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言

馬馳原?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全國青委副主委,國家衛健委醫管所腦出血外科專家委員會執行青年主委,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鏡培訓基地(南京)主任。擅長垂體瘤的診斷、顱內腫瘤的外科治療以及神經內鏡微創手術、垂體瘤的微創手術、腦室腫瘤的微創手術、腦積水的分流和內鏡微創手術治療、顱腦創傷的規范化救治等。
門診時間:周二上午(著名專家門診),周二下午(垂體瘤聯合門診)
巨人是全世界神話體系中常見的生命體,因此,它也常常成為很多文學作品、美術作品的主人公。“每天要吃一萬七千多頭奶牛的奶,不到兩歲就長出了十八層的下巴,全身上下珠光寶氣,光一件錦袍就得用上近萬碼絲絨……”這是法國作家拉伯雷在小說《巨人傳》中對巨人高康大出生情景的描寫,他通過夸張的筆觸,展現了一種超乎尋常的體魄和力量。
巨人被賦予的意象因時代和作品各不相同,在一些作品中,巨人被賦予了“力量”“創造”等積極的意向。巨人除了擁有驚人的力氣與食量外,又以攻擊行為、戰爭等方面的事跡而聞名。18世紀西班牙浪漫主義畫家戈雅創作的《巨人》,反映了西班牙被拿破侖戎行占領初期,土地上驚慌、混亂和沖突的可怕狀態。畫面中挺立著那個咄咄逼人的赤裸的巨人,也許意味著戰役或戰神,也許是人們心中不安、恐懼心理的展現。
在醫學領域,“巨人”自然沒有那么豐富的意象了,它反映的信息非常簡單,那就是疾病。現實生活中,僅有極少數的人能成長為“巨人”,他們雖然沒有藝術作品描繪得那樣夸張,但也足以“與眾不同”。1918年出生于美國的羅伯特·潘興·瓦德羅是至今記載的現代人類社會最高的人,他高達272厘米,重達199公斤,因此又被稱為“奧爾頓巨人”。1923年,彼時5歲的瓦德羅所穿的衣服已經適合17歲的男孩了。雖然身材巨大,但瓦德羅性情溫厚,因為熱心公益事業后來成為美國的名人之一。
在瓦德羅12歲生日那年,他接受了醫院的檢查并查出了自己快速長高的原因——他垂體長了腫瘤,也正是這個腫瘤讓他變成了“巨人”。瓦德羅的生命非常短暫,22歲就因敗血癥去世了。
垂體瘤離我們其實并不遙遠,它的癥狀變化多端、復雜多樣,但我們對它知之甚少,有可能是“悄然而至”,我們卻全然不知。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疾病呢?為什么會引起身高的快速增長?它還有哪些“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表現?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馬馳原教授接受了本刊專訪。
視力下降、容貌變丑、不孕不育、發現鞋子變小……這些看上去毫無關聯的癥狀或變化,都可能與垂體瘤這個“幕后推手”有關。這是一種起源于垂體前葉細胞的顱內腫瘤,大多數為良性。作為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垂體瘤的發病率占所有顱內腫瘤的10%~15%,居于原發性腦腫瘤的第二位。垂體瘤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多在20~50歲為主,男性略多于女性。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垂體瘤的發現率有了增高的趨勢。
那么,究竟什么是垂體呢?垂體是顱腦內一個既特殊又至關重要的器官,它實際上僅有豌豆般大小,但它位于顱內的“中心地段”——垂體窩。垂體是人體最重要的內分泌腺,是人體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總司令部”,因為它是利用激素調節身體健康平衡狀態的“總開關”,控制著多種對代謝、生長、發育、生殖等發揮著重要作用的激素的分泌,它還可以儲藏下丘腦分泌的抗利尿激素。
垂體正是通過分泌各種激素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生殖功能以及對壓力的應對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一旦出現垂體瘤,就可能“牽一發而動全身”,人體的腺體、器官功能也就跟著“亂了套”,導致全身出現各種各樣的臨床表現。目前,垂體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一些研究發現,可能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靶腺功能衰竭等有關。
鑒于垂體可產生多種激素,垂體瘤的分類非常復雜。根據分泌激素的情況,垂體瘤首先可分為功能性垂體瘤和無功能性垂體瘤兩大類。無功能性垂體瘤的腫瘤細胞不分泌激素,而功能性垂體瘤的腫瘤細胞可分泌泌乳素、生長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等,因此功能性垂體瘤又可分為泌乳素腺瘤、生長激素腺瘤(GH腺瘤)、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腺瘤(庫欣病)、促甲狀腺激素腺瘤等。
垂體分泌激素的多樣性,決定了垂體瘤癥狀的多樣性,這也是垂體瘤在早期容易被患者忽視或造成誤診的原因所在。相反,如果及早發現、及早干預,可大大降低垂體瘤的致殘率和致死率。那么,我們應如何識破垂體瘤的“偽裝”呢?
