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杏會
摘 要: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文化底蘊與資源都較豐富,本文選擇從鄉村文化生態著手,將其與旅游業進行融合,將充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與鄉村建設。文章對推動鄉村文化生態與旅游融合的必要性進行概括,然后提出建設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鎮、打造具有影響力的民族慶典、探索與發展民族創意產業、挖掘民族優秀的文化元素、推動民族鄉旅文化融合創新的建議,以期為促進鄉旅景觀融合有推動作用。
關鍵詞:旅游城市化;文化生態;景觀設計;廣西
中圖分類號:G249.2;F59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2018年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18CGL001);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2021KY0825)。
美麗鄉村建設是打造文化生態理念的主要體現,這不僅需要農業農村部進行頂層設計,還需要各地加以實施,它是建設文化旅游景區的一種重要方式,因此需要保證廣西生態文化建設活動的持續活躍性。為推進鄉村文化生態與旅游產業的交叉融合,在鄉村需要發展具有地域特色與價值的產業。為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需從景觀設計方面著手,促進我國文化生態傳承與發展。
合理運用鄉村文化生態資源可以進一步提高廣西鄉村旅游文化在社會中的競爭力,同時也是振興鄉村旅游產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廣西人民若是充分發揮自身的產業優勢,可以打造一個完善的鄉村文化生態產業鏈,豐富鄉村地區的文化產業結構。而廣西人民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整合,可以推動鄉村旅游經濟與文化生態雙向融合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贏得游客對當地人民的服務質量與滿意度,進一步拓寬廣西鄉村旅游的發展渠道,從而為鄉村文化傳播與新農旅發展夯實基礎[1]。廣西人民需要以鄉村文化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為基礎,重新調控新農旅產業布局,以此可以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結構向現代化產業轉變。根據鄉村文化旅游融合調整景觀設計,可以有效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穩固性。廣西人民發展新農旅時需要保持傳統產業生態不變,然后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特別是鄉村景觀設計可以融合當地鄉土聚落的地方特色和和風俗文化,即將文化生態與旅游有機融合[2]。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可以促進當地經濟持續發展,將民族特色產業、民族慶典、民族創意產業等融入景觀設計理念中,以此打造出特色旅游小鎮,使鄉村民族節日影響力傳播深遠,推動民族創意思想有更好地創新。在設計鄉村旅游產業時,要以局部地區為中心進行發展,調整鄉村產業布局與新經濟產業的規劃模式,進而起到推進鄉村向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的作用[3]。
(一)建設民族特色旅游小鎮
近年來,廣西各部門與人民在建造具有民族特色旅游小鎮方面投入很多精力,無論是特色產業還是地域文化習俗。其中,廣西在建設特色縣域文化資源的全過程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將各類資源進行整合并加以利用,從而為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品牌效應的旅游小鎮奠定了基礎[4]。2018年,此項目在廣西地區實施與開展,他們通過推薦、評審、講解等環節進行評選,最后將被選定的特色鄉鎮名單進行公示,第一批評選活動廣西選出了40多個特色小鎮培育名單,隨后在2019年和2020年先后將第二批與第三批特色小鎮進行公布。此次確立了34個特色小鎮,有關單位與社會組織加大了對這些地區資金支持,對廣西人民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文化鄉鎮有積極促進作用。而將特色理念融入景觀建設中,將有效提升當地的知名度與文化傳承力度。在發展鄉村文化生態與旅游時也需要根據民風民俗著手進行考慮,如宜州市的劉三姐鎮,該鎮具有濃郁而淳樸的壯家風情;坐落于北海市的銀海區僑港鎮,由于離海邊較近所以具有海洋風情;以中渡鎮為例,它隸屬于柳州市鹿寨縣,亦是洛江文化的代表;蓮花鎮具有濃郁的瑤族文化,它是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的一個小鎮;灌陽縣的油茶小鎮,它具有獨特的飲食文化等,都具有顯著的民俗風情特征,因而被選定為中國特色小鎮進而發展起來。在發展鄉村旅游時,政府和社會組織如果給予足夠的支持,可以讓具有特色景觀的小鎮建設起來,推進廣西民族特色旅游產業的發展,使特色文化小鎮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效應,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讓鄉村經濟質量得到有效提高。
