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萍

從圓明園東門往北約三公里,上地三街與信息路的交叉口,矗立著一棟米色大廈,這正是中關村創業大廈——中國北京(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所在地。
1997年,北京市留學人員海淀創業園成立了,這是北京第一家專門為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所建立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經過十年的努力和發展,2007年10月,海淀創業園成為國家人事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單位——中國北京(海淀)留學人員創業園(以下簡稱:海淀創業園),開啟了海淀創業孵化的新征程。
二十幾度春秋的奮斗歷程,篳路藍縷、艱辛卓越,現在的海淀創業園已經擁有中關村創業大廈、中關村發展大廈、中關村生物醫藥園等6處孵化場地,孵化區總面積近8萬平方米;搭建了智能硬件、生物醫藥3個專業技術平臺;設立了創業導師、投資融資、網絡孵化、國際人才港等服務平臺。海淀創業園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成為全國引進留學人員數量最多、學歷層次最高、培養高層次人才和上市、掛牌企業最多的留學人員創業園。
奇跡緣何而來?海淀創業園是以怎樣的優勢成為留學生創業園中的佼佼者?
與許多留學生創業園不同,海淀創業園是政府主導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是公益性創業孵化平臺。這種公益性既是一種特色,也是一種優勢。他們并沒有躺在這優勢上安享收益,而是將福利以降低創業成本的方式賦予了創業者。
這樣的優勢吸引了眾多創業者的目光。對此,海淀創業園采取了嚴進嚴出的策略——設立門檻,分開梯次。
第一梯次將門檻降低,給更多創業者機會。金種子創業谷和集群注冊平臺便屬于這一梯次。
2013年建立的金種子創業谷“公益性”創業苗圃,是面向早期創業者打造的創客平臺,開“零成本零門檻創業”、“全鏈條全過程孵化”之先河,形成“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完整的孵化鏈條。創業者不花“一分錢”,可“拎包”入駐金種子創業谷開放辦公區,免費享受工位、茶水、網絡等物業服務,法律咨詢、財務顧問和知識產權咨詢等專項服務,以及創業輔導、投融資對接等增值服務。我走近金種子創業谷辦公區但沒敢打擾,隔窗而望,每一個工位都擺滿各種資料,創業者或伏案工作,或行走忙碌,年輕的身影從此處啟航,去實現自己的理想。
集中辦公區之外,2019年,海淀創業園在北京市掛牌第一個集群注冊平臺。集群注冊平臺上,創業者不需要工位,只要擁有一個編號就可以免費注冊公司,這樣的福利期可以享有兩年。
通過集中辦公區域也好,進行集群注冊也好,將創業門檻降低,其結果是一舉兩得。對于創業者來說,得到了一個展示能力的、發展的機會。對于園區來說,這個梯次相當于“預科班”,為園區解決好“生源”問題,通過晉級的方式從中選拔優秀者進入下一個梯次。
兩年之后,能夠成功晉級第二個梯次的高水平項目,海淀創業園會幫助它們融通資金、獲得收入,成為新銳企業。第三個階段則主要關注高成長的優質企業。三個梯次的組合如同一座金字塔,具有強大的基座,同時將佼佼者推向塔尖。
創業梯次引入優質人才之后,將人才留住才是王道。這就要考驗創業園的“內功”了,其中的關鍵就是——精準服務。
從宏觀角度來看,海淀有比較好的創新生態,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人才比較多。微觀上講,海淀創業園是一個創業微生態,將政、產、學、研、金、介、用等多方面資源整合進來,形成合力,幫助創業者去更健康持續地發展。海淀創業園企業發展部、服務部總監白玉說:“比如財稅法務、投資、創業培訓,這些都是基礎的1.0版本的服務,那么2.0版本甚至更高的版本是創新創業生態的連接。1.0版本類似于標配,2.0版本是在標配的基礎上再添加選配。我們能把更多有益的資源轉變為我們深度全面有效的服務,進而形成一種體系和機制。”
問到有沒有為創業者服務的典型事例,白玉略做思考后對筆者說:“太多了,其實我們每天都在解決企業方面的各種問題,為創業企業協調空間資源,申請一些專項資金,幫助企業去對接更多的投資機構……”海淀創業園的服務工作細致而繁雜,非有相當的專業和足夠的服務意識方可為之。
優質的精準服務中滿腔熱情固然重要,專業性也不可或缺。海淀創業園對于“專業”的闡釋,就是不斷地向前探索,大膽嘗試,讓園區的服務具有先導優勢。在每個時間節點上,海淀創業園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而且這些嘗試是在全國首屈一指的。
