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萍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基層治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本文通過實地走訪,歸納總結了目前鄉村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鄉村基層治理;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D422.6?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217-002
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鄉村基層治理能力提出了全面的要求,“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鄉村治理不僅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方面,還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1]”本文通過實地走訪,歸納整理了目前鄉村基層治理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實現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存在問題
(一)黨建主體責任落實不力,思想上不夠重視。某些村存在黨建工作弱化虛化邊緣化現象,一些村干部忙于完成各條線事務性的工作,忽視了與時俱進學習政策理論,普遍存在對黨建工作重視不夠、熱情不高、投入的精力不多的問題。黨建工作不嚴肅,黨建年度計劃和總結內容,缺乏最基本的政治常識和時事認知。一些村將黨組織活動大多與行政會議一并進行,以部署具體工作為主,形式不夠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嚴肅性不強。部分村黨組織書記對黨建業務研究不深不透,平時不注重黨建業務知識的學習,對黨內政治生活的規范性制度要求學習不到位,執行不嚴格。部分村陣地建設規模小,管理不到位。村黨組織對黨員教育網絡陣地建設不重視,意識形態工作管控不到位,還缺少系統思考和謀劃。現在村均建有各類微信群,但實際管理不嚴格,有的成為黨員閑聊的平臺。意識形態鑒別力不強,主流價值引領還不夠有力,宣傳陣地管控還存在盲區。
(二)村干部“雙帶”能力不強,“頭雁”作用發揮不明顯。有些地區沒有對村干部核定編制,對選調到村的干部有一定隨意性,管理不規范。一些村干部長期被抽調在上級鄉鎮部門工作,而鄉鎮又沒有選派年輕干部到村掛職,村力量薄弱。村級班子引領發展能力偏弱,年齡整體偏輕,工作經驗欠缺,歷煉不夠。年輕干部依賴退職干部輔助工作,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明顯欠缺。個別村全部為女干部,處理文明創建、征地拆遷、環境整治等復雜問題時,工作魄力不夠。一些村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不太足,缺乏真抓實干精神,敷衍群眾訴求。
(三)為民服務意識不強,管理服務水平不高。村干部以忙于上級任務為理由深入群眾不多,走訪群眾較少,與群眾聯系不緊密。少數村干部在老百姓反映問題時存在推諉扯皮現象,有時接待群眾態度不太好,主動作為意識差,得過且過思想嚴重。一些村存在村重大事項公示不全面、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有的村只在上級檢查時才更新一下。特別是在土地租金、失地農民保障名額分配、低保政策宣傳、殘疾評定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信息沒有公開到位,村民的知曉率較低,村民無法進行有效監督和參與管理。村監委作用未充分發揮,監委會監督效果不明顯,監督過程走過場現象還存在。監委會成員大多數年齡偏大,對議事內容不熟悉,基本不發表意見建議。村干部不主動解決矛盾糾紛,矛盾糾紛處理及化解不力,有些村干部在處理信訪、矛盾調解等事項中敷衍塞責,對群眾態度生硬,部分矛盾長期累積得不到有效解決。
(四)村集體經濟發展內生動力不足,集體資產管理不夠規范。村營收入渠道單一,村級黨組織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動力和能力不強,缺少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村營收入渠道不寬。大多僅靠一些舊村部、少數集體土地、漁塘的出租收入,村級財力自身造血功能差,長期依賴等、靠、要完成村營收入。村級集體資產權責不清、管理混亂。一些村越位行使財政部門管理鄉鎮集體資產的職能,不規范收取租金,導致鄉鎮集體資產流失,監管缺失。村級集體資產租賃管理不到位,部分集體資產還存在空置、無償使用等情況,有些資產出租租金偏低,部分資產租金收取不及時,收取資產收益與合同約定不一致,有的拖欠時間太長甚至造成壞賬。部分土地“征而未用”,長期閑置,無人管理,垃圾成堆,雜草叢生。
(五)財務制度執行不力,項目管理留有盲區。財務報支明細不清、附件不齊。個別村會計科目使用混亂,只有定額發票無明細。部分村存在工程項目建設監管缺失,工程招投標履行不到位,存在工程項目應按照規定應進入而沒有進入鄉鎮交易中心情況。部分公共資源交易沒有規范的操作流程、沒有建立招投標檔案資料。一些應公開招標的項目以議標的形式發包,規避監管。有的村還存在拆分工程量規避監管違規行為,部分工程結算超預算40%以上,未按規定重新招投,履行工程合同執行不嚴,工程款提前支付現象、工程驗收支付把關不嚴。
(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不到位。一些村對環境保護不夠重視,對環保政策及知識宣傳比較少,有的群眾隨意亂扔生產生活垃圾、不按規定傾倒垃圾。農村保潔員工作不負責,垃圾清運不及時,有時存在焚燒垃圾現象。一些田塊因地勢低洼、無排水溝或排水設施、涵洞過小或常年堵塞,導致雨天排水不暢、道路積水、農田被淹。河道清理有時只是為了應付檢查,側重主干道兩側,忽略角落里的河道,清理后的水花生等雜物堆在河坡或路上,不及時運走。畜禽養殖、企業污染較為嚴重。一些養豬、牛、羊場,糞便直接排于河道,臭氣熏天。有的拆除后遺留的垃圾未及時清理,影響周邊群眾生活。
二、對策建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這是總書記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和路徑的明確指示。在這一背景下如何進一步提升鄉村基層治理能力?結合實地走訪調研中發展的具體問題,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強化黨建引領工程,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牢固樹立“抓好黨建就是最大政績”觀念,推進基層組織創新,逐步完善鄉村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要立足當前,著眼全面鄉村振興戰略,按照職業化培養方向,加快提升村黨組織書記的能力與素質。有計劃選派村黨組織書記到先進地區掛職鍛煉,加強溝通交流。進一步強化村書記抓黨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好的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要按照《基層黨組織標準化高質量發展手冊》的規程,不走形式、不打折扣,全面做好支部規范化建設。通過崗前培訓、搭建學習交流平臺等有效措施,切實改善村黨務工作者隊伍“業務不熟”的現狀。要切實提高組織生活質量,在學習內容、創新形式、豐富內涵、增強實效上下功夫,以嚴的標準、實的要求抓好村各項制度落實,不斷提高組織生活的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水平。著力探索鄉村治理創新,積極探索農村黨支部橫跨地區、行業和所有制,展開重組聯建試點工作,比如可聯村設立黨支部、黨總支、基層黨委,把黨組織與行政事務進行有效脫鉤,在關鍵環節發揮更大合力作用。