(二)打造有影響力的民族慶典
在建設具有特色景觀規劃設計的小鎮時,需要充分融入民族文化,還可以將經濟與旅游發展進行銜接,將民族節日慶典文化融入其中,以此可有效推動當地經濟鏈的發展,同時還能使民族慶典在海內外都有深遠影響。在建設文化旅游業時將廣西影響最大的“三月三”歌圩節融入其中,以此可有效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三月三”是廣西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通過開展節日慶典,會推動民族文化深遠傳播,動員全體廣西人民都參與活動。此期間不需要刻意渲染氣氛,廣西人民在慶典活動中會釋放出飽滿的民族熱情,當游客來到廣西旅游會受到他們的感染并參與其中,從而有效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促進廣西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在開展“三月三”節日慶典期間,可以對特色旅游產品進行打折銷售,不僅可以調動游客的購買積極性,還可以促進廣西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在開展旅游消費嘉年華活動的同時舉辦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動,這將讓游客具有欣賞與了解民族文化盛宴的最佳時間。開展“三月三”慶典活動,可以進一步提升廣西民族特色文化的影響力,使特色民族文化效應傳至海內外。傳統節慶活動中的瑤族盤王節歌會與炮龍節都可以作為鄉村生態旅游項目,并將其發展為聯誼會,讓所有慶祝豐收的人民能廣泛交友,這將吸引更多海內外游客參與其中[5]。
(三)探索與發展民族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是廣西人民以民族文化資源設計靈感為基礎,然后經過人們長時間的琢磨與創新,使其從傳統運營方式轉變為全新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應用高科技技術對其進行轉化和發展,使其具有創新發展性。這樣可以衍生出具有強文化內涵、高文化價值的民族文化產品,并進一步提升廣西局部地區的經濟效益,提高人們的就業機會。近年來,廣西以“文化+”為發展思路,以民族文化為主線進行積極探索,然后將旅游業與飲食文化、鄉村產業等進行融合發展,可以推動鄉村生態旅游的發展,進而打造出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的特色產業品牌。以北海合浦縣的珍珠為例,此地因為盛產“南珠”而遠近聞名,可以選擇將其作為產業鏈進行發展,在進行景觀設計時可以將民族風情融入其中,讓更多游客在特色小鎮中準確猜出該地的特產與文化。自明朝開始“南珠”就享有較高聲譽,隨著人們的歷史文化意識的提高,小鎮講解員可以同游客講解“南珠”的來歷與歷史價值,將其以雕塑或是模型的方式呈現在游客面前,讓游客了解與參觀。同時可以將其置于博物館、藝術園林,亦或是建設以南珠為主題的酒店,發展一體化的產業鏈,進而促進“南珠”文化的傳播。有關人員可以以“南珠”為靈感,制作與之相關的動畫片,便于歷史文化的傳播,將文化價值發揮到最大。左江花山巖畫可以為廣西文創創意產業提供發展契機,其屬于崇左市的文化,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所以其文化內涵不可估量,影響力也非同凡響。崇左市若是以此為基礎推崇花山文化,充分挖掘該地的文化價值。以此為基礎舉辦夜游花山及演藝項目,可以促進手藝人擁有豐富的靈感,創作出更多產品,讓游客對花山巖畫有更深層次地了解。此外,還可以選擇建設互動體驗區,讓民族特色文化擁有自己的活動區域,建設與之相對應的景觀區,推動別具一格的生態旅游景區建設[6]。博物館或相關單位以廣西民族文化為主線,讓具備專業知識的人員在景區內講解當地歷史文化。不同行業也可以進行跨界合作,向群眾推出文創產品,在保證其具有強烈的文化特色的同時又具有實用性。另外,廣西當地可以舉辦旅游工藝品、紀念品設計大賽等,以此加深人們對廣西文化的印象,使具有民族特色風情的鄉村旅游業長遠發展,旅游資源得以有效開發。
(四)挖掘民族優秀的文化元素
