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敏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致死率都比較高。該病主要由于血栓堵塞腦部的供血動脈,導致病變區域的腦部細胞缺血、缺氧,進而造成壞死[1,2],需及時采取溶栓療法,以恢復腦部細胞的缺血、缺氧。目前,臨床進行溶栓治療時多選擇尿激酶,迅速溶解血栓,使血管恢復通暢,但血流灌注恢復后容易引起再灌注損傷,使患者的腦組織和功能受到二次損傷,因此,在溶栓治療的同時還應保護患者的腦組織[3,4]。依達拉奉(中文化學名: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英文化學名:3-methyl-1-phenyl-2-pyrazolin-5-one)是一種腦保護劑,可通過清除自由基,抑制腦部各種細胞的氧化、損傷?,F階段,臨床采取依達拉奉聯合尿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取得比較好的效果[5]。本文針對依達拉奉聯合尿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現將研究過程、結果敘述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7月1日~2020年6月30日凌源市中醫院收治的10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16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9.4±6.3)歲;觀察組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9.5±6.6)歲。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華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經檢查確診;②發病6 h內,且腦功能損害相關體征持續1 h以上;③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了解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出血性疾病病史;②6個月內發生過顱內出血;③心、肝、腎及內分泌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④惡性腫瘤;⑤患有精神疾病,無法配合研究。
1.3方法 所有患者溶栓前均靜脈滴注20%甘露醇注射液125 ml,并進行降血壓、降血糖、擴張血管、保護腦細胞、預防感染等常規治療。對照組單獨應用尿激酶治療,將100~150萬U尿激酶注射液溶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30 min內注射完畢。觀察組應用依達拉奉聯合尿激酶治療,其中尿激酶劑量、用法同對照組一致,將30 mg依達拉奉注射液溶入0.9%氯化鈉注射液100 ml中,靜脈滴注,2次/d,14 d為1個療程。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神經功能缺損情況 分別觀察、記錄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24 h、7 d、14 d的NIHSS評分,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NIHSS評分滿分為42分,分數越高提示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6]。
1.4.2治療效果 分別對兩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死亡,評價時間為治療14 d。療效判斷標準[7]:①治愈: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語言、認知、行走能力恢復;②顯效: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語言、認知能力部分恢復,肌力提高2級;③有效:治療后癥狀有所好轉,語言能力有一定改善,肌力提高1級;④無效:治療后與治療前無明顯變化;⑤死亡。治療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3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觀察項目為腦出血、腦水腫、其他部位出血,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NIHS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 h、7 d、14 d,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數量的增多,急性腦梗死的發病率逐年升高,死亡人數在我國因病死亡總人數中排名第二,致殘人數在我國因病致殘總人數中排名第一,已經嚴重威脅到我國人民的生活質量、生命安全,神經內科醫生應將提高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作為治療該病的終極目標[8,9]。急性腦梗死的超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病變區域的血液循環,最大限度地搶救處于可逆性損傷狀態的腦部神經細胞,縮小梗死灶、減輕神經功能缺損。目前,臨床常應用尿激酶進行溶栓治療,該藥提取自健康人體的腎臟、尿液,可直接作用于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將纖溶酶原催化、裂解為纖溶酶,在降解纖維蛋白凝塊的同時,也降低血液循環中凝血因子的水平,對新生成的血栓具有明顯的效果[10,11]。但溶栓治療也有其自身的缺陷,溶栓后,恢復供血的缺血腦組織能大量生成自由基,并通過攻擊不飽和雙鍵的生物膜增加病變區域的腦細胞壞死,同時還產生“瀑布式”自由基的連鎖反應,造成更廣泛、更嚴重的生物膜脂質過氧化,破壞生物膜結構,增加其通透性,發生再灌注損傷,使腦水腫加重,進而進入惡性循環,影響溶栓治療的療效,甚至導致患者出現更嚴重的后果[12-14]。因此,臨床在進行溶栓治療時,還應應用自由基清除劑防止、減輕再灌注損傷,保護患者的腦部組織。
本次研究顯示,治療后24 h、7 d、14 d,觀察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92.00%高于對照組的7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應用依達拉奉和尿激酶聯合用藥可提高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其原因主要是依達拉奉屬于一種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劑,分子量比較小,親脂性比較好,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比較高,靜脈給藥后可在腦內達到有效的治療濃度。該藥可以清除腦內的羥自由基團,在急性期靜脈注射能抑制黃嘌呤化酶、次黃嘌呤化酶的活性,刺激生成前列環素,從而降低羥自由基的濃度,緩解神經癥狀,抑制遲發性神經元的死亡,同時還可阻止腦水腫、腦梗死的進展[3]。兩藥聯用后可以在以最快的速度恢復腦組織血液循環同時,還能對腦部組織細胞、神經及血管細胞進行保護,防止再灌注損傷的發生,提高患者的預后。
綜上所述,應用依達拉奉聯合尿激酶治療急性腦梗死具有顯著的效果,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建議臨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