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進軍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國家的鄉村振興工作已經拉開序幕,縣域城市要主動發揮后發優勢,積極開展縣域城市大腦建設,以此為基礎譜寫新經濟時代鄉村發展新篇章。
鄉村作為擁有全國40%以上人口、70%以上陸地面積,承載基礎農業生產的最末級行政單位,其振興與發展對于全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的工業化、城鎮化步伐使得城鄉二元分化的現象日益凸顯,鄉村振興仍面臨著諸多困境,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鄉村如何抓住數字經濟的重要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筆者認為,建設縣域城市大腦將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所謂縣域城市大腦,是從縣域全局的視角出發,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實現縣域的全面數字化,以此為基礎統籌和賦能城鄉治理和產業發展的管理和技術體系。具體包括:一是靈活、開放的基礎技術平臺。盡管城市大腦的實踐起步于中大型城市,但是與中大型城市解決“大城市病”的訴求不同,縣域更加關注城鄉融合、特色產業發展等問題。縣域城市大腦提供的是涵蓋AI、大數據能力的開放平臺,以AI為例,縣域城市大腦需要能夠融合和調度與國土資源破壞、農業產量等各類不同的算法模型滿足來自鄉村治理、農業發展方面的需求;二是一套縣域數字化建設的統籌機制。隨著智慧城市發展進入城市大腦這一高級階段,跨層級、跨系統、跨業務的融合和協同成為重點焦點問題。從行政管理的角度看,縣域是在橫向統籌上最具執行力的一級,除技術體系外,縣域城市大腦提供的是從需求側、實施側以及從項目管理實施上的一套數字化建設的機制方法來實現整體性和演進性;三是圍繞數字經濟的資源體系。多數縣域地區由于區位、人才等諸多因素的制約,在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上與市域還存在較大差距,城市大腦涉及的新技術、新產品眾多,在建設過程中將有效融合互聯網、物聯網以及其他各類科技型企業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縣域的“數字鴻溝”。
之所以說建設縣域城市大腦將成為鄉村振興的推動力,是由于從各地鄉村發展的實踐來看,除基礎設施建設外,農業仍然是大部分鄉村地區發展的重要抓手,而縣域城市大腦的建設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破解當前農業的高效發展面臨的兩個現實問題,具體來說:
一是助力土地這一鄉村核心要素發揮規?;<彝コ邪圃诟母镩_放時期對于解放農村生產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在客觀上形成土地整體分布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效的農機作業,土地的規模效應無法發揮。企業、投資者等也會因為土地無法集中規模化承包而無法進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勞動力、技術和資本等要素流入鄉村。然而,鄉村土地涉及農用地、建設用地、生態修復等諸多內容,這些問題是單獨一個部門或一個鄉鎮、行政村難以解決的,縣域城市大腦的建設能夠結合遙感、測繪等技術,全域國土生態資源進行數字化、在線化,同時結合全域統籌的機制和土地流轉機制實現全域土地的規?;?。例如可通過縣域城市大腦打造數字鄉村地圖,將耕地、林地、草地、水利用地等進行有效連接,并通過數字化平臺開展土地承包、流轉以及審批審核相關的業務,利用信息技術擴展土地整合的視角和提升土地管理的效率。
二是提升農業生產的精細化、專業化水平和產業韌性。當前大多數地區的農業生產智慧化程度不高,并且以小農戶為主的經營主體無法承擔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所帶來的高昂成本。同時由于產銷之間的鏈條不健全,農業供給小碎散,無法與其所在縣域以及全國的市場需求實現動態匹配。縣域城市大腦的建設能夠形成一套兼容多種AI 算法、大數據模型的基礎平臺,從縣域整體的角度為農業生產的精細化、智能化提供服務。同時,縣域城市大腦建設過程中能夠有效連接鄉村企業、民宿、農業園區以及城區居民,并與各類企業資源進行對接,促進產銷融合。舉例來說,縣域城市大腦可通過智慧社區等城區治理領域的項目建設全面掌握城區居民的消費行為和需求偏好,形成全域農產品生產決策,并向以縣域居民為主要目標客戶的生產農戶進行策略分解,輔助小農戶的生產決策。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國家的鄉村振興工作已經拉開序幕,縣域城市要主動發揮后發優勢,積極開展縣域城市大腦建設,以此為基礎譜寫新經濟時代鄉村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