無功能垂體瘤:約占垂體瘤的30%,是垂體瘤中最為常見的類型。無功能垂體腺瘤患者在早期一般會出現頭痛、視野缺損等癥狀,易被誤診為高血壓或青光眼等疾病。不過,無功能垂體瘤引起的疼痛多在顳部、額部、眼球后、鼻根部等,如果發現不明原因的頭痛,應及時就醫,接受頭顱CT、磁共振檢查等。
泌乳素腺瘤:約占功能性垂體瘤的一半,好發于育齡期婦女。泌乳素腺瘤的癥狀一般表現為泌乳素分泌過量,可引起雄性激素、孕激素分泌不足,最終引起月經紊亂、稀少甚至閉經。此外,高泌乳素還會作用于乳腺導管細胞,引起乳汁分泌。“在臨床上經常會遇見這樣的病例:很多單身女性會發現自己一段時間出現月經紊亂、經量減少甚至分泌乳汁的尷尬癥狀,然后經過抽血檢查發現泌乳素的指標比正常人高出幾十倍之多,這是泌乳素腺瘤的常見表現。”
生長激素腺瘤:“以前的鞋子都穿不下了,發現自己的鞋碼明顯變大。”馬主任告訴我們,這也是垂體瘤的常見表現之一,它屬于功能性垂體瘤的生長激素腺瘤。“體內長期過度分泌生長激素(GH)可導致全身軟組織、骨骼的過度增生,從而引起面容改變、手足等末端肥大、皮膚粗厚、內臟增大、骨關節病變以及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這也正是“奧爾頓巨人”——羅伯特·潘興·瓦德羅所患上的垂體瘤的類型。如果生長激素腺瘤發生在兒童骨骺閉合前,則為巨人癥;如果發生在成人,則為肢端肥大癥。總體而言,相較于其他類型的垂體瘤,生長激素腺瘤的發病率較低。
馬主任告訴我們,雖然垂體瘤的表現紛繁復雜,但只要仔細觀察,一些垂體瘤的前期癥狀還是有跡可循的。
綜合不同類型的垂體瘤,我們可以重點把握以下癥狀:
總是出現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
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缺損和眼底改變。
男性出現性功能低下、不育、乳腺增生。
育齡女性出現分泌乳汁、月經周期改變或閉經、不孕。
出現鼻子變大、嘴唇變厚等面容改變。
覺得鞋碼變大。
出現甲亢的癥狀,如易激動、怕熱多汗等。
出現骨關節疼痛,這易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睡覺打鼾,出現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很多人出現視力下降時,誤以為是“老花眼”、白內障等常見的視力退化,從而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雖然不排除這一可能性,但視力變化確實也是垂體瘤的癥狀表現之一。
總的來說,不同類型的垂體瘤癥狀表現不同,治療的方式也不同,對患者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在出現癥狀后及時到醫院就診。磁共振檢查是診斷垂體瘤的最重要的方法,如果確診,應配合醫生及時進行個體化的治療。

垂體瘤雖然極少發生癌變,但作為一種顱內腫瘤,垂體瘤的位置比較特殊,這也加大了手術的難度。馬主任告訴我們,顱內腫瘤與其他腫瘤最大的差異在于,腫瘤生長的地方是人的大腦。大腦是人類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不論大腦中的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一旦壓迫到大腦的任何部位,都會造成人體不同功能的損傷。
目前,垂體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藥物治療、手術切除、放射治療三種,醫生須根據患者的身體條件、腫瘤類型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例如,功能性垂體瘤中的泌乳素腺瘤一般首選藥物治療,只有少數藥物治療無效或對藥物不能耐受的患者,才考慮手術治療。除了泌乳素腺瘤,其他類型的垂體瘤均以手術治療為首選的治療方式。
針對垂體瘤的手術治療,馬主任表示:“外科醫生經常需要在保護功能和腫瘤切除之間進行艱難的抉擇。腦組織的復雜程度高過其他任何部位,而顱內的空間又十分狹小,在病變的狀態下,不僅難以辨認正常的解剖標志,而且無法運用多個手術器械同時操作,這無疑增加了手術治療的復雜程度。”馬主任還表示,圍手術期患者是需要進行精細化管理的,而顱內腫瘤的病理生理機制往往不是很清楚,疾病的轉歸發展目前還難以精確預測,這也是顱內腫瘤治療的難點所在。
過去的垂體瘤手術,將近一半都需要進行開顱手術,但由于腦部神經系統多而且復雜,開顱手術的創傷和風險都比較大,患者恢復較慢,還容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即使通過顯微鏡進行操作,因為垂體瘤的位置深,手術區域的顯露依然存在一定的困難,且垂體周圍又存在著重要的神經和血管結構,這就要求外科醫生有扎實的解剖知識和顯微操作技術。”
目前,隨著手術術式的不斷發展,經鼻蝶微創手術是治療垂體瘤公認的首選手術方式,尤其是內鏡下手術。在良性垂體瘤中,大約10%會發生侵襲性行為,過去傳統的手術方式無法切除向海綿竇、額葉底部、顳葉底部和腦部斜坡侵襲的腫瘤,海綿竇內因為含有豐富的血管叢和顱神經,一直被視為經蝶竇入路手術的禁區。
“經鼻蝶微創手術突破了這個手術的禁區,手術操作很簡單,耗時也短,短短30分鐘就可以完成,手術中可以保留患者的骨性鼻中隔,不會損傷嗅覺。”
放射治療最常見的是伽馬刀治療,它并不是治療垂體瘤的首選方式,只作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的補充。放療后,有相當一部分患者會因出現垂體功能低下而使生活質量下降,所以放射治療主要適用于有術后腫瘤殘留,不能耐受手術或藥物治療的少數患者。
(編輯? ? 董? ? 玲、王? ? 幸、楊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