(二)從嚴從實抓隊伍,全面提振引領鄉村振興的能力和本領
要開展好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源頭工程,做好優秀人才儲備工作,不斷拓寬選人用人視野,打破地域界限、身份界限、職業界限,將政治過硬、想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的優秀分子選配到村黨組織書記崗位上來,充實到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中來。相關組織部門要加強動態評價,根據履職情況,及時進行調整,確保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在農村有效落實。要切實抓好村后備干部人才儲備,堅持把返鄉創業青年、致富帶頭人、家庭農場主、生產技術能手等納入黨員和后備干部人才培養,實現黨組織和村級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提升。村干部要主動走到群眾中間,解決群眾困難,不斷增強干事創業的能力和本領,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精準施策帶領群眾增收致富。
(三)馳而不息糾“四風”,重點把控關鍵領域和環節
要加強對鄉村治理相關問題的分析研判,常態化開展黨風廉政教育,加強日常工作監督。紀委部門要堅持抓早抓小,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真正做到早發現,早提醒,消除部分干部僥幸心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要組織村干部認真學習《紀律處分條例》等政策法規,明確工作職責和紀律要求,切實提高責任意識、廉潔意識和防范意識。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對村集體資產處置、土地征用、大額集體資金使用等涉及農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和重大決策,要嚴格按照程序規范執行,堅持依法、民主、科學決策。加大重大事項公開力度,引導群眾參與,接受群眾監督。嚴格落實財經制度,完善經濟帳目,做到收支明細、票據規范、程序合法。在征地拆遷、低保認定、扶貧救濟以及涉及重大決策問題上要多傾聽群眾意見和呼聲,把群眾滿不滿意、高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四)重點實施產業振興,培育特色鄉村新動能
產業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鄉村振興首先要抓好的是鄉村產業振興。要始終把農業放在基礎位置,不斷深化“三權分置”等改革。“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特別要注重運用市場機制優化城鄉資源配置”[2],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實現農業從單純的生產向生態、生活功能的拓展,著力打通現代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各環節,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全力實現小生產與現代市場的對接。應該采取各種措施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3],實加強農民教育和新型技術推廣、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不斷完善農業保險等途徑,不斷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和富民帶動能力。在高標準農田建設方面,要正確處理好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三者關系,實現政府投入資金產出和農民田地收益的最大化。要深度挖掘鄉村資源,把鄉村旅游與文化、購物、休閑、養老、電商、高標準農田建設等緊密結合起來,培育一批有特色的旅游紀念品、消費品,不斷推動特色農業的發展。
(五)完善制度保障,確保常態長效
要認真領會各項涉農涉民生制度規定,要結合實際情況確保各項惠民利農政策全面落實到位,做到政策面前不打折扣、不搞變通、不謀私利,以剛性的制度規定和嚴格的制度執行,努力構建“鎮村吹哨、部門報到”共建共治的良好機制。對招投標制度執行不嚴格、財務制度管理不規范等普遍性問題要深入研究,建立一整套高效可操作的制度。同時,要抓好選好典型案例,在面上開展警示教育,深刻剖析問題,力求教育一批干部,解決一類問題,完善一套制度。
(六)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打造美麗鄉村新家園
如果說鄉村文化是一個村莊得以延續的內核,那么鄉村生態環境便是一個村莊得以發展的重要硬件基礎。現階段,國家不再從鄉村汲取資源,而是向農村投入大量資源,大量支農惠農項目進入鄉村,公共財政覆蓋鄉村,實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4]在這種有利環境下,更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改善農村生活居住環境,重點做好農村改廁、溝河整治、垃圾無害化處理等一系列惠民實事工程,確保農村環境整治達標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步提升至100%。特別要集中開展農村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畜禽養殖等排放污染整治和廢溝廢塘的整治,認真調研實際情況,推進整改工作,定期開展河道疏浚整治,整治沿河的圈養。同時,落實河長治河責任,抓好水環境保潔承包,切實鞏固整治長效。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我們要持續調查研究鄉村基層治理的實際問題,不斷創新理論,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讓鄉村振興的頂層設計和鄉村基層治理實踐上下結合,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農業農村全面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6(04)
[2]梅立潤.農業農村發展如何優先:鄉村振興資源配置邏輯調整的難題[J]當代經濟管理,2019(03).
[3]景躍進.中國農村基層治理的邏輯轉換——國家與鄉村社會關系的再思考[J]治理研究,2018(01)
[4]蔣永穆,劉虔.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下的小農戶發展[J]求索,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