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沁

7月14日,融通基金發布融通通遠3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基金清算報告,原因為該基金已連續5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終止基金合同的情形。翻看詳細資料發現,該基金的持有人戶數為229,均為機構所持有。
同日,嘉實基金發布嘉實新添榮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基金的財產清算及合同終止的公告,清算原因為截至本年度開放期最后一日(7月12日),基金資產凈值已低于5000萬元,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
此前一日,銀河基金旗下產品因連續60/hi作日出現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而進入清算程序;上投摩根則是由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通過清算決定。
類似的公告,頻頻出現在基金投資者面前。截至7月16日,今年以來已有超過130只基金進行清算,與2020年同期相比,數量幾近翻倍。在今年清盤的產品中,不乏頭部基金的身影,南方基金、招商基金、廣發基金等均在其列。“與去年相比,今年基金清盤的數量確實增加不少。”身在北京的一位中型公募基金經理感嘆道。
過去,公募市場視基金清盤如洪水猛獸,避而不談。而隨著打新基金與委外基金的盛行,以及新基金發行數量的增多和清盤程序的變化,基金清盤潮也漸漸涌入公募市場。對于公募市場而言,推陳出新、及時斬斷表現不佳的基金枯枝是市場進步的表現,而對于投資者,尤其是個人投資者而言,持有的基金被清盤,往往要面臨一定的收益波動風險。
對于公募業眼中的“清盤常態化”,投資者應該如何應對?
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至7月16日,已有130余只基金發布清算報告,而去年同期發布清算報告的基金數量為76只。與去年相比,今年的基金清算數量近乎翻倍,一波清盤大潮已然掀起。“基金清盤一般是受業績和規模的影響,基金種類發生變化也可能是造成清盤的原因,例如之前的分級基金或封閉基金。”北京某公募人士表示。
記者統計發現,這130多只基金清算的原因包括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通過,和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因觸發合同終止情形而清算的產品有70只,其中27只為主動權益型基金,8只為“固收+”產品。
在眾多的基金清算報告中,南方基金以14只基金的清算數量居首,其中有10只基金的清算原因為“持有人大會表決通過”,4只基金為“觸發合同終止情形”。
南方基金對此表示,今年以來,公司的確在有意地對一些基金進行清算。清盤是成熟資本市場的體現,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尤其對于迷你基金來說,清盤是負責任的表現。
具體來看,在前述南方基金旗下10只主動清算的基金中,包含5只權益類基金、3只指數型基金以及2只偏債混合型基金。在4只被動清算的基金中,包括1只中長期純債型基金、2只偏債混合型基金和1只被動指數型基金。
這4只被動清算的基金分別是南方聚利一年A、南方榮歡定期開放、南方榮發定期開放和南方國企改革A。其中,南方榮歡定期開放與南方榮發定期開放均為委外定制基金,其機構持有人占比超過99%。
南方榮歡定期開放的清算公告顯示:“本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日為2016年8月3日。截至2021年6月3日日終,本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觸發上述《基金合同》約定的基金合同自動終止情形。”
南方榮發定期開放的清算報告顯示:“本基金的基金合同生效日為2016年11月8日。截至2021年6月3日日終,本基金連續60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于5000萬元,觸發上述《基金合同》約定的基金合同自動終止情形。”
東方Choice數據顯示,南方榮歡定期開放為“固收+”類的產品,其今年來的收益率達17.71%。將業績拉長來看,該只基金在2019年和2020年的表現也可圈可點,收益率分別為12.03%、13.13%。不過,2021年一季度,該基金遭遇機構大額贖回,贖回份額達4.2億份,期末份額為782.35萬份。
