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亮
“井岡山,兩件寶;歷史紅,山林好。”這是對井岡山的最好描述。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井岡山孕育出了新思想,孕育出了新理論,孕育出了新道路,確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那一年,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赴井岡山干部學院學習,重點參觀了黃洋界、紅軍醫院、八角樓,觀看了井岡山實景劇。走近這塊紅色的土地,腳踏著先烈的足跡,聆聽著一段段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故事,感受著那段不能忘卻的革命史,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
波瀾壯闊第一山
井岡山,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湘贛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其山千峰競秀,萬壑爭流,蒼茫林海,飛瀑流泉,融雄、險、秀、幽、奇為一體。既有氣勢磅礴的云海、奇妙獨特的飛瀑、瑰麗璀璨的日出、蜚聲中外的十里杜鵑長廊,又有享譽全球的黃洋界、茅坪八角樓,這一切使這塊紅土地別具魅力。當年,朱德重上井岡山時,揮毫寫下了“天下第一山”的題詞。
盤旋而上的山路經過雨水的沖洗格外潔凈,青青的翠竹,根根亭立于山野之中,勁風吹動山林,像千百萬士兵整裝待發。紅太陽懷念館是參觀的第一站,館居半山坡。毛主席的銅像位于正中,館內正播放著《東方紅》歌曲,神采奕奕的毛澤東以睿智的目光,找到了通向遵義、延安、西北坡和北京的路!
井岡山是人民軍隊的搖籃。那時秋收起義和南昌起義兩支部隊,在此融匯成一股紅色的“鐵流”,在崇山峻嶺中徜徉,在險徑絕壁間尋覓,找到了一條制勝之路。“以農村包圍城市,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從此,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歷史由此展開。
1931年隨著國民黨的第三次“圍剿”,“井岡山的石頭要過刀、茅草要過火、人要換種”的狂囂,所有的房屋特別是毛澤東等紅軍領導人住過的房屋皆化為灰燼,留下的只有半截煙熏火燎的殘墻。在一片片熊熊火光之中,物質的東西雖已灰飛湮滅,但一種精神卻在這火光中得到了新生。當年的革命先輩,依賴著崇高信念,給我們留下了“堅定信念,自力更生,英勇奮戰,百折不撓,艱苦奮斗”的寶貴精神!
茨坪居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斗爭的中心,現建有革命博物館、烈士紀念塔等。離茨坪不遠處有五大哨口,五大哨口中的黃洋界,居高臨下,扼居山口,地勢險要,被當地群眾稱為“摩天嶺”,這里建有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碑文由朱德書寫。另一面鐫刻毛澤東的《西江月·井岡山》,碑前大理石屏風上有“黃洋界”三個金色大字。紀念碑旁有一尊仿制的迫擊炮,我撫摸著那尊迫擊炮,似乎還在滾燙地發著熱,仿佛看到當年那一發炮彈,噴吐著怒火沖向敵軍指揮所。
1928年8月30日,不足一個營的留守紅軍,憑借黃洋界天險,激戰一晝夜擊潰四個團的國民黨湘軍,保衛了井岡山。“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這是毛澤東當年為此戰役寫的一首詞,以志慶賀。黃洋界保衛戰是革命初創時期較早的以劣勝優的典型戰例。
八角樓燈光照四方
滿眼翠竹參天,紅色小路蜿蜒,引領我們來到久仰的八角樓前。八角樓位于茅坪村謝氏慎公祠后面,是一棟土磚結構的兩屋樓房,樓上有一個八角形天窗,當地群眾稱之為八角樓。
1927年10月至1929年2月,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經常在八角樓居住和辦公。據說當年八角樓的燈光常常徹夜通明,毛主席就是在一盞青油燈前,披著破線毯伏案疾書,經過無數不眠之夜,陸續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寧岡調查》《永新調查》《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等光輝著作,總結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斗爭經驗,闡明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論述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為中國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
