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庚
慢性盆腔炎是婦科典型疾病,即盆腔生殖器官、周圍組織發生的感染問題,主要是急性盆腔炎失治、誤治導致。此類婦科疾病患者有陰道分泌物多、下腹部不適、異常出血等癥狀表現,病程延長期間患者有不孕、異位妊娠等并發癥問題,威脅女性安全健康,需積極治療。既往治療中,多采取西藥抗菌藥物治療,發現用藥后短期內患者病情控制良好,但無法根治,導致病情反復發作表現。中醫治療要求標本兼治、辨證論治,其中,大黃牡丹湯用于治療慢性盆腔炎臨床效果顯著。基于此,本文就本院2019年7月~2020年3月的慢性盆腔炎患者為例進行研究。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自2019年7月~2020年3月于本院就診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慢性盆腔炎濕熱瘀結證型標準;②>18歲成人患者;③患者知情參與,用藥無禁忌。排除標準:①心肺腎嚴重障礙者;②妊娠階段不適宜用藥者;③盆腔疾病史;④婦科惡性腫瘤者。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將80例患者按照1∶1比例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7~43歲,平均年齡(35.5±3.5)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病程(1.5±0.7)年。觀察組:年齡28~45歲,平均年齡(35.8±4.3)歲;病程6個月~2.5年,平均病程(1.6±0.7)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口服多西環素100 mg/次,2次/d;頭孢西丁2 g+10%葡萄糖溶液100 ml靜脈滴注,8 h/次,連續用藥2周。觀察組采用中藥治療。大黃牡丹湯組方:莪術9 g、大黃15 g、赤芍9 g、桃仁12 g、牡丹皮9 g、梔子9 g、薏苡仁10 g、冬瓜子9 g。另外,辨證用藥,例如疼痛甚者加延胡索、烏藥等,腹脹者加厚樸、大腹皮等,帶下黃濁者加土茯苓等。每天1劑用水煎服,早晚溫服,連續用藥2周。另予以患者用藥期間生活指導,尤其是個人衛生、性生活方面。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濕熱瘀結證主癥評分、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血清MCP-1、IGF-1水平。血清MCP-1、IGF-1水平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濕熱瘀結證主癥包括下腹疼痛、腰骶脹痛、帶下量多以及帶下色黃四個癥狀,根據患者癥狀表現嚴重程度計分,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分、1分、2分、4分,總分16分[1]。療效判定標準:痊愈:患者癥狀消失,主癥減分率≥95%;顯效:患者癥狀明顯改善,主癥減分率70%~94%;有效:患者癥狀改善、主癥減分情況未達到顯效效果;無效:治療期間癥狀體征基本無變化[2]。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00%。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n(%)]
2.2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濕熱瘀結證主癥總分、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血清MCP-1、IGF-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表2 兩組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盆腔炎是慢性炎癥,多由急性盆腔炎轉變,患者有慢性盆腔痛、月經異常等癥狀,嚴重影響基本生活。西醫角度來看,此病是急性盆腔炎治療不徹底導致的病癥遷徙,西藥抗菌藥物治療后效果不盡理想。中醫認為濕熱瘀阻是基本病機,治療上側重清熱利濕、活血化瘀。大黃牡丹湯方中包括莪術、大黃、赤芍、桃仁、牡丹皮、梔子以及薏苡仁、冬瓜子等中藥成分,其中,大黃有瀉熱逐瘀、涼血解毒的效果,牡丹皮有涼血活血的效果,冬瓜仁有消癰排膿的效果,薏苡仁有利水、健脾效果,諸藥共奏破血散瘀、行氣止痛、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時,根據慢性盆腔炎患者的病癥進行藥物加減,提高了治療的針對性、有效性[3,4]。同時,治療慢性盆腔炎期間通過調節前炎癥因子、調節細胞的增殖與分化,提升了治療效果。江孝華等[5]研究指出,常規治療配合中藥方劑大黃牡丹湯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整體療效顯著,可以有效調節血清MCP-1、IGF-1水平,抑制炎癥。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濕熱瘀結證主癥總分、中性粒細胞比例、白細胞計數、血清MCP-1、IGF-1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具有臨床多發趨勢,嚴重影響女性健康、生活質量。考慮單純西藥治療治標不治本的不足,聯合大黃牡丹湯加減的中西醫結合治療手段預后效果更佳,是理想的中西醫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