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百明
2018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報告中顯示,西班牙學生的數學平均分數為481分,顯著低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平均分數(489分),這一現狀反映了西班牙的數學教學效果不容樂觀,教育系統無法達到與其他國家相當的水平。事實上,數學相關的知識技能與學生的職業理想與選擇密切相關。并且,隨著學校教育的開展,學生獲得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伴隨著與數學學科相關的動機、態度和情感的發展。考慮到積極心理學在教育中的應用越來越重要,以及數學學業成績與一系列情感、動機變量的關系,Rodríguez及其同事考察了數學學業成就與同時涵蓋積極維度(包含感知的能力、感知的有用性與掌握動機)與消極維度(焦慮與負向情緒)的學業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研究收集了來自西班牙拉科魯尼亞13所小學的897名9~13歲的學生樣本數據。結果發現,前期數學學業成就與學生感知到的學科能力和學科有用性以及掌握動機呈正相關,與焦慮和負性情緒呈負相關。這一結果表明,數學學業成就與學生的學業幸福感相關。具體來說,隨著數學成就的提高,學生感知到的數學能力、數學的有用性以及掌握數學的動機也顯著提高,同時,焦慮和負向情緒也會隨之降低。
這可能是因為,在某個領域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首先是從該領域的成功和失敗經驗中產生的,當學生在數學方面取得成功時,他們對該領域能力的感知也會增加。換句話說,在數學方面取得好成績有助于增強對該學科自我效能感的信念。而對自己能力的感知也與對數學有用性的感知和內在的掌握動機等變量有關。事實上,自我效能感是一個關鍵的動機信念,它在概念上和經驗上都與幸福感、個體對事件的應對方式和自我調節相關聯,相信自己有能力的學生也更有動力去實現自己的個人目標。此外,認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有用,并覺得自己有能力學好它,可能是抵消許多學生在數學方面產生焦慮和其他負向情緒的最佳“解藥”。
因此,改變消極的學業幸福感的一個有效方法是增加數學的成功經驗。而提高學生學業水平的關鍵是教師,其對科目和教學的態度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心理健康,適當激勵學生,增加學生在數學學科上的成功經驗,讓學生感知到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科有用性的滲透,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進而激發學生的內部動機,促進學習成績與學業幸福感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S Rodríguez, Regueiro, B., Pieiro, I., Valle, A., B Sánchez, & Vieites, T., et al.(2020). Success in mathematics and academic wellbeing in primary-school students. Sustainability, 12(9), 1-11.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