? 吳?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