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悠游 周莉
摘 要:本文旨在闡明《歸園田居》(其三)許淵沖譯本中體現的“三美論”之處。具體分為音美,形美,意美三個方面。采用中文及英文詩歌鑒賞的方式,重點研究許淵沖譯本中精妙且極具翻譯美學的行文結構,遣詞造句,音韻節奏。以許淵沖的三美論鑒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三),與翻譯學習者探討古詩詞翻譯策略和技巧。
關鍵詞:三美論; 《歸園田居》; 古詩詞英譯
中圖分類號:H315.9?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089-002
1.前言
東漢末年,為配合漢府詩配樂節奏與敘事方便,文人嘗試將四言詩演變到五言詩。至建安和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詩成為一種較為流行的詩歌體裁,出現了大批名作,其中以陶淵明的田園詩系列最為著名?!稓w園田居》(其三)因其本身的藝術鑒賞性及其背后豐厚的文化底蘊,展現魏晉文人之風骨,將田園風貌提升到一種“清美”的藝術境界[1]?!捌降瓨闼亍?,而又不缺乏其本身所擁有的生命之瑰麗感,流傳度最高,吸引了許多譯者紛紛對此進行品鑒和翻譯。如汪榕培,譚時霖,許淵沖等。其中許淵沖的譯本(RETURN TO NATURE)踐行了“三美論”而獨具特色。
“三美”最先起源于新月派的新詩主張,由聞一多先生提出。起初的定義是“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在詩歌創作過程中追求規整的韻腳和極強的節奏感,引人入勝的意境,規律與美觀的結構形式。許淵沖為聞一多先生的學生,受到先生的耳濡目染,一直在老師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實踐與創新。他打破當時詩歌界提出的“詩不能翻譯”的桎梏,在總結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三美論”即“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譯是一個整體,只有三者完美地融合,才能使閱讀者得到與原語讀者基本上一致的領悟和美感[2]。
2.從“三美論”看許淵沖對《歸園田居》(其三)的英譯
2.1“音美”:朗朗上口,極富音韻
音美,是指在翻譯過程中追求音韻的朗朗上口,富有節奏感,將中國詩詞的韻律美與西方的遣詞造句相結合,從而合成一首具有中國韻味的英文詩。五言詩的語法結構多為“二三”節奏,即“上二下三”,前兩字為一個音節,后三字為一個音節,在陶詩中,“意義節奏”與“吟誦節奏”在一定程度上也做到了完美的重合[3]?!稓w園田居》(其三)中的第一和第二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都是依據這一理論基礎創作的詩句。在原詩中,音韻與意義在劃分層次上不謀而合,兼具邏輯性與審美性,中國詩詞的博大精深躍然紙上。許淵沖翻譯過程中也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beansneath southern hill”和“where weeds oerthepath grow”充分考慮了原詩第一音節層次和第二音節層次的區別,“南山下”和“草盛”還原詩句的音韻規律,力圖在譯本中展現音節與節奏相互配合的美妙旋律。
中國詩詞的首要便是講究押韻,讓人讀來如唱歌般吟誦,并且做到音韻美的同時保證意思的不變,因而需要詩歌作者豐富的詞匯積累和靈活的詞匯轉化。在中國詩詞中,漢語是比較好押韻的,同一個意義可以對應不同的漢字。漢字這一種文字本身的形式,就是基本的韻母與其衍生的一系列漢字數量多,體量大,因而很容易就找到韻腳相同的詞進行文學創作。但在英語詩歌中,韻腳與單詞之間的聯系并不大,且數量有限。同一個意義的詞匯有限,意義相同的韻腳就更是罕見。這對于譯者來說無疑是一大考驗,沒有充足的詞匯量是很難進行再次創作的。許淵沖在翻譯過程中注意到了這一點,并且將其完美詮釋出來。例如他在翻譯《歸園田居》的一三句時,句末單詞“hill”“still”押的是ill韻,五七句句末單詞“tall”和“all”押韻;二四句句末單詞“grow”和 “hoe”押韻;六八句句末單詞“wet”和“met”押韻。這些韻腳與原文含義并非一一對應,但是譯者很好地利用英文中副詞與動詞過去式等這些詞匯,來進行多元化押韻,做到了不死扣韻腳,不破壞語境,可謂是渾然天成。透過這一行行字,仿佛可以聽到一個白發老翁耕作的鋤地聲,澆水聲,甚至汗水滴在土地上的細微聲響。這些簡單的末尾詞匯,在保持語義不變的情況下,兼顧了音律美,再現了原詩作者對于田園生活的沉浸式喜愛。
