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卓軍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標準難立秩序。開展標準化工作可以規范社會的生產活動,規范市場行為,促進相關產品在技術上的相互協調和配合。實施標準化有助于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維護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促進企業素質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支持競爭發展的創新能力。
2018年,我國開始實施頒布30年后經第一次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以下簡稱《標準化法》),新《標準化法》明確了標準是指農業、工業、服務業以及社會事業等領域需要統一的技術要求,其中包括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其中,政府主導制定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側重于保基本,而以市場因素為主導制定的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側重于提高競爭力。在我國,團體標準由最初通過自由探索的各類聯盟標準的實踐發展而來,屬于標準化工作的新事物。新《標準化法》由于正式明確了團體標準的法律地位,從而開啟了我國團體標準進入依法規范快速發展的新階段。
推進標準化工作,特別是推進團體標準化工作,需要進一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尤其是要鼓勵相關的主體參與開展必要標準的制定。針對這個問題,新《標準化法》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國家鼓勵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產業技術聯盟等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標準,由本團體成員約定采用或者按照本團體的規定供社會自愿采用。”很明顯,若做到滿足市場和創新的需要,就必須考慮市場化和質量化的問題,也就是說制定出來的標準要有用、要有價值,真正能體現市場化的特征。因此,企業聯合會及商會這類主體的參與就成為最合適的保障。另一方面,標準的質量化需要通過創新成果來體現,要把成熟可行的新技術及時地通過相對“靈活”的團體標準呈現出來。針對這一目的,相應學會、協會及產業技術聯盟的參與能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撐力量。
多年來,中關村一直是技術型、創新型企業聚集成長的象征,最初的一些產業聯盟以及聯盟的標準就誕生于中關村。為了進一步提升標準化工作,使之成為中關村先進科技類產業標準的共同品牌,在北京中關村管委會和國家有關部門支持下中關村標準化協會于2016年正式成立了。新《標準化法》的頒布和實施,尤其為在團體標準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中關村標準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近兩年,中關村標準化協會積極組織成員中各產業聯盟、協會、商會、學會、企事業單位和科研院所等主體,系統地推進標準化的相關工作。在鼓勵、引導相關主體自發研制團體標準的基礎上,對其中水平高、適用性強、市場前景廣的團體標準進行中關村標準的認定,截至2020年年底,已經發布了“中關村標準”65項,這些努力對于(團體)標準的發展及上更大的臺階做出了積極貢獻。
標準化工作不但要重視有用性和創新性,還要重視系統性和共享性。顯然,零打碎敲的標準形不成力量,需要成套地進行研制。同時,研制出的標準只有做到共享性強才能有助于標準的國際化,并在促進國際貿易發展中發揮標準的作用。為了實現有用性、創新性、系統性和共享性的目的,中關村標準化協會正在通過有序有效地組建一批團體標準技術委員會,布局和開展中關村標準的主動研制,實現從過去以認定為主到認定和研制并重,再到通過科學有規劃地研制標準的轉變,促進中關村標準的系統化發展,進而提升中關村標準的國際競爭力。
作為一種促進手段,不久前中關村標準化協會還推出了中關村標準“1字標”。符合聯想(北京)有限公司等10家單位聯合制定的中關村團體標準《微型計算機用折疊顯示屏技術規范》的一款產品成為中關村“1字標”的首款貼標產品。隨著更多中關村“1字標”貼標產品的出現,中關村標準發揮引領創新之作用必將與日俱增。
作為市場主體,企業不但要生產產品和提供服務,還要打造形象,更要培育標準。在這個方面,中關村標準本身正在成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