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川 張華

在去歲的2020“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開幕式上,我忽而想到戰國時期燕昭王所筑的黃金臺。戰國時期,燕昭王修筑黃金臺,卑身厚幣招納賢士,魏國的樂毅、齊國的鄒衍、趙國的劇辛等賢士紛紛“士爭湊燕”,致使燕國人才濟濟由此而變得強盛。正如康熙帝在《黃金臺懷古》中發出的感慨“昭王禮賢士,筑館黃金臺……但得一士賢,可以收群材”。
海淀區舉辦的“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無疑是尊才尚賢的海淀區委區政府在招賢納士方面使出的又一重招。本期的“封面故事”,我們想向您說一說海淀,說一說海淀的人才,說一說海淀招賢納才的故事。
1980年,以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陳春先為首的一批科技人員在考察美國“128號公路”后,懷著一種使命感,要在中關村建立“技術擴散區”,探索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將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路子。是年,他們創辦了一個民辦科技機構——北京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于是,中國大地上第一個民營高科技企業誕生了。
自那之后,一大批科研人員打破傳統體制,紛紛下到海淀,相繼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創辦了四通、京海、科海、聯想、時代等高新技術企業。于是,中關村又相繼誕生了第一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此,海淀的中關村,成了“中國的硅谷”,成為了國家創新發展的龍頭和標桿,成為了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
四十年后的今天,科技創新之花已漫出中關村,開遍整個海淀,輻射到了海淀區430平方千米的角角落落。就連那曾經阡陌縱橫、人閑地曠的“發展洼地”海淀山后的郊野農村也變身為產城融合的中關村科學城北區,變身成為科技創新的“鉆石地段”。在海淀山后那片大多數北京人并不熟悉的土地上,正演繹一場以科技創新為主題的發展大戲。以中關村為起點,一路向北,但見處處生機勃發,景象日新月異,彰顯出創新發展的蓬勃生機。
四十年的發展,一個又一個創新企業從海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四十年,不僅走出了聯想、四通、方正、搜狐、百度、小米、同方紫光、新東方、新浪、愛國者、京東、美團、字節跳動、快手等數萬家笑傲世界的創新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更是培養出了上地信息產業基地、中關村創業大街、中關村壹號、東升國際科學園、海淀留創園、人大文化園、創客小鎮以及幾百個特色鮮明的高精尖專業科技園區。走出了王選、柳傳志、俞敏洪、李彥宏、楊元慶、劉迎建、張朝陽、雷軍、鄧中翰、劉強東、宿華、尹衛東等一大批創新英雄,推出了數不清的專利技術、科技大獎、上市公司。神話般的海淀,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科技創新人才。不僅僅為國家貢獻著GDP,更讓全國人民享受著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保技術、新能源技術帶來的一切新科技、新文化、新經濟的便利。
未來的海淀,是一座智慧之城、智能之城,一座萬物互聯的數字之城:人工智能已讓我們實現了非接觸測溫、語音控制電梯等一系列無接觸式操作;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開發的APP能讓“個人錢包”里的數字貨幣不必綁定銀行賬戶,可以通過掃碼、碰一碰的方式進行消費;愛筆智能公司自研的一款全景地圖機器人,可以讓我們從停車場、辦公樓到購物中心,只要通過智能屏、手機等線下觸點,就能借助智慧導航迅速定位,那些商場太大找不到心儀店鋪、停車場繞圈兒找不到停車位等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輕舟智航龍舟ONE”的無人駕駛小巴,除了具備行人車輛避讓、自動變道、自動轉向等基本功能,還能應對人車混雜的路口、后車加塞等復雜交通場景;海淀“城市大腦”智能運營指揮中心聚合各個場景的能力與資源,覆蓋生態環境、城市交通、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智慧能源等五大領域,小到一包垃圾分類、大到一場災害防御都可以快速得到解決。
北京的海淀、中國的海淀,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之城、創新之城”。
人才之于海淀,有如魚與水的關系。這比喻雖平常,卻貼切。
眾所周知,海淀區高校云集、人才濟濟:坐擁30多所高校、90多家科研院所、130多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00多名院士……海淀區科研資源的密度可謂全國之最。
尤其擁有了中國高科技的品牌——中關村。在進入21世紀的時候,美國《新聞周刊》曾把中關村作為封面故事來講述,稱中關村是中國高科技企業的孵化器,中關村在致力于培養中國的比爾·蓋茨。《新聞周刊》的預言是正確的。四十年里海淀的中關村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科學家、企業家,孵化出了一批又一批全球頂尖人才、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科技服務領軍人才以及青年英才。
在2020“智匯海淀”科技人才主題展上,我們看到了足足1萬多平方米的展廳內所展示出的中關村示范區科技人才的代表性成果、主要發展成就和創業故事以及海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各領域人才隊伍的風采。人才,是海淀最美的風景;海淀,是創業者的樂土、天堂,無數創客在這里聚集,懷著夢想和激情創造了創業版圖中的一座座“地標”。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平臺。一個人無論多優秀,都需要有一個平臺來展示自己。才華如一粒種子,如果沒有一片土地,這顆種子便無法扎根成長;而種子成長得茁壯與否,要看這片土地的肥沃程度。海淀這片土地無疑是肥沃的,因此才會造就如此多的優秀人才。
優秀的平臺,會給我們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資源,能夠讓一個人更好的實現自我,更好的走向成功。唯才是舉、思賢若渴的海淀區在人才工作方面做得扎實,早在2017年9月就正式啟動了國際人才社區的建設工作。2020年,他們在人才工作方面做了十件實事,其中有:打造國際人才社區示范街區,開展“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實施新“海淀英才計劃”等,并且探索建立“產才對接預核平臺”。