2.2“形美”:規整簡潔,美觀大方
形美是指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保留或貼近詩詞原本的句式結構,使譯文呈現工整,美觀,大方的視覺效果。具體體現為盡量尊重原詩的字數,行數,長度。雖然“形美”在“三美”論中不能起到最大的作用,但在閱讀與鑒賞過程中能給讀者直觀的感受,也是評判一首詩作質量的標準之一。因為陶淵明的五言詩寫于較早的年代,許淵沖充分考慮了原詩的時間背景,將古英語中的單詞與現代英語中單詞的完美結合,在形式上構建一種獨特的語言環境。古詩多為文言字眼,單字居多,在翻譯中不可避免得要把原本的字意翻譯出來,因此字數上的統籌是一大難題。許淵沖并沒有簡單地直譯,他將意譯融合了進去,做了形式上的大改編,不惜調整了原詩的語序。譯本的開篇第一二句長短不一,字數不同,看似有些“突?!?,缺乏些許美感。例如這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許淵沖在翻譯時譯為了“I sow beans neath southern hill;Bean shoots are lost where weeds oerthepath grow.”這兩句在形式上妙在巧用合并,“南山下”中的“下”沒有翻譯成“under”,而是用了“beneath”,并非說“under ”這個詞使用不恰當,而是為了和前文的“beans”形成前后文音譯上的合并,這并非是錯譯或者漏譯,是靈活運用英文結構來進行形式上的簡寫與合并,從而讓譯文不那么累贅,更加突出第一音節的“種豆”。第二句中原本的“over the path”三個單詞在翻譯過程中被合并為一個單詞,巧用英語語法中句子可以合并的特點,將出現頻率過高的介詞合并,合成一個詞匯。讓詩中減少無謂的成分,多突出動詞,名詞,形容詞這類對詩作含義起主要作用的詞匯?!皁 erthepath”與前文的“beans neath”互為呼應,將這一思想貫穿兩句話,前后邏輯縝密,形式對仗,詮釋了中國詩詞中的形式美,用英文將其完美演繹復刻。
第三四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許淵沖將其翻譯成“I weed at dawn though early still;I plod home with my moonlit hoe.//The path is narrow, grasses tall,With evening dew my clothes wet.”前兩句為7個單詞,后兩句為6個單詞,照顧到中文寫詩的習慣,在形式上保持高度的一致,體現了作者在翻譯過程中的嚴謹與追求形式的美感。為了保持字數的一致,將“草盛”(grasses tall)單獨作為一個描寫田間環境的狀語;后半句也同樣為了減少英文單詞數,將原本的“沾我衣”中的“沾”僅譯為“wet”,將漢字中的動詞變為形容詞,化動為靜,更符合夕陽西下,農翁耕作回來萬籟俱靜,露珠潤物細無聲的周邊環境。
許淵沖先生處理“晨”與“夕”這對反義詞時,沒有單純地翻譯為“morning”和“night”,而是巧妙地運用白天和夜晚的一小部分“dawn”和“moonlight”來代指晨與夕?!癲awn”和“moonlight”都是跟在一個介詞后的,“at dawn”和“with moonlit hoe”,結構上也力爭一致。原本不具有人的動作與情感的豆苗,被譯者加上了“lost”,凸顯出它并非是自然凋謝,而是有其他因素的阻礙與破壞,后文的“草盛”給出了解釋,雜草叢生,因而導致豆苗營養流失,長勢堪憂,產量稀疏?!癵row”與“lost”形成了前后的呼應,具有很強的對稱和工整性。
2.3“意美”:意境重現,栩栩如生
