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為 衛欣
摘 要:新媒體的快速發展為信息的傳播與再傳播提供了平臺,生態紀錄片可以順應發展趨勢,借助新媒體平臺實現再傳播。本文通過分析新媒體發展為生態紀錄片的再傳播所帶來的機遇,提出生態紀錄片再傳播的發展策略。生態紀錄片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拓寬傳播渠道,利用大數據計算等新技術實現智能投放,在擴大其影響范圍的同時提高傳播效率。此外,通過微紀錄片的形式對其進行再創作,以新穎的形式將其傳遞給受眾,能夠在吸引受眾關注的同時實現其價值的再現。
關鍵詞:新媒體生態微紀錄片; 再傳播
中圖分類號:G206.2?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8-054-002
一、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機遇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開始出現并大規模應用,預示著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信息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信息傳播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技術手段,傳播方式變得愈發多樣化,傳播范圍的廣度與深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一)互聯網的交互性
互聯網具有獨特的多媒體特性和交互特性,其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就是將以往點對面的傳播轉變為點對點的傳播,將單向傳播變為了雙向傳播、多向傳播乃至于多級傳播。相較于傳統媒體,互聯網平臺所具有的雙向交互性、多媒體性、即時遠程性等特點成為其最大的優勢。網絡傳播改變了傳統固有的傳播模式,從“以傳播者為中心”轉變為“傳播者和受眾共同主導”的雙向交流模式,微博、微信、抖音等移動終端新媒體平臺的盛行,使大眾在被動接受信息的同時,也能夠作為信息發布者進行主動的傳播行為,而受眾之間的交流互動也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信息的二次傳播。
(二)新媒體的融合傳播
以網絡和移動終端平臺為代表的新媒體綜合了傳統媒介的優點,以文字、聲音、畫面等多種形式傳播多層次的信息,不僅打破了時空限制,更打破了媒介種類的限制,能夠實現多種形式的融合傳播。新媒體的融合傳播為紀錄片的再傳播提供了更為多樣的形式,如何進一步利用新媒體平臺的融合傳播共享生態信息是我們所需關注的重點,也是生態紀錄片實現再傳播的關鍵點。
(三)微紀錄片應運而生
互聯網的發展使得社會對網絡傳播的重視度不斷提高,而微紀錄片也正是新媒體發展背景下傳播模式的創新。我國CCTV官網創立的《微紀錄片》合集,中國紀錄片網設立的微紀錄板塊,都是微生態紀錄片的創新嘗試。此外,《丹頂鶴之鄉》《最后的微笑》等微生態紀錄片在網絡上也有著不俗的播放量,微紀錄片以其獨特形式在傳播領域占據一席之地。
二、打造整體互動性網絡傳播機制
新媒體傳播具有交互性的特點,受眾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與信息傳播者以及其他受眾形成互動?;釉谏鷳B紀錄片的再傳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通過互動的加強,能夠增強受眾的體驗,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一)以彈幕等形式增強互動
新媒體互動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傳播者與受眾的雙向交流,同時也增強了受眾間的交流。紀錄片可以利用新媒體的實時互動特點,設立實時互動板塊,在傳播過程中實現紀錄片創作者與受眾的互動交流。生態紀錄片《自然的力量》就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在其官網設立了邊看邊聊板塊,使其創作者實現了與受眾的雙向互動,同時各大視頻網站的視頻彈幕功能也能夠增強受眾的參與感。
生態紀錄片應該順應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傳播平臺實時互動的發展特點,利用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結合各大視頻網站的實時彈幕功能,增強與受眾的互動。在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下,受眾能夠更加主動地獲取其所需要的信息,紀錄片的再傳播也應更多地關注受眾主體地位的提升,以更為多樣的形式吸引受眾參與到傳播過程中,增強受眾的參與感。
