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玉葉
摘 要:語文學習源于生活,也必將還于生活。當代很多小學生困于小小一方天地中,讀得多卻做得少;知識積累是豐富的;情感體驗卻是缺乏的。他們的語文學習脫離了生活實際。所以本文就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同時結合教學中的實踐案例,從教學方法、活動組織、生活情境、作業設計四個方面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探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關鍵詞:生活教育; 小學語文課堂; 陶行知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39-002
“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一直被廣泛地應用,他認為真實的生活才是教育的出發點,否則所有的教育都是空洞的、毫無依據的。
而這就與《新課標》中提到的觀點不謀而合:“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是的,語文教學本就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一方面,語文教學展示給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培養學生掌握語言的能力;另一方面,生活給予了語文教學取之不盡的資源,給了學生無限發展的可能。因此,筆者努力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融入語文教學中,真正做到將生活與語文相結合,讓生活融入語文,讓語文走進生活。
一、融入生活經驗,設計多樣教學
時代的發展造就社會的進步,也使得我們的學生遠離了真正的生活。很多孩子缺少實際的生活經驗、社會經驗,必然就造成了其認知能力的局限性。再加上很多老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傳統,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對語文的學習缺少興趣,學習效率較低。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以學生生活實際水平出發,適當融入真實的生活經驗。同時進行多樣教學設計,不僅讓學生有強烈的代入感,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能說,還能進一步理解文章內容,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魏星在指導部編版五下《手指》這一課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說中指是“養尊處優”的呢?剛開始,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學生都只能從字面上進行理解,說出它的表面意思。但魏老師換了個問題,他問:“養尊處優本指人,那你說說看生活中哪些人我們可以說是養尊處優的?”問題馬上迎刃而解,舉手發言的人不勝枚舉:“我在家里就是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可不就是‘養尊處優?”也有人說:“那一定是我的媽媽,衣服從不洗,水果爸爸遞,包包我來拎,這就是‘養尊處優最好的解釋了!”不僅解決了問題,更是引得在場的同學和老師們哈哈大笑,活躍了氣氛,集中了精神!
再比如說在教學六上課文《月光曲》時,其實很多學生都沒有練習樂器的經歷,所以很難理解貝多芬學習鋼琴的艱辛,更不要說去感受貝多芬即使面臨生活無盡的磨難,但依舊保持對于藝術的不懈追求的精神。因此,筆者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不僅找了鋼琴大師郎朗、民間藝人阿炳的紀錄片和相關資料,更是讓班里幾位學習樂器的同學現身說法,說說自己真實的生活經驗。再結合貝多芬苦難一生的資料,讓其他同學真正明白了貝多芬不僅善良、技藝高超,更是有著堅強不屈的品格。強烈的代入感使得學生對于人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好地與課文產生了共鳴。很多孩子不自覺地就產生了這樣的感悟:“雖然我并沒有學習樂器,但學習也是一樣,即使困難重重,我也決不輕言放棄!”
二、充分體驗生活,提升課堂效率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陸游也有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由此可知,增加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是多么重要,同時也能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1.組織實踐活動
老師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大大小小的節日開展特色活動。如春節剪窗花、清明做青團、立夏來“斗蛋”;或是勞動節、國慶節、學雷鋒日,老師甚至可以自創有特色的光腳節、特色人物節;還可以舉辦各種辯論賽、手工展覽、飛花令等等。當然,老師也不能完全放手,要適時地進行引導,讓學生仔細地進行觀察和思考,抓住轉瞬即逝的真實體驗,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經歷。如果以后在課文中遇到類似的體驗,我相信學生一定能感同身受,課堂效率必然能隨之提升。
如果是低年級的小朋友,不僅是各種課外活動,如果條件允許,教師更可以將實物帶入課堂,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
比如說王老師在執教二年級習作《我最愛吃的水果》時,王老師讓每個小朋友都從家里帶來了自己最愛吃的水果,孩子們跟隨著老師,一起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甚至是嘗上一大口,孩子們充分調動了自己的五官,最真實的感受和體會,加上老師適時的指導,人人都成了小作者,孩子們的創作欲望噴涌而出。
同樣是作文課,管老師在執教四年級《擠眉弄眼吃薯片》時,課一開始,管老師就拿出了一整罐的薯片,先請一位同學上臺挑戰,這位男生為了吃到這片薯片,充分調動面部肌肉,左擠右聳,瞪眼噘嘴,急得面紅耳赤。與此同時,老師引導其他同學認真觀察他的面部動作,猜測他的心理變化。然后從“我是小小觀察員”和“我是幸福體驗員”兩個角度寫下關鍵詞。但是淺嘗輒止的體驗還不夠,每個同學都躍躍欲試,于是管老師每人一片,試完了再比賽,一輪不夠,再來一輪。事實證明,充分的體驗完全不嫌多,一次又一次的親身嘗試,帶來了立體鮮明的感受。學生們玩得興致盎然,當拿起筆,由關鍵詞拓展成一段話時,學生寫得也是勢如破竹,一氣呵成。
2.觀察自然生活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但是學習困住了學生雙腳,遮蔽了他們的雙眼,使得表達空洞、失真、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真實感受。而李吉林老師深深地明白這一點,所以她的課堂有時在操場上,有時在田野里,有時在小路旁。一次,為尋找“秋天田野”的典型場景,從晨光微露到旭日東升,李老師一個人反復尋找著了近兩個小時的相關景物和最佳觀察位置,才最終找到最為滿意的地點。而當這一切都鮮活地展現在孩子們眼前時,孩子們情感的心弦也被這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深深觸動了,迫不及待地你一言,我一語,孩子們的語言如同詩一般在這秋天的田野上飄蕩。
3.記錄生活點滴