現階段的旅游就是生態文化旅游,只是需要在這基礎上進行改良,將景觀設計理念融入鄉村旅游,可有效提升廣西民族鄉村旅游發展質量。評價鄉村生態旅游的標準是景觀設計規劃水平的高低,根據鄉村的核心發展理念進行規劃可以有效增強文化底蘊,使特色民族文化發揮至最大,使其擁有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思想。因此,要全面地認識與了解生態文化旅游所具有的真正含義,充分發揮民族優秀文化精神內涵,這是建設發展生態景觀鄉村旅游的關鍵要素。在建設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的過程中,應注重歷史文化的導入,其對人們精神世界有引領作用。游客在鄉村旅游時發現該景觀設計融入了當地的特色文化,將會進一步增加游客對生態文化認識的清晰度,使游客心情愉悅,同時還能引起同當地文化的共鳴。若想找到適合廣西民族地區鄉村生態文化旅游的發展要素,政府相關部門、各大院校、科研院等需要對少數民族特色文化進行細致地剖析,對村寨歷史、民族特色建筑風格、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以及傳承至今的神話故事等文化進行研究,對該文化發生的背景、歷史價值和傳承至今的含義進行探索,然后分別傳輸給景區講解員與景區規劃設計人員,讓設計人員將風格元素融入園區建設過程中,導游將當時人民的心情與見聞進行傳播,可使園區景觀設計成果充分展現該地的生態文化。在景觀設計方面投入海量的精力,引入地區文化產業、特色產品、飲食民俗,這將對廣西人民研究鄉村生態旅游有較好地推動作用,進而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旅游。
(五)推動民族鄉旅文化融合創新
創新設計靈感可以使鄉村景觀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推動民族產業創新,是推進鄉旅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一動力。基于鄉村生態景觀規劃,對民族文化與旅游產業進行融合創新,可以推動廣西生態旅游景觀規劃更趨向于現代化,建設蘊含現代元素的鄉村旅游,有利于鄉旅文化的發展。廣西進行文化旅游創新時,需要將鄉村旅游民族文化融入其中,以便于鄉村產業結構進行優化升級,所以在設計鄉村景觀時需要細致觀察時局變化,重視形式創新,進而帶動民族地區鄉村旅游項目的發展。為使鄉村文化能深入民心,需要對特色文化給予重視,重視發展旅游景區的亮點項目,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從而推動特色鄉村生態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在保持傳統旅游體驗的前提下,以現代化技術為指導,讓民族生態博物館展覽形式逐漸朝數字化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能刺激人們腦細胞的效用。要充分調動游客思維方式與行為,綜合考慮旅游體驗形式,將鄉旅文化與景觀設計進行融合,自然元素可以改變游客的思維,讓其能更加喜愛廣西民族文化與生態環境。因此,廣西人民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挖掘能讓游客身心愉悅,記憶更加清晰的方式,融入區域特色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理念,可以是飲食文化、民族風情、風俗習慣等。在景觀園區內設置親子旅游活動、網紅打卡地等,此類活動能很好地與鄉村文旅結合,提高人們的體驗度。具有獨特氣質的景觀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透人們的心理,讓人們欣賞文化的同時摒棄其他雜念,這對鄉村振興與旅游行業的發展有推動效能[7]。
在旅游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生態與旅游的有機融合可以促進廣西經濟的發展,其可以對變化過程進行動態監測與分析,從而促進廣西壯族自治區各城市旅游城市化進程。若將鄉村文化生態與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旅游景點與景觀設計可以有效提高當地的經濟效益,更好地傳承我國文化。廣西文化生態與旅游業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協調發展才能有效促進文化生態與旅游業的共存。
[1] 宋志鵬.回歸鄉土:自媒體短視頻中的鄉村文化呈現[J].視聽,2019(12):161-162.
[2] 楊華剛,劉馨蕖,趙璇,等.鄉土聚落環境中儀式空間的形態表達與存在機制研究[J].中國名城,2020(9):73-78.
[3] 謝毅男.論鄉土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動力與傳承創新[J].鄉村科技,2019(30):18-20.
[4] 鄭慶杰.儀式的空間與鄉村公共性建構:基于江西贛南客家村落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37-48.
[5] 李蘇,張淑玉.認知、情感與意向:地方文化認同及其建構維度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9(7):109-111.
[6] 李偉.日本學校鄉土德育的特色及經驗借鑒[J].教學與管理,2019(18):122-124.
[7] 劉彤瑤.傳統手工藝類非遺生產性保護路徑探索:以徐州“曹氏香包”為例[J].人文天下,2019(9):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