2021年,區委區政府在建設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社區工作上制訂了非常詳細的工作方案,把責任具體落實到各個單位各個社區,搭建國際人才支撐平臺,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國際人才會客廳,搭建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新型研發機構、專業創新平臺和國際孵化器、加速器,吸引國際頂尖人才和優秀國際青年人才在海淀落地發展。
在“海淀英才計劃”這一項,開啟多個項目的申報通道,對入選的“海英人才”給予“個人貢獻獎勵+創業扶持+創新培育+生活保障”的全方位扶持,并設立“海英之星”獎學金,對符合條件的中學生、高校在校生及應屆畢業生擇優分別給予1-2萬、2-3萬、4-6萬的獎學金支持。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海淀,經過40余年的發展,早已經趟出了一條以創新為引領、以人才為支撐,帶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成功之路,他們所一直秉承的“鼓勵創業,鼓勵創新,容忍失敗”中關村精神,讓整個海淀區處處都回蕩著當今中國、當今世界最激昂的創新之歌。整個海淀區,從政府到基層,從國企到民企,從科研機關到院校,從企業家到藝術家,從白發老者到青春學子,無不重視文化、重視發展、重視創新。可以說中關村創新發展的厚重史,就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人才發展史。海淀的每一個角落里,都盛放著人才,甚至有人開玩笑說在海淀扔一塊磚頭,沒準就能砸出一個教授、科學家或企業家。
即便如此,海淀區委區政府領導依然沒有放松那根招賢納士的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海淀區作為中關村的發源地,深知人才在發展創新中的關鍵作用,因此他們要打造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他們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理念,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他們深知“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競爭,就是各類創新創業人才的競爭”。深知“聚焦中關村科學城,打造科技創新出發地、原始創新策源地、自主創新主陣地,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首要的依靠是人才,最堅實的保障也是人才”。深知“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跨越式發展,必須要有更為強大的人才資源支撐”。因此,他們把人才工作擺上了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在思想上重視人才,在感情上貼近人才,在事業上重用人才,把人才工作項目化、人才項目任務化,最大限度激發和釋放人才活力,使人才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各建其功,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涌流。他們釋放人才發展“制度紅利”,構建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區域人才制度體系,打造出國際一流宜居宜業的人才發展生態環境,把人才“戰略資源”擺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培育、引進和聚集更多各領域世界頂尖人才。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中關村人才特區的海淀,有條件、有能力打造出世界一流的人才高地、人才強區;有魄力把中關村科學城打造成為科學家、發明家、創業者的天堂。有基礎讓海淀變為各領域人才百舸爭流、融合發展、交相輝映的家園。
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評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海淀,被教育部認定為全國中小學勞動教育實驗區的海淀,將會涌現出更多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海淀的人才將枝繁葉茂、生生不息。
“鳳鳥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環境好,則人才聚、事業興;環境不好,則人才散、事業衰。”海淀區委區政府深知習總書記所言的正確性,深知對于人才而言,第一驅動力是栓心留人的環境,因此,他們努力為人才干事創業提供一流的環境,打造有多元文化、有創新事業、有宜居生活、有服務保障的特色區域,高標準提供住房、教育、醫療、商業等國際化服務設施,引進落戶、子女教育、住房、醫療等“核心需求”,聚焦服務保障,為人才干事創業解決后顧之憂。打造出適合各類人才干事創業的沃土、工作生活的美好家園,他們要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對于國際人才,政府更是給予了高質量的服務保障,專為國際人才設了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并在資金、落戶、住房、醫療、語言環境方面都給予非常有力的支持,為國際人才提供全方位服務。
在我們眼里,海淀是一處“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宜居、宜業、宜學、宜創的理想之區,不僅人文環境好,自然環境也是絕佳的,香山、萬壽山、玉泉山、鳳凰嶺,頤和園、圓明園、植物園、翠湖濕地、海淀公園……豈止三山、豈止五園。
圓明園、頤和園兩大皇家園林皆坐落在海淀的中心,一個挨著清華,與北大東門僅一條馬路之隔;一個靠近北大的西門,而北大自身也猶如一座精巧別致的園林。植物園、香山、翠湖濕地等,雖位于海淀區的西郊和北部,因開通了地鐵,來去也是極其方便的。在海淀,我們不出城廓便可“獲山水之怡”,身居鬧市便可“得林泉之趣”。三山五園兩校內,得林泉之致,有山水之趣,湖泊或縱橫蜿蜒,或浩淼開闊,樹木或垂髫多姿或蔥蘢蒼郁,春柳、夏荷、秋山、冬雪,四季不同景致不同。朝霞、午日、夕陽、夜月,四時不同韻味不同。湖光、山色、塔影、橋韻在風中、雨中、雪中、霧中,各各有致。朱樓金閣、碧瓦重檐有皇家園林的恢弘之氣,細竹綠柳、朱魚翠藻,有江南水鄉的靈秀靜謐。“春湖落日水拖藍,天影樓臺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百鳥似江南”或是對海淀區自然之景最貼切的描繪。
當我們漫步于頤和園、圓明園,或者是北大的未名湖畔,當我們沿著被譽為中國最美麗的景觀大道北清路行駛時,當我們徜徉在恍如美國硅谷的中關村科技環保園區時,當我們坐在中關村創新園樹林中的玻璃房內時,當我們置身于生態型田園式現代化科技園區時,我們會體會到怎樣一種自然、科技、文化和諧交匯融合的現代化城市的美好啊!
