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敬堂
程靜,1976年出生于泰山腳下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通信專業,軟件工程碩士,高級項目管理師,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全國三八紅旗手。中關村智造大街的總設計師總經理,混合所有制企業代表,技術科技服務領頭人,硬科技生態規劃師,科技成果轉化標準的制定人……這些時尚“標簽”全部聚集在一個“七零后”女性身上時,許多人向她投來好奇和驚異的目光。
程靜很忙,我們約了幾次一直沒能謀面,直到上個周末,我們約好了時間,地點定在中關村智造大街A座,秘書發來“位置圖”,我按圖索驥如愿而來,開始了我的采訪。
程靜的辦公室淡雅、典雅,墻上掛著兩幅油畫,兩塊字匾,我清晰地記得一幅字匾的內容是: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氣神。會用三寶:天地通。抬頭看天,低頭看地,靜看自己,這是修身養性的法寶。
程靜像她的名字一樣,真誠溫和,觀之可親,她臉上總是帶著爽朗的笑容,談及自己的榮譽和成就時,常常是一帶而過,談及她如何處理相夫教子和超負荷的工作關系時,她一言以蔽之:家庭是夢想起航的源動力,給了她一直走下去的堅實依靠。
成功的人生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開的,程靜也不例外。她出生在山東泰安,家鄉和曲阜是近鄰,從小受的是“孔孟之道”的熏陶,至今能背誦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等名言。泰安在泰山腳下,記不清有多少次登臨泰山了,登山路上的那副石刻她至今記憶猶新:海到無邊天作岸,登臨絕頂我為峰!
程靜的父親是“老三屆”,當年正趕上“恢復高考”,靠著深厚的功力和讓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走進考場,成為當年的高考狀元,如愿以償地上了大學,大學畢業后分配到郵電局,成了企業管理者。
程靜非常崇拜父親的能力,始終把他看作學習的榜樣。從上學那天起她就刻苦努力,是一名讓家長省心讓老師放心的好學生,她一直信奉父親總說的一句話“學會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選擇學習理工專業。幾年的學習生涯,積累下深厚的通信和硬科技的背景,從學士到碩士到現在就讀的博士,她一直在用知識武裝自己,她堅信:科學不畏難,只要肯登攀!
說起智造大街,不得不提及中關村。
提及中關村,人們會想到“科學城”、“中國硅谷”這些別稱,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變化,中關村隨著奔涌的時代潮流發展變化,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村”。
1988年5月,國務院批準在中關村成立北京市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從此,中關村的變革悄悄地來臨,“中國硅谷”正式在這里孕育,電子一條街迅速在這里崛起,以中關村、知春路、學院路為核心,中關村科學城開始聚集全球高端創新要素,形成了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技術創新中心和創新型領軍企業群,現在這里不僅是科技之城,更在逐漸發展為高品質生活之城:北京市2016年出臺城市總體規劃,至2020年,中關村將形成與功能定位相適應的人文、生態、科技融合發展的創新型城市形態,至2035年,將全面建成令人向往的科學智慧之城、創新引領之城、人文活力之城、和諧宜居之城,重要發展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天時,地利,人和。
程靜和先生大學畢業后,正是中關村科學城初創時段,具有前瞻性目光的她選擇了陪先生留在中關村這塊具有靈性的土地,一起在這里落戶,他們要在這里創新創業,用大學積累的技術,走一條屬于他們的人生之路。
中關村智造大街?我仿佛有所耳聞,但從未確切了解過,一直以為是“制造大街”,直到來到現地,看到路標,然后進入街區參觀了實驗室、智造小站、入駐企業,這才恍然明白:確確實實是“智造”,而非“制造”!
