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跨學科素養的提升一直為我們所重視。其中政治學和歷史學科之間的聯系非常密切,這就對歷史教師政治學素養的提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以高中歷史部編版教材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為例,共同探索歷史教師如何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提升自己的政治學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教師; 政治學; 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19-002
隨著全國范圍內對部編版高中歷史教材的普及和使用,我們開始對歷史教學中“核心素養”以及“跨學科素養”的提升產生了新的思考和探索。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是歷史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歷史教材的研讀者。如何讓歷史課堂充滿歷史的意蘊和智慧,需要教師在把握好歷史教學的五大“核心素養”的同時,也能將“跨學科素養”中的要求進行實踐。因為教學就是在修正、完善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需要教學工作者的不斷研讀,讓歷史學科的價值在課堂上能夠有更好的體現。
通過對以往歷史教材的把握,針對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課程的整體編排和設計,高中歷史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需要理清每一課、每一節之間的關系,用線索將每課知識點串聯起來。這一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自身具備良好的知識素養。筆者通過對整本歷史教材的把握,發現歷史學科和政治學之間的關系尤為緊密。在高中教材中,歷史教材涉及了不少政治學的知識。因此高中歷史教師不僅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跨學科素養”,其中對“政治學素養”的培養更應該得到重視。
對于高中歷史教師政治學素養的研究,我們需要對這一素養的概念進行界定:“高中歷史教師在掌握自己專業學科知識的基礎上,根據歷史學科與政治學聯系的密切性,以及高中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需要用政治學知識來解釋的歷史問題,教師本人通過多種途徑學習與歷史教學有關的政治學知識,提升自己的政治學素養,并將這種政治學素養投入到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輔助完成歷史教學任務,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歷史學科知識,使學生具備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1]”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睔v史教師通過不斷的學習,認真思考歷史學科和政治學之間的聯系,運用到課堂才能起到引領、示范學生的作用。筆者從《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中選取了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希望通過對本課中政治學知識的運用,為廣大歷史一線教師提供一些教學方面的經驗和思考。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第七單元“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中的第一課,時間范圍為1919年至1927年,空間范圍主要在中國內部。本節課設置共三個子目: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這三部分內容時間前后相繼,同時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的背景。我將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設置,突出本次課程設計的亮點:高中歷史教師政治學素養的提升,完成對本課的設計。
導入新課:播放影視作品《覺醒年代》中陳獨秀等人創辦《新青年》雜志的片段、展示《新青年》第一卷第一號以及第六卷第五號的封面圖片,讓學生進行觀察。并結合上節課所學的新文化運動,提出問題:《新青年》宣傳的中心思想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何會出現這些變化?進而開始本節課的講授。
【設計意圖】利用《新青年》雜志宣傳的中心思想的變化,使學生產生思考,更好地進入本節課的歷史情境。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介紹五四運動爆發的背景,其中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是五四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接下來在學生理解了這部分內容之后,出示五四運動概況表格,讓學生閱讀課本后完成(教師在講授這部分內容可查閱網站:中學政治教學參考網,獲取更多關于五四運動的知識)。
【設計意圖】這部分歷史史實與政治學之間關系密切,教師通過查閱相關政治學書籍和網站,將部分政治學知識引入歷史課堂,增強歷史課堂的有效性,以及知識補充的全面性和多樣性。
最終的結果由教師引導,學生得出:在這種政治條件之下,當時的北京政府釋放了原來被捕的學生;與此同時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合約上簽字。接下來教師可根據課程需要引入一段材料,讓學生思考:五四運動有何意義?
