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勇鴻

在車水馬龍、繁華喧鬧的中關村大街,有兩座寫字樓相鄰而立,一座是文化大廈,一座是興發大廈,兩座高樓總面積6.7萬平米,這就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的所在地。
從建筑特點和外圍條件來看,這座園區和普通寫字樓沒什么區別,只有真正走進去,才會發現它函珠凝玉,異彩紛呈。文化大廈一層的墻壁上掛滿了各種權威機構的授牌:有科技部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有國家版權局頒發的國家版權貿易基地,有原國家文化部頒發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可謂琳瑯滿目。
除了這些授牌,這里還享有“四個第一”的美譽,全國第一家文化創意特色的A類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國第一家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全國第一家依托大學建設的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第一家文化創意特色的留學人員創業園。作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多年來,園區圍繞“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學校雙一流建設”三大目標,通過構建創新創業孵化生態體系、版權產業鏈特色服務體系、文化產業智庫研究體系以及專業化大學科技園運營體系,不斷鞏固“文化產業特色國家大學科技園”行業領先品牌優勢,始終走在時代前沿。
如果只用文字表述,可能不夠直觀,那么,讓我們用數字說話。多年來,園區累計孵化企業295家,吸引300余名海外人才在中關村創新創業;累計服務近2萬家全國重點文化科技企業、文旅企業,促成對接項目700余個,簽約規模近3000億元;近三年來,園區各類企業總收入超過100億元。
如此顯著的成績,是如何實現的呢?這要從人大文化科技園區建立的“初心”說起。園區成立伊始,就把初心和使命定位于打造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科技創新中心。
眾所周知,中國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也是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學校一直在探索推動人文社科成果轉化、反哺傳統學科升級的途徑。
2020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考察調研時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這一論述,把文化科技融合提到了一個全新高度,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興國、科技強國的重要途徑。
作為全國科技文化中心,海淀區委區政府于2019年提出“兩新兩高”發展戰略,即挖掘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新動力、構建新型城市形態,推動高質量發展、打造高品質城市。“兩新兩高”發展戰略圍繞落實“四個聚焦”要求,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激發企業發展活力,以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環境,推動區域創新和跨越式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為海淀區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在中關村科學城功能定位推動下順應國家層面的發展戰略,高舉文化科技融合大旗,深耕于海淀這片肥沃的土壤,把建設高質量國家大學科技園作為使命和任務,形成了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特有的創新發展模式,即人文社科成果轉化的“人大模式”。
“人大模式”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獨特機制呢?2021年7月29日,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顧濤在中國大學科技園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作了一次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系統闡述了人大特有的這一模式,他談到:“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機制,與自然科學并不一樣,它本質上是人文社會科學理論的實踐化,其主要途徑是研究過程及成果的‘社會化。”顧濤將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人大模式”總結為:一條轉化主線,兩個主攻方向,三個關鍵平臺,從而實現了有限空間賦能無限應用場景。“一條主線”說的是人文社科類學科的理論研究,通過加工和轉化,最終應用于實踐并發揮實際效用。兩個主攻方向,一是文化科技融合,二是版權要素流通。中間轉化則依托于“三個關鍵平臺”,分別是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孵化平臺、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和新型研發機構(智庫)。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人大模式”的提出為業界思考人文社科成果轉化方式作了有益探索,也將對大學科技園建設提供有效參考。
首先,“人大模式”依托高校創新資源優勢,通過建設“云孵化”服務平臺,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和創新創業孵化生態體系,探索產學研協同創新發展新格局。園區注重培育新興業態和版權產業,先后引進、孵化了300多家文化科技類企業,包括培生、泰勒·弗朗西斯等國際知名版權企業,華銳風電等行業龍頭企業,創業黑馬、致遠慧圖等明星創業企業以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等知名品牌企業,實現了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彰顯了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的示范效應。園區下設國家級孵化器、北京市大學生創業園、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業園,形成了孵化、加速、高速成長的全鏈條服務體系。園區還依托學校優勢學科和智力資源,緊密聯系各院系,通過課程平臺、訓練平臺、競賽平臺、孵化平臺,形成創新創業教育金字塔架構。園區打造的“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已經是教育部的重點項目。園區還首創“全球青少年圖靈計劃”,重點圍繞“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在全球范圍內遴選有創新潛力的初高中生,發掘青少年學生創新動力,積極倡導科技向善。
其次,“人大模式”通過以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為代表的新型研發機構(智庫)建設,不斷探索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路徑,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和文化科技融合高質量發展。中國人民大學通過建設新型研發機構(智庫),創新思想引領機制、輿論引導機制和旋轉門的人才交流機制,采用多種手段和渠道向決策者、社會公眾和學術圈等推介自己的思想、觀點和策略,逐步形成自己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和政策決策執行影響力,從而為政府決策提供多種設計方案。園區通過機制創新與技術集成,建設并運營有文旅部產業公共服務平臺、科技部文化科技服務平臺等國家級平臺,有效提升了政府公共服務效能。
另外,“人大模式”依托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平臺,緊抓“版權”這一文化產業的核心要素,構建“大版權”生態服務體系,賦能文化科技行業和新經濟業態發展。在版權基地建設中,人大文化科技園主要開展版權前沿理論研究,推動版權行業標準化管理。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先后受財政部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國家版權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等委托,起草多項行業準則和管理標準。園區還注重開展版權行業交流,加強版權精英人才培養。
人大文化科技園始終堅持“建設全球有影響力的文化科技中心”這一目標,通過三大業務板塊的實踐,不斷指引著園區定位:做中國文化產業主題大學科技園的拓荒者;做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成果轉化的先行者;做中國文化科技融合發展示范的引領者。
所有成績的取得并不是終點,人大文化科技園在探索創新的路上從未止步。
2021年,人大文化科技園在重慶永川落地了第一家以數字內容產業為主題的、特色鮮明的分園,希望能把中國人民大學這一模式延伸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中。
同時,為加快推進中關村國際人才社區建設,積極構建海淀特色的“創新合伙人”機制,以提高文化人才質量推動海淀區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在海淀區委組織部、海淀區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聯合海淀區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積極推進“中關村文化人才會客廳”建設,以宣傳展示、資源對接、創意迭代作為基礎板塊,聚焦政策推介、典型帶動、品牌活動。會客廳規劃一期建設面積800平方米,功能劃分為:項目路演廳、展覽展示區、各類型會議室、應用智能化系統的靈活辦公區、新媒體直播間、休閑交流區以及服務空間等七個板塊。未來,“文化人才會客廳”將建成“專業化”文化展示窗口、“國際化”資源對接渠道、“多元化”融合交互平臺,為中關村文化人才的引領驅動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人大文化科技園在“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目標指引下將繼續依托大學、輻射社會,堅持守正創新、優勢互補,積極參與到地方經濟建設中去,將創意、創新、創業和融智、融合、融資的主體目標相結合,打造更廣闊、更無限的發展空間。
文化、科技就像DNA雙螺旋的兩條平行堿基鏈,通過融合和鏈接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因,只有這個基因充分優化,不斷復制,人類社會才能夠突破發展瓶頸,繼續向前邁進。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在推進文化科技融合,構建文化科技新生態方面一直以文化蘊養科技,以有限賦能無限。他們以嚴謹踏實的作風、事求是的精神打造了大學科技園區的典范,他們也將用文化的力量、科技的手段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