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價格信息不對稱
信息不對稱是海外投資置業的普遍難題。因為距離、語言等等限制,境外房產很難做到買賣雙方信息對等。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處于劣勢。
不良中介利用不對稱信息,超常溢價出售房產也時而有之。投資者高價買入房產,卻很難轉售,不僅回報期被遠遠拉長,而且投資成本也被套牢。
2、手續不全
有的國外開發商開發建設的海外房產,在尚未取得當地政府批準的情況下就出售給中國買家。一旦此類房產長時間無法通過當地政府批準,中國買家就難以獲得合法產權。
3、虛報包租及租金承諾
警惕投資收益過高的項目。
很多開發商或中介承諾高收益的項目,要么是存在虛假宣傳;要么是包含了各種稅費、手續費,比如宣傳年租金收益凈回報率為7%,但扣除各種稅費后可能只有4%,真正到手的收益遠不如預期。
值得說明的是,海外房產雖然不可能會像國內那樣突然發動,給你來個一年翻一番,但健康的租售比一直是它最亮眼的地方。當然,還得找準區域板塊。
4、學區房愿望落空
很大一部分投資人在海外買房,是考慮到孩子的教育問題,而在海外不少國家的學校都有公私之分。投資人需要明確的是,一般只有公立的中小學才跟“學區”有關,私立學校的入學與學區無關。
所以,在選擇房源時要警惕這一點,考察清楚附近究竟是哪類學校。
胡潤《中國高凈值客戶海外置業展望》指出,有接近一半的中國高凈值人群將海外房地產投資作為最主要的目標,近年來該趨勢更是有增無減。
海外投資是一大趨勢,但海外置業卻也有三大難題。
一是怎么買,二是怎么管,三是怎么賣。
買入、賣出的時機很重要。但海外置業,通常我們并不太建議短炒,因為不太現實,也難以操作。
除非是本身就在當地居住或者工作,操作起來方便一些。但是不動產本身的流動性不像其他金融產品,能夠快速買賣。所以在中間持有期間,對于用作投資用途的買家來說,如何管理、如何出租、如何獲得穩定的租金回報,就非常重要了。
而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海外置業與國內購置房產最顯著的區別在于投資理念的不同。
1、入鄉隨俗
海外置業,房子基本是出租或轉手給當地人,那么當地人的需求和喜好才最重要。
之前有客戶在購置普吉島公寓的時候,跟學翼君說不喜歡4棟,嫌數字不吉利。
還有很多客戶在選購馬來西亞房產時,都喜歡挑選坐北朝南的房子。
這兩類客戶就沒有很好地“入鄉隨俗”,一是因為泰國的本地租客其實是不忌諱4的;二來呢,坐北朝南的房型只適合中國所在地理位置和中國的傳統文化,在馬來西亞,人們對于方位的考慮主要集中在光照方面,而非一定要選坐北朝南的房型。馬來西亞一年四季都為夏季,房子只要避免朝西就好。
2、分散風險
海外置業的根本在于分散資產的風險,其次才是獲利。
如果你國內配置已充足,在國內樓市估值普遍過高的當下,考慮優質的海外置業標的,會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多一個籃子的雞蛋總是好的。
但需要提醒的是,海外房產的有些玩法,除非你很專業,否則最好是不要去碰。
比如炒地皮,在跟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的置業顧問不止一次的遇到過有這樣想法的人。
其實,人不在海外,對于市場情況又不能隨時掌握,炒地皮這樣的行為是有很大風險的。再比如零首付也是如此,價格混亂、爛尾延期都是不可控的風險,想要狠賺一筆,和海外置業的根本目標已經背道而馳了。
除了以上兩點,如果要進行海外房產配置,還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
1、考察當地投資環境
投資環境包括很多,比如當地的政治經濟環境,比如貨幣對人民幣的匯率波動。
除了宏觀的考察,還要注意自己的意向房產的租售比(即月租金和房產價值的比值)。租售比高,則意味著出租獲得的收益較好;如果租售比低,則通過低買高賣的投資形式較好。
2、了解當地政策
海外房地產市場對于中國客戶來說是陌生的,中國客戶很難單獨了解清楚不同國家的不同法律體系、市場規則以及購房政策等內容。這個時候,就需要聘請專業機構、律師來把關,防止出現意想不到的風險。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政策規定,不少國家對于外國人買房都有各種不同的限制條件。
1)美國買房限制
從購房資格方面來講,美國并不限制外國人在美國買房,且無套數限制。從貸款方面來講,外國人可以在美國貸款買房,但申請條件比本地人嚴苛,而且對外國人來說30萬美金以下的房產一般不接受貸款。
2)泰國買房限制
泰國法律不允許外國人購買土地,只允許購買公寓,且一個項目只有49%的公寓能賣給外國人,剩下51%必須賣給泰國人。
3)新加坡買房限制
在新加坡,中國客戶不能購買政府組屋。組屋是新加坡政府專門給當地人建造的房子,房價要低于市場價格。外國人可在新加坡購買的房地產包括私人公寓和圣淘沙有地私宅。
4)日本買房限制