北靠清華,西臨北大,坐落于“宇宙中心”五道口,中關村智造大街的位置得天獨厚,2016年7月23日,在北京市政府及各委辦局支持下,這里正式開街。這是海淀區打造的圍繞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硬科技產業生態的創新型生態鏈園區,主要圍繞硬科技創新和轉化的核心節點,通過精準服務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硬科技,提升企業和區域的研發能力,加速科技的產品化和市場化過程,縮短產業化周期。
在“騰籠換鳥”打造智造大街之前,這一片是低附加值產業聚集區,匯聚了大量小飯館、小賓館,現在,這里的樓宇位置不變,面貌氛圍卻與三年前迥然不同,A座是國際交流中心,B座是技術方案中心,C座是檢測認證中心,D座是清華大學學生創業啟航基地,E座是創業加速中心,F座是敏捷制造快制中心,G座是國際孵化平臺——滿滿的科技元素,高精尖技術聚集。
在這里工作的白領、在附近讀書的學生都很熟悉這條街,知道這條街發生的故事,但不為人們所熟知的是,這條在中關村迅速崛起的大街的創始人程靜是一位“七零后”女性——智造大街的名字正是她親自取的。
大學畢業后,程靜一直在中關村打拼,做了近二十年的科技工作,積累了豐富的企業管理和創新經驗,“如何從源頭上促進首都科技創新?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程靜潛心鉆研,試圖利用自己積累的工作經驗,找到一條通往成功的路。
現在是高科技時代,如何用智力和智商變“制造”為“智造”,這一個字的變遷讓程靜為之嘔心瀝血。
為了研究國際產業動態,探索中國模式,程靜多次出訪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進行實地調研,與國內外高新技術產業走訪座談,幾年來,她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和實踐積累,從無到有打造智造大街,匯聚三百多項核心原創技術,量子光譜傳感器誕生于此,大氣傳感器在這里轉化成功,720度安防系統在這里完成從技術到商品的轉化,因特爾無人駕駛汽車在這里下線,諾基亞在這里建設智能智測實驗室,初創團隊自主研發的細胞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在這里實現迭代升級……
為了探索實踐服務模式,優化服務布局,程靜圍繞初創企業實際需求,創新科技服務模式,延展科技創新服務鏈,不斷提高科技服務專業化水平,搭建運營兩大線上平臺科技服務公共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平臺,以及兩大線下平臺中試實驗室和產業園區,目前,兩大平臺已成功落地北京市各區及全國多個省市區,對推動創新科技的發展功不可沒。
程靜具有極強的社會責任感,熱心公益,做好本職,始終關注社會民生熱點問題,致力于改善和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難點問題,她2001年加入民革,成為民革市委領導,先后被選舉為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政協委員,多年來,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多次提出參政議政提案。2015年,她的提案《關于打造海淀區互聯網+智造生態體系》,得到北京市及海淀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批準落地應用于中關村,并在此建立了“中關村智造大街”,有效推動了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落實,為首都科創中心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她提出的《打造首都國際服務設計創新研究中心》、《中試科技成果轉化》、《加強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提案,得到國級、省市級等領導批復,多篇提案入選《零訊》特刊;她努力在科技中試服務探索,取得多項業內及科技界獎項,獲得中關村高端科技領軍人物、北京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北京市創新創業先鋒人物等四十多項桂冠和榮譽。

智造大街開街三年多,程靜帶領她的團隊積極推動國內與國際科技創新,與政府單位、科研院所、社會組織以及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政、企、學各界人士進行交流并達成合作,通過資源整合、有機協同,形成高質量的創新合力,為構建科技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培育創新主體提供支撐。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在工作中,程靜腳踏實地、砥礪前行,秉承“你創新我服務”的理念,扶持智能制造創業項目真正產業落地,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為建設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生活中,程靜關愛他人,積極投身公益事業,先后赴河北、內蒙、江西貧困地區扶貧,呼吁社會為貧困和留守兒童捐贈圖書并堅持資助貧困學生。
程靜就像一朵瑰麗的玫瑰花,剛柔并濟,知性練達,散發著自信、堅定的獨特魅力,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對鏗鏘玫瑰最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