當筆者在執教六上《草原》和六下《表里的生物》時,課后都有這么一道題:“想想生活中有哪些類似的情形?”“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嗎?”題目不難,但學生就是面面相覷,無話可說。其實并不是說學生沒有這樣的體驗,而是學生的情感如夏日雷雨,來得快去得也快,總是將其遺忘于生命的長河中。因此,我們可以讓學生養成記錄生活點滴的習慣。為了減少學生的抵觸心理,老師不要做硬性要求,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將自己生活中記憶深刻的事情少則幾句話,多則幾百字寫一寫,記一記,這樣逐年累月,必然能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三、營造生活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覺親。”我們的語文教學,難以避免的,不可能全是學生所熟悉的,當學生對課文情境感到陌生時,老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方法給學生營造生活化的情境,拉近學生、課文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
比如,在執教三上《大自然的聲音》一課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認真傾聽音頻里的聲音,猜測這是什么聲音,并進行模仿。學生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一個個豎起耳朵認真聆聽。同時,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嘰嘰喳喳”等描寫聲音的詞語,老師也充分利用的音頻,營造了真實的大自然情境,學生聽得專心,讀得認真,學得開心。
再比如說在執教五上的《圓明園的毀滅》時,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學生對于文中所說的“圓明園的毀滅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沒有切身體會。老師就可以出示圓明園復原后的照片、視頻,重塑一個宏偉輝煌的圓明園,讓學生身臨其境,流連忘返,不禁為這壯觀精美的圓明園發出贊嘆時,再出示被毀后的殘垣狼藉,學生們的心被狠狠一揪,痛心與仇恨油然而生,溢于言表……
2.根據生活情境設計教學任務
語文特級教師魏星老師在執教《牛郎織女》一課時,設計過這樣一個有意思的任務:假如牛郎馬上要去參加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你覺得場上會發生什么?新穎又有趣的問題一下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有的說:“因為他很窮,根本不是高富帥,所以燈會一下子全部滅掉。”有的不同意:“雖然牛郎很窮,但是他善良、勤勞,所以我覺得他并一定會以失敗退場。”魏老師用這樣的生活情境設計問題,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更促進了學生的自主思考,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再比如筆者在執教六上《窮人》一課時,在充分感受了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之后,我問:“當你不小心打碎了媽媽最心愛的花瓶時,你會想些什么呢?”相較于課文,我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學生更有興趣,也更能體會這種忐忑不安的心理,也就更有話說。
3.布置生活化的教室環境。
教室就像是學生們的第二個家,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角角落落,開設“圖書角”“風采展示墻”“學生作品集”,走廊里掛上“名人故事”“古詩角”等等,讓學生在富有生活化的環境中學習,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學習興趣。
四、設計生活化作業,還語文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教育理論包含:“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那我們不僅要融生活于語文教學,更要還語文于生活實際,將學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讓學生在作業中去實踐語文,體驗生活,把學生引向真實的社會生活。
比如在執教六上習作六《學寫倡議書》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
(1)課前小組合作調查生活中的不文明行為,并統計查找相關數據資料,小組匯報。
(2)根據倡議的對象,課后將寫好的倡議書發布在合適的地方,如學校的公告欄、小區的布告欄等。
這樣的作業,真正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去發現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同時,將課堂上學到的倡議書的寫法運用于實際,對人們不文明行為進行勸告,還語文于生活。我相信,這就是陶行知先生說的“生活教育”理論吧。
再比如有老師在執教五下綜合性單元《遨游漢字王國》后,就布置了以下作業,讓學生任選其一,合作完成調查報告:
(1)關于某一姓氏的起源和發展現狀調查報告。
(2)關于生活中錯別字的使用的調查報告。
開放性的問題,提供了學生多樣性的發展空間,既培養了學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同時,課本上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所以這樣的實踐性活動,幫助學生將學習延伸至生活,不僅將學到的知識與方法靈活運用,將知識內化,還指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要繼續學習,學無止境,成為不斷成長的人,真正地實現“生活即教育”。
綜上所述,由于學生實際生活條件的限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仍舊對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巨大的借鑒意義。我們一線的語文老師應科學、主動地將“生活教育”理論與實際教學相結合,融生活于語文,還語文于生活,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讓學生真正地成為社會的人,為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蔣林玲.引生活之源 促語文學習——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作文教學研究,2016(02):89+60
[2]張愛琴,莫雪花.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18(03):29
[3]吳紅偉.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小學作文教學研究[D]蘇州大學,2017
[4]申林靜.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5]李劍慧.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與生活化語文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07
[6]龐善鳳.對小學語文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09):33-35
[7]余方平.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實施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