意美是指在翻譯詩詞時保留原本詩作的情韻并追求意境的美感。“意境”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具有很深的美學含義,甚至一度成為人們評判詩作優劣的標準,王國維認為,一切景語都是情語。因而,作者在詩詞中描繪的景致,后代專家學者能以小見大,通過考證與研究,根據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與身處的環境,窺見詩歌作者當時內心的情感。而西方文字,一般來說,寫景與抒情有著很明顯的區分與界限,讀者在閱讀國外的著作時,通常可以把寫景的部分與抒情部分拿出來單獨賞析,而非用整體的眼光去看待這兩個部分。要做到將中國的古典詩詞翻譯成國外的文字,是更具有難度的。許淵沖認為,“音美”和“形美”是必要條件,“意美”則是充分必要條件?!耙饷馈痹谌N不同程度的美中,排在最后,也最重要,是譯者在追尋翻譯境界時的最終目的?!耙裘馈焙汀靶蚊馈睘椤耙饷馈狈?,既是前提,也是手段。
在《歸園田居》中,不乏有一些富有意境感的詞眼。例如許淵沖先生在翻譯“草盛豆苗稀”這一句時,將“shoots”這個表示發芽的詞匯運用到譯文中,這個帶有很強動感與生命力的詞匯,表現出豆苗生長的速度之快與生命力之頑強。譯文強調了豆苗在生長后又不免落入稀疏的境地,被土地里以蓬勃的雜草取代的結局,畫面意境動感十足,比原詩更勝一籌,隱喻了深一層的情感在字里行間。讓原本看似簡單描寫植物正常的生長過程給放大,生動起來,將背后的意蘊凸顯了出來。從側面表現出詩人耕作的這片田地豆苗數量稀少,略顯單薄,也反映出作者生活的清閑與并不為清貧的生活而有所煩憂。哪怕自己這豆苗已經全都被雜草給取代了,詩人也不會改變他的心境,隱喻詩人絕不會向當時官場的惡勢力低頭的決心?!皫г潞射z歸”中的“月”翻譯成了“moonlit”,由名詞變為形容詞,這一譯法充分照顧到英文的句法?!癿oonlit”這一個形容詞,原本表示月光照耀的,它和hoe鋤頭聯系起來,月光照耀下的鋤頭,原詩“帶月荷鋤歸”,鋤頭和月亮是兩個相對聯系不大的事物,在許淵沖先生的翻譯下,鋤頭和月光,耕作的老翁和這田園風光融為了一體,突出了這田園美景使作者忘卻了官場的煩惱,一切的爾虞我詐與詩人無關,詩人此時只愿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中。
詩句中“愿無違”是全詩表露情感的詩眼?!霸笩o違”究竟是在講詩人希望莊稼長勢良好,不枉費自己的一番苦心,還是希望自己歸隱田間的愿望不被辜負,“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決心?衣服濕了根本“不足惜”(pay no heed at all),陶淵明只希望自己能夠閑適地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desire can be but met)。詩人退隱的決心和信念,對歸隱生活的熱愛,以及面對繁榮卻依然不為所動的坦然,都在許淵沖的筆下躍然紙上。
3.結語
詩歌形式并不只是內容的外衣,信息的載體,在大多數情況下,形式就是內容,載體就是信息[4]。在古典詩詞翻譯工作途中,許淵沖先生很大程度上保留詩詞原本的味道,又在其基礎上深刻其表達效果,讓其保留了古典詩詞的韻味,追求“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5]。而“三美論”一直處于一個前進與發展的變化中,它在原本吸收詩歌美學翻譯的基礎上,不斷進行。魯迅先生說過,翻譯并不比隨便的創作容易。譯詩如寫詩,要滿懷激情進入角色將原詩的思想感情,用貼切的句式和生動的韻律表現并且創造一個較原詩毫不遜色的意境,讓讀者既能領略原詩的美,又能欣賞譯詩的美[6]。這才是譯詩的上乘。
參考文獻:
[1]蔡華.陶淵明五言詩色彩詞翻譯復譯之生態與“副文本”譯境探微[J]《中國文化研究》, 2016,(01):90-91
[2]文平,湯紅梅.從"三美"看《春曉》四種英譯文[J]《科教文匯》,2007(02):65-66
[3]黃鴻秋.近體五言律句之成因及其規則試探[J]《中國韻文學刊》,2020,34(03):32-33
[4]許鈞.文學翻譯的理論與實踐——翻譯對談錄[M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5]許淵沖.翻譯的藝術(論文集)[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85
[6]胡燕花.從翻譯美學角度對比分析《聲聲慢》[J]《語文建設》北大核心 2015:(8):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