茅坪河的水啊閃銀光。
井岡山的人哎抬頭望哎,
八角樓的燈光哎照四方……”
這首“八角樓的燈光”,歌頌的是井岡山革命斗爭和毛主席的光輝形象。當時毛澤東同志已擔任中央蘇區黨政軍一把手,率領10萬紅軍,領導60個行政縣。但他的居住環境、日常用具、結婚菜譜都簡易得完全出乎預料,讓人感慨萬千,肅然起敬,毛主席是艱苦奮斗的光輝典范。
井岡山八角樓的燈光,在茫茫黑夜里照亮了中國革命前進的道路。人們堅信,八角樓的燈光將永放光芒。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毛澤東思想將永遠指引我們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紅軍醫院撼人心
紅軍醫院是最震撼人心的地方。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向井岡山進軍途中,在茅坪村設立了一所簡易的后方醫院。1928年5月,毛澤東、朱德兩支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后,在井岡山的大小五井,建立了“紅軍醫院”。為了改善紅軍傷病員的醫療條件,同年10月,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建設較好的紅軍醫院。”紅軍官兵們紛紛將伙食尾子募捐出來,軍民們自己動手,就地取材修建醫院。1928年冬,在小井建成了杉木皮蓋的屋面、全木質結構、上下兩層共32間的紅軍住院部,取名“紅光醫院”。
由于敵軍的嚴密封鎖,造成醫院的醫療條件極差,醫務人員和傷員們一起艱苦奮斗、自力更生、因陋就簡,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醫治好一批批傷病員重返前線。西藥奇缺,他們就上山采掘草藥,煎熬給傷病員服用;缺少醫療器具,醫務人員就地取材,用竹子等制作成鑷子、消毒盆、探針等器具;沒有藥棉,就將土布洗干凈作藥棉,一條紗布繃帶用了洗、洗了又用,有時用上幾十遍直至不能再用為止;沒有手術刀,醫生們就用鹽水泡過的剃頭刀、梭鏢甚至切菜刀當手術刀使用,用小鋸齒的木鋸子當作骨鋸來給傷員們做手術。在最困難的時候,消炎的藥水都沒有了,就用食鹽水,甚至用石灰水給傷員消炎。紅軍師長張子清在戰斗中,大腿負了重傷,住在小井醫院,醫務人員每天發給他一小包食鹽洗傷口,可張師長只是用茶水洗一洗傷口,而把那一包包食鹽藏在床鋪底下。當1928年底,根據地食鹽已完全斷絕,傷員們已沒有一點食鹽用的時候,他把所藏的那一包包食鹽,都捐給急需食鹽洗傷口的重傷員使用,而他自己的傷口因沒有很好消炎而感染潰爛,最后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張師長獻鹽的動人事跡,至今還在井岡山人民中傳頌。
1928年10月以后,紅軍對敵作戰十分頻繁,紅軍的傷病員有時五、六百人,最多時竟達八百人。醫院住不下了,很多傷兵就安置在當地的群眾家中醫治。他們的生活極為艱苦,每人每天只有一角錢的柴菜油鹽錢,天天吃紅米飯、喝南瓜湯。盡管如此,在治療期間,他們依然堅持開會學習,關心前方的戰斗形勢,輕傷員還堅持為紅軍哨口削制竹釘。他們還開展文娛活動,用竹子自制笛子、胡琴等,自編自演文藝節目,體現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朱德等同志時刻牽掛著傷病員,經常帶著繳獲的戰利品看望他們,表示對傷病員的親切關懷和慰問。
1929年1月底,井岡山軍民第三次反“會剿”失利,敵軍竄入小井村,燒毀了紅軍醫院,把來不及轉移的130多名重傷員,押到小河邊的稻田里,對他們威逼拷打后將其集體槍殺。1967年,井岡山人民按歷史原貌修復小井紅軍醫院舊址。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中國紅軍第四軍醫院舊址”。
井岡山,無疑給你心靈深處以強烈的沖擊,我們感慨井岡山精神的神圣,感懷毛澤東等革命家神奇的經歷,感受革命事業與綺麗的自然風光相互輝映的紅色熱土的無窮魅力。
人們從內心發出高呼,“井岡山精神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