留學人員創業園怎么建?在全國來講,起步階段大家都是探索摸著石頭過河,沒有一個標準,海淀創業園率先提出了三專一優——專門場地、專門優惠政策、專門管理機構和人員,以及專業化優質服務。這個框架體系后來成為全國留學生創業園的一個標準范本。
到了2018年,海淀創業園開始進行國際化探索,吸引國際人才,支持國際高層次人才來創新創業。2018年起,海淀創業園先后建設“洋創社區”、中關村科學城國際人才港、國際人才交流中心3個服務載體,協助企業外籍員工申請創業居留許可;開辦國際人才創業學院,幫國際團隊解決在華創業難題;翻譯重點政策文件,為外籍創業者疏通申請渠道;產業對接及市場推廣,助國際團隊在華穩落地;組建英文服務團隊,實現在華創業無障礙溝通……截止到目前,已經累計吸引了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45個國際人才創業項目和團隊,現有外籍人才120人。
2021年6月初,由海淀創業園聯合研發智庫籌辦的“中關村科學城國際創業季”在中關村創業大廈開幕。活動將為全球創新創業者搭建一個學習交流、展示推介、對接合作的平臺,讓更多國際人才了解北京、認識海淀,進而融入海淀創新雨林生態,在中關村科學城落地生根成長。
必須得說,文化沉淀也是海淀創業園一個不可忽略的優勢。原本海淀就有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中關村精神,有敢為人先的創新創業理念,有非常生動、實際、富有成效的實踐。海淀創業園是一艘戰艦,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航母,放置于海淀區這樣的大環境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沉淀。這種文化沉淀體現在傳幫帶,還體現于凝聚力。那么多優秀的留學人員聚集在這里創業,他們彼此交互,語境和思維方式是相通的,他們之間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互幫互助或者碰撞出新的火花,建立交流與合作。
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已傳為美談。
1999年,一直在美國從事生物材料和介入醫療器械研制開發的蒲忠杰博士決定回國創業,在調研了國內多個創業園后,最終選定海淀創業園作為自己事業的起點,創辦北京天地和協科技有限公司,2009年樂普醫療在中國創業板上市,蒲忠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2013年,蒲忠杰的愛女蒲玨從美國斯坦福大學碩士畢業,在創辦北京康灣科技有限公司伊始,蒲忠杰再度讓女兒堅定無疑地選擇了海淀創業園。
談到愛女歸國創業,蒲忠杰坦誠地說,當年回國創業之初經歷過很多的困惑、無助和迷茫,正是海淀創業園熱情、周到、專業的服務,真正的幫助他度過了那段特殊的時期。
俗話說,格局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理念,是格局的基礎。海淀創業園的理念正是趙新良主任提出的“以創業者為中心,為創業者創造價值”。這短短的十五個字蘊藏著濃烈的情懷、開闊的眼界和深厚的專業素養。
作為國家級的科技企業孵化器,海淀創業園在全國留學人員創業園區的綜合競爭力名列前茅,是工信部、人社部的創新示范基地,小微企業創新創業基地。
品牌效應使然,海淀創業園是全國吸引留學人員最多的留學生創業園。截至目前,海淀創業園累計孵化企業近3000家,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300余家,共引進1600余名留學歸國人員入園創業。累計孵化出啟明星辰等31家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及掛牌企業,培育和引進了160余人次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
未來,海淀創業園將持續發力,堅守公益底色,打造專業服務團隊,繼續國際化探索,同時積極探索市場化方式,吸引和承接更多國際頂尖科學家、創業者來京發展,不斷引領留創新風向。未來的海淀創業園必將成為世界一流的孵化器,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打造海淀樣板,成為海外歸國留學人員的一個家,一個創業樂園,成為國際人才創業的一個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