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興斌
2021年5月19日下午,我們一行7人,在完成單位組織的黨史教育學習活動后,忙里偷閑擠出稍許時間,走馬觀花式地游覽了天鎮李二口。
李二口是一個長城古村落,隸屬于天鎮縣逯家灣鎮,位于縣城北12公里處。
近年來,天鎮縣文旅部門充分發揮李二口村區位優勢和人文歷史以及自然風光優勢,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把一個貧窮落后的溝峪小山村,一舉打造成一個集吃農家飯、住山野店、游“錯長城”、玩古游戲、讀天鎮史為一體的邊塞文化旅游大景區。
該村依山傍路、林草相間,蜿蜒崎嶇的明代長城東自河北懷安入境,西至我省陽高出邊,東端起點即是李二口,翹首可望“錯長城”,腳下路通晉、冀、蒙。景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主景區面積2.5平方公里。
由于時間關系,對于李二口豐富的長城文化、秀美的邊塞風光以及誘人的鄉風民俗無法詳細問津,我們只能集中時間以點帶面、興致勃勃地把李二口民俗新村以及周邊人文景觀,大體領略一番。
天鎮縣是明長城入晉“第一站”,境內現存較完整的明長城33.5公里,沿線有明代軍堡8座、烽火臺128座,內堡外墩、峰堠相望,逶迤盤踞在溝壑縱橫的古代戰略要道上。
明長城李二口段是全國“長城家譜”中極為罕見的“錯長城”,錯修長城東西走向順山腳而去,與南北走向沿山脊直攀山巔的長城呈倒“T”型,歪打正著,愈發顯得“別出心裁”“匠心獨運”。此地流傳著翁萬達怒斬修城官、明守將醉修錯長城等傳說。
李二口北依陰山支脈,南望千畝杏林,以“奇、偉、雄、絕”著稱,因地處晉蒙邊塞而得名、因“錯長城”而出名,交通便利、風景如畫。憑山借勢沿二郎山脊蜿蜒起伏、東西走向的“錯長城”與新平堡“九峰連珠”、白羊口“小八達嶺”并稱天鎮長城“三奇”。
導游告訴我們,李二口村特色旅游項目有長城觀光游、生態觀光游、綠色采摘游。長城如此多嬌,風景這邊獨好。
春季杏花飛雨、花漫雄關;盛夏蛙鳴鳥唱、田園風情;仲秋霜神垂降、杏林盡染;初冬虬枝掛雪、銀裝素裹。四季景不同,水墨丹青畫。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賦予了這個邊塞古村落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旅游價值。
2018年,天鎮縣委、縣政府借助異地搬遷、旅游脫貧強勁東風,深入挖掘李二口“錯長城”文化特色和品牌價值,努力打造長城旅游入晉“第一站”,集資近億元,綜合推進李二口異遷、文旅開發項目。
現已建成仿古民居房325間,橫豎成行排列整齊,重現“青磚黛瓦、斗角飛檐”的明清風貌和塞北“農舍緊相連、窯洞冒炊煙”的鄉村氣息。構筑山溪水帶,突出自然情趣。建成旅游接待中心一個,街心廣場一處,停車場一個,演藝廣場一處,民俗窯洞30間,特色飯店2個,黑陶展覽館一個,土特產品店一個,占地1600平方米的文創書院一處。所有建筑隨高就低、錯落有致、大小適中、恰到好處,具備了較為完善的旅游接待服務功能。
在停車場附近的低洼平坦處,新建一處“摸摸老桿,能活一百三”的游樂燈場。青磚砌墻四方格局,占地大約1000平方米,用1米高的矮墻以排兵布陣圖案從外向內逐漸收縮,中間聳立一根粗壯的旗桿。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民俗游戲,游人從入口進去,沿著左拐右拐的單行匝道,好像進入迷宮一樣,經過“九轉十八彎”方可到達中心位置旗桿處。這是游人最為開心的時候,摸摸老桿稍作停留,然后帶著“能活一百三”的滋潤感,從另一條同樣布局的路線走出游戲場地。
中老年游客偶遇,大有懷舊念想;青少年朋友看見,更有新鮮感覺。在我的幼小記憶中,每年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紅火不過的節目就是轉燈場摸老桿。如今的游樂燈場,高檔講究、燈光柔美,如若夜間游玩,一定是流光溢彩,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長城之魂在山西,打造邊塞文化、實現轉型發展,早已成為長城沿線各級旅游主管部門的普遍共識。但在具體行動中,好多地方說的多做的少,圖紙大工程小。
天鎮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在財政收入相當乏力的情況下,通過招商引資等途徑有效吸收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終于在最短時間,建成晉北地區最為漂亮的長城旅游景區,這是天鎮縣的魅力,也是大同市的驕傲。
景區內設紅色文化記憶館、歷史文化陳列館、“石頭記”大觀園、書畫藝術傳習館等文化展館。每個展館各有側重,不僅有實物收藏還有文字介紹,圖文并茂、脈絡清晰。展品璀璨琳瑯,文化氛圍濃郁,民族特色鮮明,既可稱作邊塞文化之薈萃,又可視為天鎮縣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化、民俗資料之集中展示。
李二口景區設計精巧、內涵豐富,輔以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加之便利的交通條件、完善的服務功能,業已成為四方賓客研學、游學、旅游、文創、康養的最佳選擇。
時間倉促,游興未盡。傳奇李二口留給人們諸多回味,美麗李二口約定我們“有空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