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健恒 蕭啟明 馮杰銘 王祈驊 盧泳雪
BPD是早產兒比較常見的一種慢性肺部疾病,阻塞性通氣障礙及肺氣腫是BPD的主要臨床癥狀,支氣管及肺部發生損傷以及損傷后出現的肺泡、肺微血管發育受阻是BPD的主要病理特征,BPD是早產兒發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PDA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小兒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其發病機制還不夠完全清楚[2]。BPD與PDA均是臨床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以往研究[3]顯示PDA即是BPD早產兒的并發癥,也是早產兒發生BPD的危險因素。目前國內外還沒有關于早產兒PDA的標準管理指南,且關于早產兒BPD與PDA之間關系的研究報道很少見。基于此,對早產兒BPD發生PDA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能夠為早產兒BPD的規范化管理提供參考依據。
1.1一般資料 連續性納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新生兒科收治的82例BPD早產兒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50例,女32例;出生胎齡24~33+1周,平均出生胎齡(29.21±1.74)周;出生體重600~2000 g,平均出生體重(1378.55±426.19)g。按照是否合并PDA分為PDA組(35例)與非PDA組(47例)。納入標準:①早產兒符合《早產兒管理指南》[4],選擇出生胎齡≤34周,出生體重≤2000 g的早產兒;②BPD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新生兒學組等制定的《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良臨床管理專家共識》[5]中的診斷標準;③PDA符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早產兒動脈導管未閉臨床路徑(2017年版)》中診斷標準;④臨床資料及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臟、血管畸形;②合并其他肺部、支氣管疾病;③合并早產兒惡性腫瘤;④出生后出現感染、休克、嚴重貧血、壞死性腸炎等疾病;⑤轉院、放棄治療或者出生后7 d內死亡。
1.2方法 ①收集早產兒的性別、出生胎齡、出生體重、分娩方式(剖宮產或自然分娩)、單胎或多胎、無創通氣時間、PS的使用情況(單劑量或多劑量)、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藥物等;②監測早產兒出生后2 d的PaO2、PaCO2及SaO2;③監測早產兒出生后2 d的HR、SBP、DBP;對早產兒進行UCG檢查,記錄PAP、LVFS、LVEF、CO。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Logistic回歸分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PDA組與非PDA組早產兒的性別、分娩方式、單胎或多胎、PS使用情況、是否使用血管活性藥物、HR、SBP、DBP、LVFS及LVEF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PDA組的出生胎齡(28.16±1.12)周、出生體重(1150.60±285.44)g、無創通氣時間(42.58±7.43)d、PaO2(67.50±6.43)mm Hg、PaCO2(60.35±3.10)mm Hg、SaO2(83.22±4.17)%、PAP(40.34±3.18)mm Hg、CO(1.48±0.33)L/min與 非PDA組的(30.70±1.45)周、(1479.33±446.30)g、(33.40±5.19)d、(96.62±9.70)mm Hg、(51.52±4.40)mm Hg、(93.57±5.28)%、(25.60±2.24)mm Hg、(0.92±0.21)L/min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n,)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n,)
注:與PDA組比較,aP<0.05
2.2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多因素分析 以單因素作為自變量,包括:出生胎齡(0=大,1=小)、出生體重(0=高,1=低)、無創通氣時間(0=長,1=短)、PAP(0=高,1=低)、PaO2(0=高,1=低)、PaCO2(0=高,1=低)、SaO2(0=高,1=低)及CO(0=大,1=小);經過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出生胎齡小、出生體重低、無創通氣時間長、高水平PAP、低水平PaO2、高水平PaCO2、低水平SaO2及CO大均為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中,BPD早產兒中PDA的發生率為42.68%,低于尹燕丹等[6]學者研究報道中的78.2%。動脈導管是胎兒時期肺動脈與主動脈間的正常血流通道,出生后,肺膨脹并承擔氣體交換功能,肺循環和體循環各司其職,不久動脈導管會自行閉合;若是BPD早產兒,支氣管肺發育不成熟,正常的肺循環沒有得到完全建立,BPD導致的PAP增高,阻力增大,導致有血流動力學意義的PDA發生或其不能順利關閉。
早有研究[7]證實,胎齡小及體重低是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胎齡小及體重低是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危險因素,在胎齡越小、體重越低的BPD早產兒中,PDA的發生率越高;分析原因是支氣管肺及心血管的發育需要一個過程,對于足月的新生兒,支氣管肺及心血管均發育比較成功,各項功能均比較完善,BPD及PDA的發生率相對比較低;而早產對支氣管、肺泡的發育成熟過程進行了阻斷,胎齡越小、體重越低則支氣管、肺泡的發育越不成熟,越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導致BPD及PDA的發生[8]。本研究結果顯示,無創通氣時間過長是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危險因素,與張敏等[9]的研究報道一致;分析原因,早產兒的機體抗氧化功能還不夠成熟,長時間的通氣會導致活性氧(ROS)自由基的產生,ROS自由基能夠對未發育成熟的支氣管肺組織造成進一步損傷,增加了BPD的嚴重性,從而增加了PDA的發生[10]。BPD早產兒的呼吸力學參數發生了異常的改變,BPD導致的PAP增高,肺小動脈的數量得到減少,肺血管進行重塑,肺小動脈壁發生異常肌化等一系列肺部疾病[11],導致PaO2及SaO2降低,PaCO2增高,明顯的通氣障礙導致PDA的發生率增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CO增大為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危險因素;有研究[12]顯示,PDA早產兒的CO增大,而LVFS及LVEF無明顯變化;對于BPD早產兒,肺動脈壓力增大,導致后負荷阻力降低,左心室輸出量增加[13]。
綜上所述,BPD早產兒中的PDA發生率不低;出生胎齡小、出生體重低、無創通氣時間長、高水平PAP、低水平PaO2、高水平PaCO2、低水平SaO2及CO大是BPD早產兒發生PDA的危險因素。本研究屬于回顧性分析,需要累積樣本進行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