(二)探索交互式生態紀錄片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紀錄片的敘述順序都是由其創作者決定,是一種單向的傳播,受眾只能按照創作者的安排來接受信息,缺乏主動選擇性。近年來,隨著互動視頻的發展,受眾能夠參與視頻內容發展進程的選擇,參與性不斷增強,這也為生態紀錄片的再傳播提供了借鑒。與傳統紀錄片的線性聚焦式結構不同,交互式紀錄片呈現非線性發散式結構,這種結構也使得紀錄片就像一個數據庫,以建構一種敘事路徑作為現實本身,從而使觀眾在開放數據空間中進行可擴展的傳播和參與[1]。通過這種非線性的敘述結構,受眾能夠自主選擇故事發展的進程,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選擇。
中國首個互動式紀錄片《古墓派:互動季》為受眾帶來了沉浸式體驗,使得紀錄片改變了以往枯燥說教的模式,更加貼近受眾,貼合受眾的接受需求。生態紀錄片通過對其內容的再創作,打破其傳統的傳播生態,以一種互動交流的形式構建受眾與生態環境之間的橋梁。
三、拓寬傳播渠道,打造多元化傳播網絡
在生態紀錄片再傳播的過程中,如何拓寬傳播渠道,充分發揮網絡新媒體的作用,打造多元化傳播網絡,對充分發揮其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繼續發揚傳統媒體的優勢
傳統媒體具有不同的優勢,通過開設更多有關生態紀錄片的專題、頻道、欄目等,增加版面及播出時長,提高作品的質量,將生態紀錄片再傳播,增強傳播效果。同時,也要結合原有的生態傳播的電視頻道,建立起完整的生態紀錄片傳播體系,打造受眾群體更為廣泛、知名度更高的傳播平臺,形成品牌效應。生態紀錄片應該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的分眾趨勢,提高其作品的整體質量,發揮其在傳統媒體中的傳播優勢。生態紀錄片借助傳統媒體衍生的具有專業性紀錄片頻道,能夠擴大其傳播范圍,讓更多受眾關注到生態紀錄片,提高其影響力。
(二)利用網絡傳播,實現分享互動
一方面,新媒體平臺具有傳播范圍廣,信息獲取便捷的特點,生態紀錄片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建立專業的網站與資源庫,以便受眾獲取相關內容;同時,利用網絡平臺建立生態紀錄片的交流社區,為受眾提供交流的平臺,在交流過程中促進生態紀錄片的二次傳播。另一方面,嗶哩嗶哩、抖音等視頻平臺的迅速發展為生態紀錄片的傳播提供了多元傳播渠道,通過與其他新媒體平臺的合作,能夠讓平時對生態紀錄片關注度較低的受眾也接觸到,擴大受眾群體。
“新媒體形式的出現,也打破了傳統紀錄片文化傳播發展的觀念,打破了墨守成規的傳播格局,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打造了更為開放、擴容和縱深的傳播平臺,新媒體迎來了屬于自己傳播的時代。[2]”紀錄片可以借助新媒體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傳播特點,以豐富多樣的形式和內容,將生態紀錄片的傳播效果放大。《2020年中國紀錄片行業細分領域發展現狀及未來趨勢分析》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新媒體平臺的紀錄片產能再創新高,其中優酷全年播出700小時紀錄片,而嗶哩嗶哩用于紀錄片的投資金額過億元。此外,與2017年相比,2018年紀錄片社交媒體提及量大幅上升,其中微博提及量增幅高達257%,活躍紀錄片視頻點擊量、網媒關注度增幅均在100%以上,微信公眾號發刊量的增幅達到63%。由此可見,我國紀錄片在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呈現出總體向好的趨勢,人們對紀錄片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為生態紀錄片的再傳播提供了契機。
(三)以短視頻為契機進行智能化投放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的不斷進步,智能推送已經廣泛應用于包括視頻、新聞、網上購物等多個領域,為受眾提供更為個性化的信息推送,滿足受眾的不同需求。基于對受眾搜索引擎瀏覽內容的分析,依托信息抓取功能,抓取搜索生態及相關內容的用戶,向其投送相關微紀錄片,以短視頻的形式在短時間內更為有效地引起用戶對生態紀錄片的興趣。對于那些長期關注生態的用戶,則可以在推送微紀錄片的同時推送長篇生態紀錄片,根據其偏好及習慣進行個性化推送。
