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
腹股溝疝指體內臟器、組織離開正常解剖部位,通過缺損或薄弱點進入其他部位,依據解剖學概念,可將腹股溝疝分為斜疝、直疝以及股疝等,其中,腹股溝斜疝為多見類型,占95%左右[1]。腹股溝區出現腫塊是腹股溝疝的典型癥狀,若未能及時進行治療,極易發生嵌頓,在疾病進展過程中,造成腸壞死、彌漫性腹膜炎等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對于腹股溝斜疝,一旦發現并確診,需盡早進行有效治療[2]。目前,手術是臨床治療腹股溝斜疝的主要方式,經積極手術治療可實現痊愈效果[3],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常用術式,本次研究以2019年1月~2020年3月時段內8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為觀察對象,評價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治療情況及效果。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80例腹股溝斜疝患者,以電腦Excel表格將觀察對象隨機按1∶1比例分為對比組及研究組,各40例。對比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18~60歲、平均年齡(39.1±13.5)歲;研究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19~60歲、平均年齡(39.5±13.6)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腹股溝斜疝診斷指南與標準[4];②具有手術治療指征、耐受性;③臨床病歷資料完整、真實;④近期內無手術治療史。
1.2.2排除標準 ①存在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等異常者;②存在手術治療禁忌證者;③伴有語言、聽力以及精神等功能障礙者;④同時伴有糖尿病且未得到良好控制者;⑤中途脫落、退出觀察者。
1.3方法
1.3.1對比組 采用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協助患者處于最適手術體位,實施麻醉處理,于腹股溝疝部位行手術切口,分離皮下組織、肌腱,游離精索,將疝囊充分暴露于手術視野并還納至腹腔,對于體積較大疝囊,可先進行適當處理后再還納腹腔,修剪人工補片并進行縫合,止血,關閉切口。
1.3.2研究組 采用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協助患者處于最適手術體位,實施麻醉處理,于腹股溝疝部位行手術切口,分離皮下組織、肌腱,游離精索、疝囊,以內翻形式將疝囊納入腹腔,對于體積較大疝囊,予以橫斷并還納腹腔,置入錐形填充物至疝環內并進行修整,修剪人工補片并進行縫合,止血,關閉切口。
兩組于術后對體征、切口等進行嚴密監測,注意切口部位的清潔,避免發生交叉感染,若發現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并協助處理,醫護人員指導患者合理進食,進食清淡、營養豐富、易消化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叮囑不可劇烈咳嗽、運動,當恢復至穩定,指導和鼓勵患者進行活動,促進康復進程。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判定標準[5]:顯效:癥狀全部消失,修補效果比較滿意;有效:癥狀基本消失,修補效果良好;無效:不符合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③比較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并發癥根據實際發生并發癥類型進行統計計算,與單個病例無關。④比較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隨訪統計術后6個月內的復發情況。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比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手術指標比較()
注:與對比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比組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2.3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比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4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2.50%低于對比組的1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復發情況比較(n,%)
腹股溝斜疝其定義為腹腔內臟器通過腹股溝管深環向內下、前斜行突出,穿過腹股溝淺環,部分甚至會進入陰囊[6]。腹股溝斜疝發生與腹壁強度降低、腹內壓力增高有關,依據疾病程度及進展,可將腹股溝斜疝分為可復性、難復性、嵌頓性以及絞窄性等,其中,可復性腫塊是可復性疝的典型特點,可自行回納,一般不會造成特殊不適[7];難復性疝其疝突出現象會持續存在,同時,患者還可能伴有便秘、消化不良等癥狀[8];嵌頓性疝一般疝塊體積均較大,可伴有疼痛、惡心等表現,若未能及時處理,將造成腸梗阻;絞窄性疝大部分表現為劇烈腹痛、血便,在進展過程中可發生休克體征[9];無論何種性質的腹股溝斜疝均會對患者工作、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嚴重者,甚至還會危及生命,因此,采取有效治療對腹股溝斜疝患者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0]。
目前,臨床治療腹股溝斜疝手術方法較多,但不同術式其療效存在一定差異,平片無張力疝修補術、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等是當前臨床治療腹股溝斜疝的常用方式,其中,前者具有操作簡單、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術后復發率相對較高[11],后者在手術過程中先利用錐形網塞對還納疝囊進行固定,再使用平片進行修補,不僅能夠更好分散腹腔壓力,同時,還可以有效增強缺損腹壁強度,整體療效比較可靠[12]。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長于對比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比組,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比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比組的8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5.00%低于對比組的20.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患者的復發率2.50%低于對比組的17.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結果說明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斜疝療效確切。但是,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需注意以下要點:①嚴格掌握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適應證、禁忌證;②術前準備及消毒,如有必要可于術前30 min預防性使用抗生素;③切口一般選擇斜切口,術中用可吸收線。
綜上所述,針對腹股溝斜疝患者,采取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進行治療,雖然手術時間相對較長,但是,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指標更具優勢,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均較低,因此,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可作為推薦術式在腹股溝斜疝患者臨床治療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