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明 廖安生
腹股溝疝屬于普外科常見疾病之一,手術修補是其主要治療方式[1]。以往Bassini疝修補術在該疾病治療中應用率較高,雖然修補效果良好,但術后患者通常會出現明顯的疼痛感,再加上需要長時期臥床,疾病復發率高,故該手術方式在腹股溝疝治療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F階段,無張力疝修補術已經成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主導手術方式,其中應用率較高的術式之一為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該手術方式與力學原理高度符合,修補效果良好[2]。本研究探討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性與安全性,并將其與傳統Bassini疝修補術進行比較,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2月~2020年2月在寧都縣長勝鎮中心衛生院和寧都縣中醫院接受治療的89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②符合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②伴有血液系統疾??;③存在嚴重心肝腎等器質性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患者分為對照組(44例)和觀察組(45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0.12±6.25)歲;直疝5例,斜疝40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10例;年齡46~74歲,平均年齡(60.09±6.21)歲;直疝7例,斜疝3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 行Bassini疝修補術。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后,將各層組織逐層切開,在腹外斜肌的腱膜下方開始行分離處理,一直到腹股溝韌帶完全顯露,內側一直游離到聯合肌腱位置。在此過程中注意對神經進行妥善保護,精索行游離處理,將疝囊找到后剝離至疝囊頸位置,然后再進行高位結扎,腹股溝韌帶、聯合肌腱在精索后側縫合。
1.2.2觀察組 行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行連續硬膜外麻醉后,手術切口做于腹股溝韌帶的上方2 cm位置,各層組織逐層切開之后,將外環口打開,將提睪肌鈍性分離,疝囊、精索均行充分游離處理,一直到內環口位置;經直疝三角或者內環口將疝囊朝腹腔內翻入,在疝囊較大的情況下,則可橫斷之后將其置于遠端,縫合近端之后同樣朝腹腔內翻入;在疝環內部放置網塞,將內環四周腹橫筋膜與其底層行4~6針固定處理,并于精索后側平鋪平片,然后再與恥骨結節、腹股溝韌帶以及聯合肌腱等一起縫合,確認未出血之后,將切口逐層關閉;術后采用沙袋行6 h壓迫處理,同時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和疾病復發情況。其中手術指標包括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和手術時間;并發癥包括疼痛、陰囊水腫、低熱以及尿潴留。兩組患者均行6個月隨訪,對其術后疾病復發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術后出現疼痛6例,陰囊水腫5例,低熱5例,尿潴留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3.18%;觀察組術后出現疼痛2例,陰囊水腫0例,低熱1例,尿潴留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89%。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兩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隨訪6個月,期間均未出現失訪患者。觀察組復發1例,復發率為2.22%(1/45);對照組復發8例,復發率為18.18%(8/44)。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34,P<0.05)。
腹股溝疝屬于解剖結構異常性疾病的一種,治療方式包括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兩種。在腹股溝疝難以回納、有嵌頓形成的情況下,極易造成腸梗阻,嚴重情況下甚至還會有腸穿孔、壞死等情況出現[3]。中醫中藥、疝托以及疝帶等均為臨床治療腹股溝疝的常見保守治療方式,雖然以上治療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臨床癥狀,阻礙病情進展,但卻難以達到治愈效果,甚至部分不恰當的保守治療方式還會導致病情加重[4]。為此,手術是臨床治療該疾病的唯一可靠方式,其中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國際公認的有效手術方式之一[5,6]。以往臨床治療該疾病通常會選擇傳統Bassini疝修補術,其手術原理是將疝囊高位結扎,使得局部通道封閉,對已經缺損的腹壁進行縫合,以此來促使內環閉合,將腹部后壁作用增強。但縫合之后有張力存在,極易引發疼痛,且復發率高,患者術后下床時間晚,胃腸蠕動緩慢,極易引發肺部、尿路感染等并發癥[7,8]。為此,這就要求臨床積極尋找一種可靠、科學的手術治療方式。
無張力疝修補術屬于增強腹股溝管后壁的新型治療方式之一,分為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與腹腔鏡下無張力疝修補術兩種類型,其中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包括PHS(腹膜前間隙修補的無張力疝修補術)、平片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9,10]。其中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手術原理為:采用錐形充填物填塞疝環于腹膜前間隙,并且將其和四周進行固定,以此來促使內環口消失,將薄弱缺損環節增強,在腹壓變大的情況下,充填物會促使腹腔壓力分散至四周,然后再通過補片的方式來將腹股溝管后壁加強,對周圍組織形成刺激,并引發成纖維細胞反應,修補部位的組織強度也會隨之提高,腹股溝復發率明顯降低。相較于傳統Bassini疝修補術,該手術方式術后疼痛程度輕,恢復速度快,學習曲線短[11,12]。本研究發現,觀察組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術后6個月疾病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采取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有利于促進術后恢復,能夠縮短患者下床時間、住院時間,且手術安全性高,疾病復發率低。究其原因,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采用與人體解剖、生理高度符合的材料修補薄弱或者缺損的腹壁組織,利用網塞可向不同方向分散腹腔內壓力,利用平片則能將腹股溝管后壁加強,使得疾病復發率降低[13]。與此同時,因不具備張力,材料具有良好相容性,手術操作過程簡單,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低[14]。雖然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效果可觀,但同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術者需熟練掌握手術操作技巧,為確保手術順利開展,術前需提前熟悉腹股溝解剖結構;手術過程中無需完全剝離較大體積的疝囊,防止創面進一步擴大引發感染;將網塞植入時需對其深度進行合理控制;以患者實際情況為依據,選擇合適的補片確保補片大小適中,并且適當修剪之后才能將其置入;固定補片時盡可能選擇可吸收線;術后行徹底止血操作,嚴格遵循“無菌”觀念。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采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的療效可觀,疝復發率低,手術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