以抖音APP為例,其能夠通過對用戶及視頻發布者進行標簽分類,將視頻推送到精準用戶處。這樣的定位一方面能夠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另一方面也能提高發布者的點贊率和曝光率,為其后期的短視頻發布及直播創作受眾基礎。生態紀錄片可以通過對用戶的精準定位,有效獲取精準粉絲,通過短視頻的制作以及直播的形式實現二次傳播。
四、利用微紀錄片形式,發揮自媒體作用
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媒介傳播方式的革新,手機、電腦等移動設備逐漸成為人們生活所必須的工具,人們也傾向于花費更多的時間在移動終端接收信息。移動終端的發展改變了受眾的信息接收習慣,受眾的信息接收向碎片化發展,向“微”轉變。基于受眾觀看習慣的轉變,微紀錄片這一更加符合受眾需求的新型紀錄片形態逐步發展。
(一)濃縮即是精華
微紀錄片在傳統紀錄片的基礎上,以新媒體平臺為主要陣地,相較于傳統紀錄片其時長較短,更加符合碎片化時代受眾的需求,力求在最有限的時間內傳達最有價值的信息。一方面生態紀錄片可以通過對原有紀錄片碎片化的方式,將其制作為篇幅更精簡的微紀錄片,投放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實現再傳播。另一方面,生態紀錄片也可以采用分集連播的形式,將長篇劇情分解為碎片化的微紀錄片,通過各視頻網站和手機終端傳播,將生態科普的功能發揮到極致。
碎片化傳播要求紀錄片的創作者將紀錄片精簡,在不影響其邏輯性的基礎上濃縮劇集,同時也要保證不影響受眾的觀看體驗,這也意味著創作者在創作與再創作的過程中,要保證紀錄片的完整性以及分集的獨立性,使得受眾能夠在觀看過程中獲得較好的體驗。
(二)創作主體多元化
傳統紀錄片的創作者大多為專業的制作人,他們運用專業的知識技能進行創作,與傳統紀錄片相比,微紀錄片的創作者則并不局限于此,在自媒體時代下,受眾突破了被動接收者的限制[3],轉換為信息的生產者,能夠借助自媒體平臺發布自己拍攝制作的視頻。自媒體平臺的傳播行為能夠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通過受眾的評論與轉發,能夠實現再傳播,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
以微博上的科普大V“博物雜志”為例,其通過在微博平臺進行科學科普,獲得了眾多受眾的關注,現有擁有1000萬+的粉絲量,以及100萬+的日閱讀量,在科普領域具有很高的影響力?!安┪镫s志”以生態方面的知識為主要科普內容,以網友問答、粉絲群互動等方式在網友間自然而然產生傳播行為,擴大其影響力,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此外,“三蝶紀”“無窮小亮”等專業與非專業生態科普博主也在通過微紀錄片的形式傳播關于生態的知識,以更為通俗易懂的話語涵蓋更為廣泛的受眾群體。
五、總結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新媒體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受眾的互動增強、主體地位的轉變都為紀錄片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在充分利用傳統媒體的同時,生態紀錄片的再傳播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發展帶來的有利條件,通過新穎的形式對其進行再創作,融合微博、抖音等自媒體平臺,結合微生態紀錄片的模式,擴大傳播效果。在碎片化的時代,微紀錄片的形式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播優勢,與傳統紀錄片形式相比,微紀錄片具有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傳播即時性的特點,更加適符合受眾的觀看習慣,也降低了紀錄片的創作與傳播的門檻,使得更多的創作者與受眾參與到紀錄片的傳播與再傳播過程中。
參考文獻:
[1]皮傳榮,王婧懿.從“獨角戲”到“眾創戲”:論交互式紀錄片的類型特征與范式轉向[J]中國電視,2021(03):77-83
[2]孟春雪.當紀錄片遇見新媒體——傳統電視紀錄片借力新媒體網絡推廣探索[J]中國地市報人,2020(11):83-85
[3]盛奧峰.微紀錄片的特色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8,4(0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