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崴
作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臨床治療冠心病多開展PCI。PCI術后為促進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改善,需注重術后康復訓練的開展。心臟康復綜合訓練較常規康復指導更具針對性、系統性,對改善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提升其運動耐力效果顯著[1,2]。本次研究即分析心臟康復綜合訓練對PCI術后冠心病患者的臨床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治的PCI術后冠心病患者86例,遵循隨機原則將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41~76歲,平均年齡(54.69±7.11)歲,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行擇期PCI術1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行擇期PCI術1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診PCI術15例;研究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4.89±7.71)歲,其中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行擇期PCI術16例、NSTEMI患者行擇期PCI術12例、STEMI患者行急診PCI術1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3];②開展PCI術治療,且手術成功,術后未見嚴重并發癥;③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后自愿配合參與此次研究,且此次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活動障礙、肝腎功能不全等情況;②有既往腦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史;③不配合或中途退出本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康復指導,即開展常規飲食指導、用藥指導以及循序漸進康復運動指導等。
研究組開展心臟康復綜合訓練,具體措施為:①院內心臟康復綜合訓練。術后1 d,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定期輔助患者變換體位。術后第2天,輔助患者展開床上被動四肢伸展運動。術后第3天,指導并輔助患者床上坐位1~3 h,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展開床旁站立、行走訓練。術后第4天,指導患者維持坐位2 h左右,并結合患者耐受情況行走100 m左右。術后第5天,指導患者維持坐位3 h左右、慢走300 m,并結合患者耐受展開爬樓訓練。術后第6~7天,在前1天訓練基礎上結合患者耐受情況適當增加運動量。②出院前。患者出院前,對其進行心電圖活動平板運動試驗以評估其安全運動代謝當量、運動靶心率,同時對患者心臟康復訓練認知、心理健康狀態進行評估。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評估結果,為患者制定運動處方。指導患者佩戴自我監測儀以實時記錄其運動量、心率,若出現異常需及時返院就診。同時,告知患者出院后如何自行展開心臟康復訓練,如熱身運動,根據擬定運動代謝當量值、目標心率運動強度堅持每日鍛煉30 min,每周至少開展5次。針對危險度較高的患者需于出院后初期,在患者親友監護下展開運動,若出現不適需及時停止。③出院后,開展院外心臟康復綜合訓練,主要包括:a.每日肌肉放松、伸展運動5~10 min;b.每日步行訓練,15 min/次,3次/d,維持步行速度為70~90步/min;c.每日開展拉伸、按摩訓練,10組/d;d.待患者適應每日訓練后,開展慢跑、步行等耐力訓練,同時有意識地矯正患者不良生活行為習慣。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心功能指標以及運動耐力。心功能指標即以化學發光法監測患者BNP,以心臟彩色多普利超聲監測患者LVEDD、LVEF。術后,患者運動耐力主要包括記錄兩組患者6MWD,并采用Borg評分表評估兩組患者自我感知勞累用力程度,該量表總分值為20分,得分越高即患者自我感知勞累用力程度越大。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BNP、LVEDD、LVEF水平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BNP、LVEDD均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耐力比較 干預前,兩組6MWD、Borg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6MWD長于對照組,Borg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耐力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耐力比較 ()
注:與對照組干預后比較,aP<0.05
冠心病作為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近年發病率有所上升。臨床治療多開展PCI術,而術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心臟功能風險。心臟康復旨在通過指導患者進行規律康復運動,有效增大機體冠狀血管口徑、冠狀動脈血流量,促側支循環形成、穩定斑塊,進而增加機體心肌供氧,提升心臟工作能力、冠狀動脈血流儲備能力,與此同時,適宜心臟康復綜合訓練對預防冠狀動脈再次狹窄有積極效果,術后康復運動對放松機體血管、降低血管張力及神經反應亦有積極意義。因此,為改善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需積極開展心臟康復綜合訓練[4,5]。
而針對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常規康復訓練因缺乏系統性、針對性,無法滿足患者需求。相比之下,心臟康復綜合訓練結合冠心病PCI術后特點,有針對性、循序漸進展開康復訓練。自患者手術結束后至出院后,針對性展開心臟康復訓練。患者術后各階段,指導患者由絕對臥床休息、四肢伸展運動逐漸過渡至床旁站立、行走、爬樓梯,并根據患者實時狀態適當調整運動量、運動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宜。出院前,對患者安全運動代謝當量、運動靶心率、康復認知、心理健康狀態等進行綜合評估,并結合評估結果制定有針對性運動處方,同時展開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出院后則指導其養成每日適當運動的習慣,如每日施行伸展、放松訓練、步行訓練、拉伸及按摩訓練,后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開展慢跑、步行等耐力訓練,不斷提升患者的運動耐力,進而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6]。與此同時,有意識矯正不良生活習慣,養成健康作息、飲食等習慣,避免因不良習慣所致疾病復發。本文結果數據亦表明,干預后,干預后,研究組BNP(127.65±92.54)μg/L、LVEDD(43.65±1.08)mm均低于對照組的(305.65±105.98)μg/L、(47.65±1.67)mm,LVEF(65.46±1.33)%高于對照組的(62.35±1.37)%,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6MWD(356.98±108.67)m長于對照組的(276.54±102.65)m,Borg評分(8.79±1.33)分低于對照組的(10.65±1.35)分,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即表明心臟康復綜合訓練對提升PCI術后冠心病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對PCI術后冠心病患者開展心臟康復綜合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運動耐力情況,有積極臨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