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旭東
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是臨床對膽結石、慢性膽囊炎等相關疾病治療的常規治療術式,因手術屬于外界應激刺激,所以為保證手術順利的進展,需對患者提供良好的麻醉。臨床主要為患者實施全憑靜脈麻醉和靜吸復合麻醉,兩種麻醉方案均是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的有效麻醉方案,并且能夠維持患者手術的成功。但有研究認為[1],兩種不同的麻醉方案會導致患者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創傷,所以為盡可能減少患者術后的創傷程度,本文主要分析這兩種麻醉方案對患者術后創傷程度的影響,特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122例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進行分組對照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本院122例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1例。觀察組男32例,女29例;年齡25~69歲,平均年齡(46.05±12.05)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4.05±1.05)個月;入院時間0.5~6 h,平均入院時間(3.05±1.34)h。對照組男31例,女30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5.63±11.64)歲;病程1~5個月,平均病程(4.01±1.11)個月;入院時間0.5~5 h,平均入院時間(2.98±1.2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叩囊话阗Y料均通過倫理驗證,符合標準,資料符合《世界醫學協會赫爾辛基宣言》。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以公正自愿的原則入組。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患者術前6個月內均未有外科手術史和全身麻醉史;②患者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NYHA)心功能分級均在1~2級[2];③所有患者凝血功能正常;④存在完整的臨床資料。
1.2.2排除標準 ①膽囊炎急性期患者;②合并嚴重的全身感染患者;③嚴重腫瘤病癥;④2周內服用過抗血小板聚集類藥物的患者;⑤對麻醉、手術不耐受的患者;⑥伴醛固酮增多癥、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等激素紊亂性病癥的患者[3];⑦長時間應用糖皮質激素藥物的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 應用全憑靜脈麻醉。患者進入手術室后連接心電監護裝備,監視無創動脈壓和血氧飽和度。常規進行麻醉誘導,麻醉誘導藥物主要為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2 μg/kg)+維庫溴銨(0.1 mg/kg)。肌松后進行氣管插管,同時連接呼吸機,之后麻醉當中維持用藥丙泊酚(3 mg/kg)+瑞芬太尼(4 μg/kg),間隔0.5 h,靜脈推注適當劑量的維庫溴銨以便維持肌松。
1.3.2觀察組 應用靜吸復合麻醉。麻醉誘導與對照組相同,肌松后進行氣管插管,同時連接呼吸機,之后術中應用靜吸復合麻醉維持,對患者維持氧流量為3 L/min,同時吸入七氟烷(濃度為2%~3%),應用丙泊酚(2 mg/kg)+瑞芬太尼(2 μg/kg),間隔0.5 h以后應用適當劑量的維庫溴銨維持肌松。
1.4觀察指標 ①炎性因子:統計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②應激激素:統計兩組患者術后24 h的Cor、ALD、NE水平。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術后24 h,觀察組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術后24 h,觀察組Cor、ALD、NE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應激激素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外科手術后創傷會導致患者康復出現延遲,這會嚴重對患者的整體手術治療效果產生影響。對患者進行腹腔鏡手術一般通過全身麻醉方法,臨床對患者使用全憑靜脈麻醉和靜吸復合麻醉兩種麻醉手段,不同的麻醉配伍可能會對患者術后創傷程度產生影響,所以在麻醉過程中選擇最大程度上減小術后創傷的有效麻醉手段十分重要。
本文應用的全憑靜脈麻醉和靜吸復合麻醉均選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藥,丙泊酚是常用的脂溶性超短效靜脈麻醉藥物,其主要的特點是起效、蘇醒時間短[4]。而瑞芬太尼屬于新型的超短效阿片類藥物,臨床研究認為這種藥物的代謝不受腎功能影響,所以用藥后藥效可以迅速消除[5]。全憑靜脈麻醉手術中可以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維持用藥,而靜吸復合麻醉在用藥維持階段應加入七氟醚,并且將吸入的麻醉藥物控制在容易控制的深度,這樣能維持有效的肌松效果,可防止在對患者建立氣腹時導致循環波動,甚至出現相關的應激反應。臨床研究證實[6],七氟烷、瑞芬太尼在用藥過程中可以發揮協同作用,這樣就能有效減少兩種藥物的用量,因此可以控制應用阿片類藥物時對患者心臟所產生的抑制作用[7]。在手術結束后麻醉藥效會逐漸的消失,手術切口及手術中的組織損傷會導致患者出現強烈疼痛,這會使血清中疼痛介質水平升高,所以對此情況要予以重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術后24 h,觀察組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對患者應用靜吸復合麻醉能有效降低患者相關炎癥因子水平。這主要是因為在對患者進行靜吸復合麻醉時應用了七氟醚,這種藥物可以減輕外科手術刺激而導致的細胞內在損傷,能有效的下調核因子κB(NF-κB)途徑,進而實現對下游促炎因子產生的控制,所以可明顯減輕患者手術后炎癥反應[8-10]。本文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24 h,觀察組Cor、ALD、NE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or、ALD、NE為臨床上常見應激激素,進行外科手術或相關創傷后其會顯著升高,因此與人體創傷有密切的聯系。而通過對本文結果的分析能夠得出,靜吸復合麻醉能夠有效減輕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后全身應激反應情況,主要可能是因為七氟醚能夠控制星型角質細胞的活化,可以有效減少創傷后應激障礙的木僵行為,同時也能夠實現對血漿激素的控制,可有效維持患者穩定的血流動力學,防止循環劇烈波動而使患者出現全身直接反應[11,12]。本文研究結果與林小璐[13]的研究結果相似。
綜上所述,相對于全憑靜脈麻醉,對腹腔鏡膽囊手術患者實施靜吸復合麻醉能夠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的全身創傷反應程度,是一種理想的麻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