擁有如此多先天條件的海淀,并沒有旁若無人、自鳴得意,而是更加卑身謙恭的修筑招賢臺,引進人才。 2020年10月19日至10月23日,由海淀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主辦,海淀區人才辦(區委組織部)承辦,海淀文旅集團、實創股份、各相關委辦局、各街鎮、部分園區及重點企業協辦的“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在海淀精彩上演。活動設計了7個板塊,涵蓋了展覽展播、政策解讀、探秘直播、賽事路演、沙龍論壇、TED演講、院士公開課、專場招聘等60余場形式多樣的主題活動。政府舉辦的人才周活動,無疑是對人才的無償培育、信息的無償奉獻、知識的無償傳授。除此之外,政府還在自貿區科創片區建設“人才E+”工作站,打造服務人才、賦能人才、匯聚人才的“兩區”人才服務基地,打造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務專區,可見海淀區委區政府愛才、惜才,對人才的重視程度。
海淀區委書記于軍說:“厚植人才發展沃土,打造人才集聚高地。要運用新的發展思維,形成新的培養人才、引進人才、成就人才的環境和土壤。要加強人才培養、加強人才引進、加強人才使用,為人才創造更好的發展平臺和發展機會,為各類人才大顯身手、一展本領提供廣闊舞臺。”于軍書記的講話令每一位置身海淀的躊躇滿志者更加振奮。
4月19日,北京大學英杰交流中心陽光廳座無虛席。由海淀區委組織部舉辦的“才聚云端”名校引才系列宣講暨“兩區”建設領軍企業云招聘活動在這里開展。快手、新東方等中關村科學城領軍企業負責人及北京大學師生代表近200人參加活動。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舉行,海淀融媒通過微博、今日頭條、百度、快手、抖音、知乎等平臺,對活動進行直播,吸引了近440萬網友打卡。

海淀區懷抱三山五園,自古為“都下寶地”。建國后又攬大學城、科學城,地靈人杰,文氣葳蕤
招聘宣講環節,海淀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若冰在會上發言并在現場向廣大學子發出邀請,“如今的海淀,經濟強、科技強、人才強,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區和世界一流的中關村科學城,歡迎廣大學子們踴躍加入,為建設科技強國貢獻海淀力量”。在北大校友沙龍環節,三位北大校友——海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融媒體中心主任佟志偉,云舒寫創始人吳本文,曠視科技算法研究員黃哲威,分別對海淀的區位優勢、發展機遇、創新創業以及人才發展環境作了分享交流,并誠邀英才齊聚海淀貢獻智慧、成就夢想。
除北大外,“才聚云端”還在中國人民大學設置了招聘會場,現場專門設置了雙選洽談區,來自快手、實創集團、網易有道、作業幫等20家海淀重點企業、知名上市企業、獨角獸企業,提供了涵蓋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醫藥和智能設備制造等領域的5000余個崗位,1500余個實習生崗位需求。接下來,“才聚云端”第二季校園招聘還將走進北京理工大學、西安科技大學等高校,區委書記于軍向全球人才發出邀請。這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海淀區委區政府的“求賢若渴”。
我想每一位從海淀成長起來的成功者,都會感念海淀區委區政府,沒有他們的大力扶持推動,或許也不會從海淀涌現出如此多的精英、個人、企業。
慶幸我們生在一個如此重才的時代,慶幸我們的國家有一個海淀區、有一個中關村,因此我們的個人才不會像李賀詩里的馬周“天荒地老無人識”,若馬周生在當今的海淀,便無需“空將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顏請恩澤”了。有才之人最悲哀的莫過于一生的“懷才不遇”,都如李商隱一般“此時聞有燕昭臺”便“挺身東望心眼開”了。
“智匯海淀”人才主題周活動,為每一位有才之士搭了個大大的黃金臺。我們堅信,智慧、人才云集的海淀,有著綠油油、鮮靈靈的希望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