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月芳
摘 要:“作文難,難作文。”當今的作文教學遇到了瓶頸,筆者認為要改變這一現狀,讓學生樂于寫作,應從豐富學生的習作源泉入手。本文從“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取生活之源”“搭建平臺,情動辭發——激表達之欲”“搜練古今,博采眾長——儲習作之‘才”三方面,闡述了筆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豐學生習作之源,促學生在厚積薄發中快樂習作。
關鍵詞:習作; 源泉; 厚積薄發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49-00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但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絕大多數的學生談“文”色變,在老師的“威逼”之下才萬般無奈地提筆寫文。所以在大多數同學的習作中假話、套話、空話泛濫,讓人感覺“千人一面,千口一詞”。我校地處農村,學生更是懼“文”,究其原因,他們在習作時頭腦空空,“無米下鍋”。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怎么可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的習作來呢?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于是文章就誕生了。”這就告訴我們,寫作的沖動來源于對事物的認識,心靈的體驗,情感的震撼。正所謂“言為心生,心生而言立,情動而辭發。”因此,在長期的作文教學中,我始終堅持以“豐學生習作之源”為理念,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學生積累、感悟。學生有了“厚積”寫起作文來才有心可表,有情可抒,他們的習作才能綻放個性。
一、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取生活之源
贊可夫說:“應該打開窗戶,讓沸騰的社會生活、奇異的自然現象映入學生的腦海,借以豐富學生的感情經驗,激發學生的表達情感。”因此,我們教師要打破封閉的模式,給學生松綁減壓,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關注生活,觀察自然,探索實踐,啟發他們捕捉生活中的素材,把無窮的“源泉”化為不竭的“活水”。
1.擷取生活之花
日常生活中,驚天動地、永載史冊的大事不多。但就是那些看來平常的生活,構成了鮮活靈動的生命和絢麗多彩的人世,蘊含著耐人咀嚼的濃厚意蘊。而這些就是習作取之不盡的源泉。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修煉“火眼”“靈耳”和“慧心”,引導他們用敏感的心靈去捕捉,用深刻的眼光去洞察,用靈活的機智去重組生活中的點滴浪花。在學校,家庭,社會中有多少人和事令人感動與難忘:老師語重心長的教誨;媽媽在飯桌上為自己夾菜的情景;同學之間因為一點兒小事產生的磨擦;成功之后的雀躍……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豐富多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即使在往返于家庭、學校的路上,只要留心觀察,寫作素材也就在身邊:坑洼的小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路旁的荒地建成了幢幢洋房;破舊的房屋改成了氣派的高樓……一次改選、一場游戲、一句話語,只要做了生活的“有心人”,俯拾之間都是寫作的素材。
2.觀察自然之妙
亞里士多德說:“大自然的每一個領域都是美妙絕倫的。”的確,大自然是人生最美的課堂,它以神奇的筆鋒為我們創造了多彩美妙的世界,那婀娜多姿的花草,悅耳動聽的蟲鳴,千奇百怪的山石,波瀾壯闊的大海,絢麗多姿的云霞,細如牛毛的春雨……這些自然之美,四時之景,無不為學生的習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我們教師要常帶同學們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去看綠樹、聽鳥語、吸芬芳、享甘露,引導他們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四季萬物的美;用稚嫩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喜怒哀樂;用奇異的情去編織內心五彩多姿的夢。2018年初下了一場大雪,那時正放寒假,透過窗戶望著銀裝素裹的天地間,晶瑩潔白的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迷人的江南雪景讓人沉醉。但此時的我更多的是遺憾,如果能帶我的學生一起賞雪就好了。登陸家校路路通,我發了這樣一條短信:“老師很想和你們一起欣賞這冬日的雪景,1、2、3,我們一起來到陽臺上,享受雪為我們帶來的快樂!開學后,我們交流感受。”本是一件遺憾的事,可真沒想到,開學第一天,許多同學急著把習作交了上來。翻開他們的習作本,生動清新的語言流于筆端,他們有的著重描寫了雪花飄落時的動態之美、有的著力刻畫了白雪皚皚的靜態之景、還有的寫了雪后玩耍的快樂。讀完學生的習作,美妙的雪景躍然眼前。
