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民生
大同的羊雜帶著兒時的味道、帶著生活的記憶,時常在腦海中浮現,是我難以忘懷的家鄉味道。
羊雜看起來并不那么考究,但它實惠;聽起來并不那么雅致,但它獨特。大飯店小店鋪吃羊雜的人總是云集,幽深狹窄的小攤也是生意興隆。它算不上餐飲中的大菜,但它出現的地方總有人光顧,它是紛繁生活里的一份溫馨、是忙碌日子里的一份慰藉。
晨曦初露的時分,大一些的賓館、酒店還靜悄悄的,羊雜店鋪早已熱鬧起來,肩摩轂擊、熙熙攘攘。羊雜店鋪有大有小,有寬敞大氣的,老照片、新條幅掛得滿墻都是,有著名戲劇家關漢卿贊羊雜“飲羹湯一杯,勝甘露灌體”的條幅,也有不知道是何人寫的,雖無名氣,倒也耐看。店鋪也有簡單玲瓏的,三五小桌,餐巾碗筷醋擺得整整齊齊,倒也干凈,多數是油糕或黃糕作為標配。
羊雜店鋪的主人招攬客人用不著扯著嗓子喊,只靠那誘人的香味。若是有點名氣的店鋪,站半個鐘頭才能等著空位子,極佳的店鋪,便是一碗難求了。在大同,不擺闊氣只講實惠的上班族或逛街的人們,無論是早飯午飯還是晚飯,到了飯點就覓一處青苔小巷,尋一舍靜謐小館,看著窗外美景,聽著本地的鄉音,聞著滿街辣香四溢,叫碗羊雜配上黃糕,幾碟小菜,氤氳裊裊,大快朵頤。臨走,冒著滿頭大汗,洋洋自得,伯歌季舞,妙不可言。
現在在大同無論娶媳婦聘女兒,盡管中午在大飯店婚禮大餐上有雞鴨魚肉王八海鮮,但一碗羊雜在大同人心中己浸入骨髓,難舍難離。婚禮的早上熱情的主人也要為親朋好友和來賓備好羊雜油糕,這似乎成為一種約定俗成不可破壞的規矩,可見羊雜在大同人心中的位置。
飲食和文化相融相通,在大同的傳統食品中,羊雜可謂最為古老。
吃羊肉的習慣,古代時漢人和有些少數民族也有不同,少數民族只吃羊肉,把羊下水全扔了。而漢人吃完羊肉之后,還把羊頭、羊蹄、羊心、羊肝、羊肺、羊腸以及羊血等洗凈,煮熟、切碎,配以各種調料熬制成湯,因為里邊雜七雜八應有盡有,故稱羊雜。
可以這樣說,大同是羊雜產生發展的源頭之一,它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大同人們的生活。大同地處塞外,在歷史上一直處于半游牧民族地區,因而就有大量的羊下水,這是做羊雜的必備的條件,另一個條件是這里是一個多民族的融合之地,因為有些民族是不食這些東西的,這會遭到民族間的歧視,只有在多民族的融合之地才能產生羊雜這一食品。據說,大同人吃羊雜始于元朝。那時,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山西曲沃縣。曲沃名醫許國楨的母親韓氏善主廚,隨子侍奉莊圣太后。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等佐料吃,發現其味甚美。她聽說太后染疾, 遂敬獻一份請太后品嘗。太后吃罷,渾身大汗淋漓,頓覺神清氣爽,就此病愈,當即賜名這種吃食為“羊雜割” 。
《宋書》載,一個叫修之的人擅烹羊雜割湯,獻給太武帝拓跋燾,拓跋燾贊之絕味,封修之以太令官,直到光祿大夫、南郡公。這事發生在平城,也就是現在的大同。
大同最早的羊雜不是現在這樣的,不會有粉條之類的東西,因為土豆進入中國也只是百余年的歷史,當時的羊雜就是所說的純羊雜,其包括羊心、羊肝、羊肺、羊肚、羊腸等雜碎,而其味則更純,調料主要以油、鹽、蔥、姜、蒜、胡椒為主,當時大同地區沒有辣椒種植的記載,其辣估計是來自胡椒的香辣。
上好的羊雜,油而不膩,質醇味美,撈出鍋來熱氣騰騰,香氣襲人,觀之通碗紅亮,嗅之香氣溢人,食之味道鮮美,回味無窮,具有明顯的驅寒、暖胃、舒身等功能,是一味較好的食療保健食品。羊雜在大同也是分好幾種吃法,有全羊雜,還有由全羊雜和大同特有的粉條組成的。
大同羊雜,在繼承發揚古方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風味獨特,別具一格,如今己邁上了大雅之堂,受到來大同視察工作的華國鋒、劉華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中外賓客的高度評價。1990年來大同視察工作的江主席在大同賓館品嘗了大同羊雜后贊不絕口,給予了高度贊譽。
選自“太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