在日本,具有永住身份并有正當工作收入的外國人,有機會可以零首付貸款買下房子;持3年簽證的就職人員也有機會貸款買房。但無論是持有哪種身份,只要不是一次性付清,辦理貸款時都要接受非常嚴格的年收入審查。
某些國外的法律規定與中國差異很大,很多行為在國內并不違法,但到了國外就有可能觸犯了法律的底線。
小編給您舉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
美國的法律保護弱者,租戶受到很全面的保護。中國客戶在美國買了房,把房子出租出去,按照美國法律規定是不能隨便把租戶趕走的。
比如您投資的美國房子的暖氣壞了,租戶打了電話給你,要求修理暖氣。倘若你沒有及時修好暖氣,就違反了美國的法律。一旦租戶到當地法院提起訴訟,你就有可能被法院抓起來,因為暖氣沒修好,相當于謀財害命。
在我們中國人聽起來,這好像是在說笑話,但觸犯法律可不是開玩笑的喔。
再比如,中國客戶在德國買了房,把房子出租后,不能隨意上漲租金。如果業主一下抬高房租,高漲30%,就違反了德國的法律。
投資人在買房和出租房屋的時候,一定要及時掌握和了解當地的政策及信息,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開啟海外購房之旅。
3、知曉常規稅費
買房前請算好整個成本。和國內基本房貸下來你就可以做個甩手掌柜不同,國外不少地方都是有房產稅、空置稅、交易稅,甚至有強制定期維修翻新費用,賬本一定要拎得清。
拿以下幾個熱門投資國家來說。
1)美國
美國的房產稅是一筆不少的支出。目前美國的房產稅率是由當地各個政府決定的,平均是在1%到3%之間,房價越貴,房產稅越高。
不過在美國買房,不僅要繳納房產稅,而且還要按照投資屬性繳納出租的個人所得稅。
購買期支付稅費包括:
產權調查費:200—300美元;
產權保險費:房屋價格的0.3%—0.5%;
登記費:100美元;
地稅調整:1—6個月的地產稅;
律師費:500—3000美元;
房管協會費:3個月物業費;
房屋估價費、房檢費、公證費和勘查費:900—2000美元。
持有期間支付稅費包括:
房產稅:房屋價格的1%—3%/年;
房屋保險費:1000—1500美元/年;
物業費:房屋價格的0.3%—2.8%。
個人所得稅(出租才需要繳納):出租收入金額的10%——35%。
2)泰國
購買泰國房產的手續很簡單,沒有遺產稅,稅費見下表。泰國房地產稅的征收部門是泰國地方行政機關,不是土地廳,也不是稅務局。
另外,由于去年是泰國房產開始收稅的第一年,政府部門對于自住及出租的認定有爭論,加上疫情等原因,所以默認公寓狀態為自住。而大部分中國投資者的房產價值應該在5000萬泰銖以下,因此絕大部分適用稅率為0.02%。
以一套500萬泰銖(折合人民幣約105萬元)的房產為例,稅率為0.02%,即應繳稅金1000泰銖。而去年泰國政府為減輕民眾負擔,將房地產稅收打了一折,只需要繳100泰銖(折合人民幣約21元)就可以了。
每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稅費規定和法律環境都不同,這些背后的成本支出很多都是購房之后才浮現出來,所以在決定買房前,了解清楚當地的相關政策和規定是基礎必要。
知道了海外購房的坑,掌握了海外購房的基本知識,接下來要考慮的,就是買哪里房的問題了。
購置海外資產,最重要的是要找到匹配自己需求的項目。
投資需求和偏好不明確,就會發現自己什么都想要,問的問題要么非常大,要么非常小,這種情況就太容易上錯車了。
就連選基金和理財產品前,平臺都得問你一句:您是保守型還是激進型投資者?而房產投資,其實和投資理財產品的道理也一樣。
首先,考慮投資預算有多少?50萬?100萬?200萬?500萬以上?每一檔對應的市場和項目都不一樣。200萬能買大平層,50萬也能買到回報率非常不錯的小公寓。
其次,要評估個人置業需求和偏好情況,有子女教育需求嗎?有移民考慮嗎?
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已經高度城市化了,在這樣的國家置業,投資回報率可能不亮眼了。但這些國家的經濟基礎好,房產制度完善,配套的金融服務也非常成熟,海外購房者往往可以用較少的資金,通過加杠桿貸款購房。例如,英國就是如此。
還有一類國家叫移民國家,如希臘、保加利亞等,買房就能獲得當地的永居身份,即我們常說的“綠卡”。與此同時,投資人還可以享受當地的醫療、教育福利。
再來,就是受人追捧的以泰國、馬來西亞為首的東南亞板塊。這兩個國家的房產以便宜、入手門檻低為主要優勢,且未來會有更多常駐人口的導入,加之軌道交通的完善和建設,會是潛力股。
只有明確花錢的目的,才能讓這筆錢花得值。
總之一句話,海外購房重要的是需求匹配,通過需求來篩選國家和項目,才能找到真正適合自己、有價值的項目。
海外置業是個技術活,多聽多看,別一時沖動。畢竟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投資,不能麻痹大意,最好能選擇正式優質的平臺篩選房源,委托有資質的正規中介、律師進行交易,調研清楚開發商實力和資質。最后,就是買前要去現場實地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