材料:五四運動,爆發于民族危難之際,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2]。
【設計意圖】這段材料的引用需要教師進行解讀,解釋清楚什么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可參考政治學書籍《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中的內容,然后做進一步的解釋。同時也可以查閱高中思想政治網,里面關于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輔助教師的歷史教學。
對于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這部分內容,包含了時間、中心和表現,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自己完成,然后教師進行講解和補充。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后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教師可查閱書籍《致韋爾納.桑巴特》、《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中的相關內容。例如:“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痹趯@部分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之后,對于馬克思主義思想講解更有條理性)。
接下來展示三幅圖片,圖片的主題分別是: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讓學生觀察圖片并思考:圖片中所展示的農民階級、封建官僚以及資產階級維新派是否改變了當時中國的命運?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雖然這些階級都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中國的面貌,但由于自身和歷史所存在的局限性,最終沒有使中國改變命運,獲得新生。面對這樣的情況,誰才能帶領中國走出迷霧,獲得新生?從而引出本課的第二部分內容。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毛澤東曾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痹诋敃r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被翻譯,同時也涌現出了一批有思想、有信仰的知識分子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宣傳。
材料: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進加快了這一進程[3]。
提供這段材料,培養學生史料閱讀的能力,找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條件。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來補充
1.條件
包含:思想基礎、階級基礎、組織基礎、外部條件
2.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播放視頻資料《建黨偉業》中中國共產黨在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中召開中共一大的片段;展示中共一大的會場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此次會議的精神,并幫助學生記憶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和地點。提供表格讓學生閱讀課本結合視頻和圖片資料完成。
【設計意圖】視頻和圖片的引入帶領學生重回當年的歷史情境,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本,培養學生閱讀課本,提取信息的能力。對于這部分內容的講解,教師可參考政治學書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關于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的相關內容。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秉h在一大黨綱中就對此進行了規定。同時高中歷史教師還可以將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這部分內容和政治老師進行溝通,思考從政治學的角度如何看待這一史實,在講述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將政治學知識穿插其中,豐富學生的知識面。
了解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相關史實之后,需要同學們結合課本找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積極投身工人運動,推動了一系列罷工運動的展開。請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本,找到國共合作的背景和標志(學生閱讀課本,完成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并加以總結)。
【設計意圖】教師根據課程要求提出相應的問題,學生閱讀課本找到答案,體現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學習模式。關于三民主義以及國家、政黨的相關內容,教師可以查閱書籍《政治理論學習詞典》這一類的書籍,并結合網站:中國政治網http://chinaps.cass.cn/ ,查閱相關文件資料,以補充和豐富教學。
國共合作形成之后,國共兩黨建立起了革命統一戰線,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國民革命具體的行進路徑可通過《國民革命軍北伐路線示意圖》來展示和講解)。北伐的最終結果可根據教師所講內容由學生總結和概括: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
第一次國共合作最終全面破裂,國民革命也以失敗告終?,F在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到關于國民革命失敗的兩場政變,并總結出來。
【設計意圖】關于國民革命的內容,通過前面內容的學習,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學的形式來完成。教師可以在此時提出一個問題: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何會以失敗告終?這個問題可讓學生課下進行思考。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過程中也可以參考書籍《政治與政治學》這本書中的相關內容,以及查閱網站:高中政治教學網http://www.gzzzjx.com,來補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學。
課堂小結:我們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教師和學生共同回憶)。
板書設計:
第21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三、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
作業布置:
“歷史學科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建立科學的唯物史觀,而政治學科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看待問題、解決問題。”[4]本課雖為歷史課程,但其中包含的政治學知識較多,教師在布置作業的過程中需把握歷史學科和政治學科的相互滲透,合理設計。
作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從俄國十月革命后開始的”,對于馬克思主義你有哪些了解、能否查閱一些資料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交流一下?
【設計意圖】高中生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問題已經可以通過查閱資料、向老師請教獲得一些初步的理解。通過查閱資料,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指導思想的先進性。用政治學的相關知識完善和補充歷史課程的學習,既能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內容,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一些歷史問題的思考和認識。
趙亞夫教授說:“歷史常識不能是無用、無知、無聊以及太過學科專業化的,要能夠破除迷信觀念、容納多學科合作和實現跨學科學習?!盵5]通過對第21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我們進一步發現了歷史學科和政治學之間關系的緊密性。在歷史教學設計中,需要把握歷史學科具有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歷史教學中跨學科知識的應用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在備課的環節中多多鉆研和思考,可以查閱相關書籍、瀏覽其它學科的網頁,也可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需要和其他學科的教師進行溝通。歷史教師政治學素養的提升也需要有關教育部門的不斷支持,給予老師們學習跨學科知識的機會,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這樣我們就會發現不僅教師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生的潛能也會得到進一步的開發,這是我們的教育所真正需要的。
參考文獻:
[1]胡昕.高中歷史教師跨學科素養提升研究——以政治學為例[D]濟南:曲阜師范大學,2020
[2]新華網,2019-04-30.http://xinhuanet.com/
[3]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馬士雅.高中歷史作業跨學科設計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9
[5]趙亞夫.“教好”常識是中學歷史的基本任務[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