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天 李亞平
急性肺損傷是多種炎癥細胞、炎癥介質誘發的過度炎癥反應與炎癥損傷導致的一種急性進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重度階段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死亡率極高。資料顯示,美國的急性肺損傷發生率約為86.2%/10萬[1],而急性肺損傷在我國住院患者中的發病率大概為6.8%,死亡率高達41.6%~60%,甚至更高。重癥肺炎是引起急性肺損傷的首要病因,然后依次為肺挫傷與誤吸[2]。近些年,無創正壓通氣技術的適應證不斷擴大,其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衰竭治療的效果已得到公認。本研究旨在探討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急性肺損傷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3月~2019年4月收治的86例急性肺損傷患者,均符合2000年《急性肺損傷/急性呼吸及窘迫綜合征的診斷標準(草案)》中的診斷標準。按治療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0.53±11.85)歲;研究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4~76歲,平均年齡(42.63±11.9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以常規對癥綜合治療,對照組接受高流量氧療,必要時進行氣管插管、有創機械通氣。研究組接受呼吸機輔助通氣,使用BiPAP Vision呼吸機行無創正壓通氣,S/T模式,參數設置:參數均相同:呼吸頻率12~20次/min,吸入氣體氧含量40%~60%,潮氣量8~12 ml/kg,呼氣末正壓為8~10 cm H2O。密切觀察,若病情進展立即行有創機械通氣。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動脈血氣分析、呼吸動力學指標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預后情況。動脈血氣分析指標包括pH、PaO2、PaCO2、PaO2/FiO2。呼吸動力學指標包括氣道平均壓、氣道峰壓、氣道阻力、肺臟順應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治療后,兩組的pH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PaO2(75.72±6.15)mm Hg、PaCO2(36.53±2.66)mm Hg、PaO2/FiO2(275.38±12.01)mm Hg均優于對照組的(70.24±7.09)、(38.52±2.30)、(224.30±16.66)mm Hg,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動脈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氣道平均壓(11.25±2.30)cm H2O、氣道峰壓(21.82±3.14)cm H2O、氣道阻力(10.92±1.48)cm H2O/(L·s)均低于對照組的(15.32±2.09)cm H2O、(25.42±2.65)cm H2O、(15.42±2.17)cm H2O/(L·s),肺臟順應性(59.83±6.47)ml/cm H2O高于對照組的(48.32±5.31)ml/cm H2O,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呼吸動力學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預后情況比較 研究組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炎2例(4.7%),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1例(2.3%),死亡0例;對照組發生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7例(16.3%),死亡2例(4.7%)。研究組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發生率及死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肺損傷的病理生理特征主要為肺順應性變差、肺容積減小以及通氣/血流比值失衡,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窘迫、非心源性肺水腫及低氧血癥,發病機制復雜,其中以“炎癥反應學說”最具代表性。急性肺損傷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早期階段,早期控制病情的發展對改善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在積極治療原發疾病的同時早期進行機械通氣能夠有效改善急性肺損傷患者的缺氧狀況,但是目前對于急性肺損傷仍需要大量研究,因為機械通氣既能救治疾病,也能造成肺組織損傷,引起機械通氣相關性肺損傷等并發癥[3]。目前,急性肺損傷的通氣模式多樣,據對美國74家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急性肺損傷患者的調查顯示,應用最多的是容量控制通氣,占56%,其次為同步間歇指令+壓力支持模式,占18%。不過機械通氣帶來的機械性損傷和生物學損傷一直都是人們對機械通氣的最大顧忌。無創正壓通氣技術的應用幫助很多呼吸衰竭患者免除了有創機械通氣的痛苦,研究表明,應用雙相氣道正壓通氣(BiPAP)中的S/T模式,能夠有效改善氧和的同時,還能減少肺泡和小氣道萎陷,維持通氣/血流比例,以及減少氣壓傷,同時還有利于盡早脫機[4]。還有研究表明,無創正壓通氣能夠維持急性肺損傷患者的有效呼吸,維持肺通氣功能穩定,不僅能夠減少相關并發癥,還能降低中轉氣管插管的發生率,降低死亡率[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無創正壓通氣對急性肺損傷患者并不具有明顯的優勢,反而可能因延誤氣管插管而增加死亡風險[6]。因此,無創正壓通氣能否成為急性肺損傷的常規治療方法尚需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急性肺損傷患者采取呼吸機輔助通氣,可有效改善血氣分析與呼吸動力學,降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