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雷
周圍性面癱(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又稱為Bell麻痹或面神經麻痹[1]。患者主要表現為眼瞼閉合不全、抬頭皺眉、鼻唇溝較淺等臨床癥狀。在中醫學里周圍性面癱屬于“口僻”、“口眼喎斜”等范疇,由于患者癥狀往往引起外部形象發生不良變化,因此對患者心理上造成嚴重困擾,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針灸是中醫治療疾病的常用方式,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將針具按照一定角度刺入患者穴位,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3]。目前針刺治療在臨床上應用廣泛,在治療周圍性面癱上也有一定效果。牽正散具有祛風化痰、通絡止痙之效。有研究發現牽正散對周圍性面癱也具有較好治療果[4]。因此本文對本院48例周圍性面癱患者進行牽正散加減結合針刺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8月~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96例周圍性面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25例,女23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38.72±13.64)歲;病程1~18 d,平均病程(6.54±4.08)d;辨證分型:痰瘀互阻型26例,風痰阻絡型22例。觀察組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20~78歲,平均年齡(38.84±13.69)歲;病程1~20 d,平均病程(6.62±1.11)d;辨證分型:痰瘀互阻型25例,風痰阻絡型2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辨證分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經查體和檢查,符合周圍性面癱診斷標準[5]的患者;②同意參加本次研究并簽字的患者。排除標準:①妊娠、哺乳期女性;②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癱癥狀患者;③合并其他嚴重疾病影響研究者;④同時參與其他研究的患者。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針刺治療,主要取穴患側四白、陽白、地倉、翳風、頰車以及對側合谷。對患者進行辨證施治,風寒者加風池穴;風熱者加曲池穴;抬眉困難者加攢竹穴;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穴;鼻唇溝變淺者加迎香穴;體虛者加足三里穴;頦唇溝歪斜者加承漿穴。局部消毒,采用皇齡牌一次性針灸(泰興市三里醫療用品廠,規格:0.3 mm×25.0 mm、0.3 mm×40.0 mm)進行針刺治療。分別對四白向承泣方向平刺3~5 mm,陽白向魚腰方向平刺3~5 mm,地倉透刺頰車15~25 mm,翳風穴直刺5~10 mm,合谷(對側)逆經脈向上斜刺10~15 mm。配穴刺法,風池向鼻尖方向斜刺5~10 mm,曲池直刺10~15 mm,攢竹向晴明方向平刺3~5 mm,人中向上斜刺5~10 mm,迎香向上迎香方向平刺5~10 mm,足三里直刺15~25 mm,承漿向上斜刺5~10 mm。上述穴位均采用平補平瀉手法針刺10 s,面部輕刺,肢體重刺。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共治療10 d。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牽正散(組方:白附子、白僵蠶各6 g,全蝎3 g)辨證加減治療。風痰阻絡型患者加牽正散治療;痰瘀互結型患者加牽正散合補陽還五湯(組方:生黃芪120 g,當歸尾6 g,赤芍5 g,地龍、紅花、川芎以及桃仁各3 g。)治療。用水煎服,1劑/d,共治療10 d。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面癱癥狀、功能障礙恢復情況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采用H-B分級量表評估患者面癱癥狀[6],包括額紋、閉眼、眼裂、聽覺、鼻唇溝、耳后疼痛、鼓腮及吹哨、舌前2/3味覺、鼻前庭活動以及示齒嘴角歪斜10項,每項0~3分,共30分,分值越高,病情越輕。療效判定標準[7]:治愈:經治療后患者面神經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H-B分級提高≥2個等級;有效:治療后患者H-B分級提高1個等級;無效:治療后H-B分級無變化。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采用面部殘疾指數量表(FDI)評價患者功能障礙恢復情況,包括FDIP和FDIS兩個方面。FDIP評分0~25分,分值越高患者恢復越好;FDIS評分5~30分,分值越低患者恢復越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n(%)]
2.2兩組患者面癱癥狀、功能障礙恢復情況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H-B分級量表評分、FDIP評分、FDI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分級量表評分、FDIP評分均高于對照組,FDI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情況和生活質量情況對比(,分)

表2 兩組患者癥狀情況和生活質量情況對比(,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與對照組的8.33%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n,n(%)]
面神經在人體面部分布廣泛,具有支配面部感覺與面肌運動的作用,主要包括舌前與耳部皮膚感覺、腺體分泌、表情肌運動等。在面神經通路上若發生炎癥或缺血,均會導致面神經功能障礙,影響患者面部周圍組織的感覺及運動功能。
周圍性面癱患者臨床表現為面部雙側肌肉不對稱活動、抬頭紋消失、眼裂增大、流淚、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祖國醫學認為周圍性面癱患者多為正氣虛衰,衛表不固,導致外邪入侵,瘀阻經絡,引起面部氣血運行受阻,面部肌肉失于濡養,弛緩不收。在中醫中采用針刺治療面癱具有較長的歷史,針刺能有效改善面部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從而解除面神經水腫,修復面神經損傷,達到治療面癱的作用。但單純使用針灸治療周圍性面癱的研究較少,一般以綜合治療為主。近年來有學者研究發現,牽正散在治療周圍性面癱中有較好效果。牽正散以白附子、白僵蠶和全蝎為主要成分,其中白附子具有解毒散結之效,具有較好的鎮痛作用;白僵蠶具有祛風解痙、化痰散結之效;全蝎具有通絡止痛、息風鎮痙之效。諸藥聯合起到祛風化痰、解痙止痛之效,能明顯改善周圍性面癱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治療效果。本文采用牽正散加減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5.8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H-B分級量表評分(23.86±4.72)分、FDIP評分(20.43±4.28)分均高于對照組的(20.43±4.65)、(17.56±4.12)分,FDIS評分(10.12±2.59)分低于對照組的(12.46±3.32)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牽正散加減結合針刺治療效果更佳,這是由于針刺治療起到通經活絡的作用,能夠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而牽正散能有效促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兩者結合應用能夠提高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本研究中對于風痰阻絡型使用牽正散治療,而對痰瘀互結型患者使用牽正散合補陽還五湯治療。風痰阻絡型患者主要由于外邪入侵,引起風痰堵塞經絡,主要以祛風化痰治療為主,和牽正散主治功效一致。而痰瘀互結型患者為氣虛血瘀,以補陽還五湯治療,具有補氣之效,起到活血通絡的效果。在觀察不良反應時發現,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50%,與對照組的8.33%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是由于牽正散藥味簡單,不良反應較少,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牽正散辨證加減聯合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效果較好,能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