3.瞄準活動之豐
我校每學期都要開展好幾次大型活動,諸如趣味濃厚的“體育節”、豐富多彩的“藝術節”、趣味橫生的“非遺文化節”……為此師生灑下了不少汗水,收獲了許多精彩,品嘗了成功的喜悅,咀嚼了失敗的痛苦。這些活動中產生的大量鮮活的習作素材,我們教師應想方設法引導他們去捕捉。就拿本學期我校開展的“體育節”來說,“8字跳長繩”比賽、“磨石子過河”、“男、女男球賽”、“陽光體育與祖國同行”長跑比賽、“春季田徑運動會”……哪一項活動,學生不是浸潤其中,運動員拼搏,拉拉隊助威,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在比賽中我有意拍下學生活動時的細節,如動作、神情以及圍觀者的種種表現。利用課余時間播放給學生看,這些畫面激起學生熱烈的交流,充分調動了學生語言思維的積極性。在生生語言的碰撞中,他們的體驗更富情感了。在學生筆下一幅幅扣人心弦的比賽場面躍然紙上。
二、搭建平臺,情動辭發——激表達之欲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因此,語文教師僅僅引導學生學會從現有的生活中發現寫作的素材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努力地給學生創造體驗生活的機會,使他們在體驗中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感受,再指導他們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和由此產生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情動而辭發”。
1.善捉偶發事件
學校是個動態資源的生成場。在我們的教學生活中,時常會遇到一些突如其來的事件,如早操時一位同學突然暈倒了;上著課一只小蜜蜂飛進了教室;同學打架把玻璃砸壞了……你可別小看這樣的“意外”,這些事給學生的情緒帶來很大波動:興奮、激動、失望、痛苦。它們都可成為寶貴的資源,成為有價值的“真實素材”,如果我們教師能抓住這些稍縱即逝的時機,有效利用,往往會給作文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一天中午,我正在辦公室里批改作業,班長急沖沖地走進來告訴我,班中的兩個調皮鬼玩水槍,把衣服都弄濕了。我扔下筆就往教室跑,一看兩個“肇事者”像兩只“落湯雞”一樣坐在位子上,有些同學的書也被他們噴濕了。我頓時火冒三丈,但轉念一想,發火也解決不了問題,我何不抓住這個偶發事件,組織學生討論對這件事的看法。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大多談了這件事的后果,特別是幾個“受害者”更是滔滔不絕。經過討論,大家一致認識到:午間應該到操場上做一些文明的游戲,適當調節調節自己的神經,危險的、有害的游戲堅決不做。達成共識以后,我讓學生以“他們闖禍了”為話題進行即興作文,發表對此事的看法。
2.巧創習作情境
俗話說“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表”。自然,學生作文也同理,有所見、所聞就會有所感,才能“情動辭發”。因此,我們教師應根據作文教學的目的來創設情境,讓學生置身于現實的或模擬的情境之中,點擊學生情感興奮點,引發情感傾吐與交流的欲望,讓學生在生生、師生情感自由交融中,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習作“老師不在時”,但我班學生從來都沒有老師不在時的體驗,為此我做了這樣的決定,故意晚進教室10分鐘。透過教室敞開的后門,我遠遠地關注著教室里的動靜,一開始,學生們很安靜,2分鐘后見我還沒進教室,他們就按耐不住地開始交流起來,不一會兒教室里就炸開了鍋:搗蛋鬼小朱跳起了猴子舞、調皮鬼小韓主動當起了“偵察兵”,離開位置跑到講臺桌東張西望……10分鐘后,我故意讓“偵察兵”發現了我,一聲“老師來了!”把學生們嚇得丑態百出。當我站到講臺前笑著對同學們說:“你們是不是經常和我玩‘貓捉老鼠的游戲?能不能把剛才的精彩‘表演講給我聽聽?”同學們沒有受到批評,膽子放大了,把他們剛才的種種“精彩”一一供出,一篇篇精美的習作在筆尖流淌。
3.緊抓教材資源