南方榮發定期開放的持有人同樣以機構為主,其今年來的收益率為13.01%。將業績拉長來看,該只基金在2019和2020年的業績分別為6.65%、9.31%,在同類排名中相對靠后。該基金在2021年一季度遭遇大額贖回。
除定制基金受機構贖回影響外,南方基金旗下產品亦有因資產凈值觸線而走向清算的情況。南方國企改革A的清算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4月16日日終,本基金資產凈值連續30個工作日低于1億元,已觸發《基金合同》中約定的合同終止情形。”
南方國企改革A今年以來的收益率為-0.40%,在同類993只基金中排名第397位。拉長時間來看,其在2019年和2020年的收益率分別為38.16%和30.35%,排名在同類產品中位于中間位置。
對于今年以來旗下14只基金清盤的情況,南方基金表示,基金發行和清盤是公募基金市場新陳代謝機制,讓不具市場生命力的產品退出,這是市場的選擇機制,也是基金公司優化資源配置的辦法,長期來看有利于市場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此外,公司基金清盤嚴格按照基金合同和法律法規的約定,履行監管備案和信息披露的相關程序,依法召開持有人大會(或有),并充分提示投資者相關風險。
在天天基金網、支付寶等基金討論區中,有投資者對手中的基金遭遇清盤不知所措,也有投資者痛斥基金不爭氣,使得自己要面臨所持產品清盤的境地。
面對日益增多的公募基金產品清盤,投資者大多還沒有做好準備。
那么,在中國基金行業迅速壯大和成熟的過程中,基金公司對待清盤,也是發生了從談之色變,逐漸到理性看待,甚至主動為之的變化。
時間拉回到2014年9月17日,匯添富召開基金持有人大會,大會討論的重點是《關于終止匯添富理財28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有關事項的議案》。
彼時,中國公募市場尚未出現主動清盤基金的情況。經過表決,匯添富理財28天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進入清算程序,拉開了中國公募市場基金清盤的序幕。
2018年開始,基金市場迎來清盤常態化。華東一家中型公募基金經理認為,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在于過往基金發行數量較少,基金公司往往不愿輕易舍棄其“殼資源”。近年來,隨著基金發行政策的寬松,“殼資源”逐漸貶值。此外,基金清盤流程的簡化,由審批制向備案制過渡發展,同樣是基金清盤數量增多的原因。
“在管理基金的過程中,我們其實很擔心管理的基金會清盤,這是大事。如果管理的產品因為業績太差而導致贖回,對我們的考核也會受影響。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太小的基金我都不碰。加上太小的基金會牽涉不少幫忙資金的利益,說不清楚。我們能做的就是遵守基金合同約定,努力做業績,積極配合銷售。”前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經理表示。
南方基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在美國等海外成熟市場的基金行業,基金清盤是一種市場化發展的常態,維持了基金業的生態健康。據《美國基金業年鑒》統計顯示,美國近10年平均每年有超600只基金整合或退出,2020年更是有826只基金整合或退出。近年來,國內市場和海外成熟市場逐漸接軌,基金清盤正在成為國內基金行業一種正常的市場化現象。
那么,投資者要如何適應這樣的常態化趨勢,來做適合自己的投資呢?
天相投顧高級基金研究員楊佳星提醒,個人投資者在選擇基金的時候,盡量避開規模比較小的基金,例如小于2億規模的基金。因為基金小于500075就屬于迷你基金,有較大概率會遭遇清盤,而一個小于2億規模的基金,如果在短期內業績沒有起色,很容易遇到贖回潮導致降為迷你基金。
同時,從投資的角度來看,規模小于2億的基金通常會遇到基金經理提高持股集中度或行業集中度的情況,以此來博取高收益,吸引投資者申購,而這種鋌而走險的行為往往提高了基金的波動與風險。因此在投資時,應盡量避免投資規模在2億以下的權益類基金。
此外,對于債券類基金,除了2億的規模需要注意外,還應避免投資機構投資者占比過高的基金。這類基金往往是機構定制類產品或單一機構投資者占主導的情況,一旦機構投資者贖回,則該債券基金會迅速變為迷你基金。
摘自《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