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衛宏
[摘? ?要]為了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應在體育教學中采取表現性評價策略。要表揚表現好的學生使其發揮體育骨干力量的作用,成為教師的小幫手;對體育學困生及時提供幫助與糾錯,鼓舞其斗志,激發其學習的動力;突破教學重難點,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表現,達成教學目標。評價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做到直觀可視,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關鍵詞]體育教學;核心素養;表現性評價
表現性評價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對學生給予即時鼓勵、修正、調控及引導的教學評價活動。表現性評價有利于學生明確技術動作,掌握運動方法,及時改正問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一、對良好表現的評價:示范引領
以A教師五年級“五步拳”的武術教學為例。教師發現幾名學生的動作干脆有力、標準規范,詢問后得知他們均為“習武之人”,學過武術或跆拳道等。于是A教師組織全體集合觀看這幾名學生的動作示范,并請其他學生評價他們哪里做得好。比如:弓步能夠做到前腿弓平,后腿蹬直,成90度,上體挺直;馬步的兩腳間距為“三腳半”,大腿與地面平行,兩腳尖內扣并平行向前;推掌能夠做到力達掌根;沖拳能夠力達拳面,動作迅速而有力。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總結出了動作要點。這時,教師再將這幾位學生分配到各組擔任組長,進行分組學練。
教師及時發現表現良好的學生,用表揚和展示的方式,既可以肯定這些學生的學習成果,促進他們再接再厲,也為其他學生增加了學習機會。教師要注意用問題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看并分析同伴的展示,這比一味地強調技術要領更有利于學生領悟所學內容。此外,表現好的學生也可以成為教師的助手,更好地帶動全體學生實現教學目標。
二、對學習困難表現的評價:激發動力
B教師的授課內容為八年級耐久跑,其為學生集中講解了生理極點和二次呼吸時身體可能出現的反應,以減輕學生的恐懼和擔憂。在接下來的12分鐘計時跑中,教師發現身體偏胖和意志力較弱的學生“由跑轉走”了,于是及時安排互助小分隊,要求由一人或者兩人幫助一位跑不動的學生跑起來,具體幫助的方法由學生自己動腦思考。教師不斷鼓勵學生,陪著學生一起跑。學生中間也自發地出現了拉著同學跑、推著同學跑、鼓舞和激勵同學跑的景象。最終,所有學生都堅持跑完了12分鐘。
耐久跑是一項相對枯燥的運動項目,很多學生談“跑”色變。對于體質較差的學生來說,這種跑的過程是比較痛苦的,既有生理上的不適應,也有心理上的不情愿。教師在發現學生想要放棄時,要及時進行干預。其中,口頭鼓勵只是一種直接的言語引導,可以振奮精神,但除此以外,學生還需要更實質性的立竿見影的舉措,才能堅持達成運動目標,增強運動自信。
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健康行為、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而通過這種耐久跑的教學或訓練,可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團結協作、勇于拼搏的優秀意志品質。這些品質只有通過切實的體驗與內心的克服才能真正轉化成學生的素養。特別是體育品德,必須在運動實踐中才能真正得以熏陶和培養。
三、對重難點的評價:目標指引
蹲踞式跳遠是發展學生跳躍能力的一項重要技術。C教師在執教七年級蹲踞式跳遠時,在示范講解之后,安排學生們分組學練。一部分學生身體素質和彈跳力較好,跳得較遠,教師對此稱贊道:“非常好,跳得很遠。”還有一部分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了錯誤,教師讓他們暫停練習,全體集中,選出一名動作規范的學生和一名動作有錯誤的學生,進行正誤對比示范,讓其他學生分析蹲踞式跳遠的正確技術動作。接下來,再讓動作標準的學生幫助動作錯誤的學生改進技術動作。
另外一位D教師,在蹲踞式跳遠教學中,將技術動作劃分成助跑、起跳、騰空、落地四步,并讓學生以多種方法進行練習:一是讓學生頭頂羽毛球體會助跑、起跳的銜接及身體向上跳的技術動作;二是一人手持充氣棒,距離地面30厘米,練習者要收小腿并超過充氣棒,體會舉腿收腹前伸的技術動作;三是設置四條不同遠度的界線,讓學生自選遠度挑戰。針對做得好的學生,教師直接指出他們哪里好,比如:助跑與起跳銜接好,起跳充分;收腿積極,主動前伸,在空中呈蹲踞姿勢等。而對動作有錯誤的學生,教師則進行單獨輔導。
以上C教師采取了正誤對比示范的方法,對于學得好的學生是一種積極強化,但對于動作錯誤的學生來說,就是在全班同學面前“出丑”,自尊心容易受到傷害,不符合以人為本的原則。而D教師的教學設計就更加完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便于學生更輕松有趣地掌握技術動作。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性評價能夠對癥下藥,能夠更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針對動作錯誤的學生,采取單獨輔導的方式更尊重學生,也確保了整堂課的練習密度,教學效果較好。
四、符合學情的評價:直觀可視
A 教師授課內容為二年級立定跳遠,將立定跳遠的技術動作以“高人、矮人、飛人”的方式進行了形象化的比喻。教師在巡視中,會對技術動作好的學生豎起大拇指說:“真棒,給你一個大大的贊。”但是學生在分組練習時就沒有剛開始學習的時候有激情了。
B 教師與A教師同課異構,采取了貼合學生發展實際需要的情景化教學,以小蝌蚪找媽媽串聯了整節課。小蝌蚪要通過學習技能、掌握方法、層層通關,最后順利地找到媽媽。B教師在學生掌握了每一關的技能后,給學生胸前貼上一枚代表“通關”的貼紙,及時表揚鼓勵學生,直到他們掌握全部技能。
同是立定跳遠的教學,A教師和B教師在課堂設計上不同。A教師采用了口頭評價的方式,及時的口頭表揚可以短暫地鼓舞學生,但持續效果不足。B 教師采用了更具“實質性”的表揚方式,貼紙對低年段學生來講是更“實在”的,激勵作用更強,而帶有挑戰性質的趣味游戲也使學生在練習時目標更明確,并始終保持著高漲的熱情,顯然這種教學設計更符合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發展需要。
綜上所述,表現性評價是根據學生課堂上的表現給予的及時評價,其中包括對做得好的學生及時鼓勵,對暫時落后或掌握困難的學生及時進行點評與指正,通過課堂上的有效評價、直觀評價達到促進全體學生進步的目的,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責任編輯?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