我們語文課本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給學生留下了無盡的想象空間。我們教師可以在這些言雖盡,意更濃處尋找寫作契機,為學生尋找更為廣闊的寫作源泉。課前,我會讓同學們認真研讀每篇課文的特點,不拘于形式、篇幅,或擴寫、或改寫、或續寫、或評論,堅持3—5分鐘的練筆活動。如賞完古詩《山居秋暝》,學生仿佛看到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仿佛聽到了石上清泉淙淙的聲音、浣女歸來喧鬧的笑聲。學生的“情”完全融入了詩境中,我趁勢我對學生說:“《山居秋暝》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美的抒情樂曲,這一幅幅的畫面已在同學們的腦中,你們把這些畫面寫出來嗎?”。豐子愷先生的《手指》是一篇有趣而意味深長的散文,語言風趣幽默。全文以擬人的手法寫出五根手指各有不同。在學完課文后,我引導學生總結2~5自然段的相同之處,學生很快發現,這些自然段都是先寫姿態,再寫作用,都用了擬人化的手法,語言風趣幽默,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仿照課文的表達特點,從人的五官中選一個,寫一段話。由此鋪墊,學生的寫作熱情被激發出來,七八分鐘后,一段段風趣幽默的語言出爐了,鼻子、眼睛、耳朵在學生的筆下有了個性。
三、搜練古今,博采眾長——儲習作之“才”
古人說:“詞源筆下三千牘,武庫胸中十萬兵。”正是因為有了大量的閱讀積累,有了深厚的語言積淀,下筆時才能文思泉涌,妙筆連珠,才能達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理想境界。
1.廣采“花蜜”,壘倉儲
魯迅有句名言“讀書如蜜蜂采蜜,只有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更多的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我們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不論是教科書,還是課外書;不論是意境優美的散文,含蓄雋永的詩歌,還是引人入勝的故事,寓理于事的寓言,均能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習作素材。在課內閱讀中,我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讓他們在讀背中培養語感,在讀背中熏陶情感,在讀背中積累妙語佳句;每節語文課前,我都會要求學生背誦五首唐詩宋詞,以此扎實學生的文學素養。課外閱讀更是學生積累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時我要求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對文章精彩的詞句圈圈畫畫,特別精彩的就讓他們摘抄在“采蜜本”,對感受較深的文章,鼓勵他們寫“讀后感”。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在班中定期評比“閱讀博士”“采蜜之星”。我還在班中開展了“讀書漂流”活動,以此來豐富學生的書源。每周二的最后一節課,是我班集體讀書的時間,我會選擇一些名篇佳作讓學生讀后評議,在師生思維的碰撞中,學生不僅能積累一些好詞佳句,更能掌握一些寫作的技法。
2.日記“長跑”,共評議
日記是重要的生活記錄,是自由表達的一種方式。對學生而言,日記更是他們吐露心聲的朋友,是他們記錄靈感的寶庫。“日記長跑”是我班一直堅持的一項語文活動。我要求學生每人準備好兩本日記本,一本是私密的寫好后自己保管,一本是參加班中“日記長跑”的。我讓學生按前后座位每四人組合成若干個長跑接力小組,學生寫好日記后,以小組為單位按一定的順序交換傳閱,在讀完日記后,要求合小組之力,在所讀日記后寫上評語,如有興趣還可以對其他學生寫的評語進行評價。我規定日記得了“A”可以得一顆“星”,評語得了“A”可以得2顆“星”,每一個月評比一次,獲“日記長跑”冠軍的小組,我獎勵給他們一本書。“日記長跑”活動逐漸成了我班師生、生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學生都表示,比較一個人單獨寫日記來說,他們更喜歡這樣的方式。通過這項活動,加深了學生間情感的交融,更有效促進了學生對素材的捕捉,對語言的積淀。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寫好文章的關鍵就是善于積累,積累是“語言表達”的倉庫,是創新的基礎,厚積薄發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實踐證明,我們教師只有全方位地引導學生進行生活積累,語言積累,豐了他們習作的源頭活水,學生筆下,才會自然流淌出閃爍著“秋實”光彩的文字。
參考文獻:
[1]熊生貴.新課標:做行動研究者[G]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P46~69
[2]趙謙翔.趙謙翔與綠色語文[G]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P11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