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鍛煉干部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培養干部的有效途徑和成功經驗。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百年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踐鍛煉干部的方式方法:注重從工農運動中鍛煉干部,強調干部是從實踐斗爭中出來的,從群眾中培植干部,到經濟建設一線鍛煉干部,在關鍵時期的斗爭中考察識別干部,抓好基層一線干部鍛煉課堂,完善相關黨內法規制度。這其中蘊含著十分重要的經驗,即圍繞時代發展確定具體目標,針對現實問題搭建鍛煉平臺,結合自身短板提升能力本領,立足成長規律創新體制機制。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干部實踐鍛煉;組織路線
中圖分類號:D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1)08-0018-07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延安時期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實踐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0CDJ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崔言鵬(1985-),男,濟南人,中共重慶市委黨校(重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講師,法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共產黨執政經驗。
2019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領導干部要經受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實踐鍛煉”[1]。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關鍵是要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中國共產黨在實際工作中鍛煉干部是被實踐證明了的培養干部的有效途徑和成功經驗。系統梳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年代加強干部實踐鍛煉的歷史進程,總結其成功經驗,對于中國共產黨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一、革命年代:干部在戰爭的洗禮中礪煉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同時也是黨的第一代主要領導干部成長的關鍵時期。從早期領導工人運動,到推動根據地政權建設,再到抗日根據地建設以及同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國共產黨始終重視加強干部的實踐鍛煉,制定了干部實踐鍛煉的具體方針政策,為建立新中國、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干部基礎。
(一)在工農運動中發揮黨員干部領導作用
參加領導工人運動的實踐。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由于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時間較短,理論準備不足,黨的早期工作重心是領導工人運動。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指出:“本黨的基本任務是成立產業協會。”[2]為執行決議,黨中央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組織成立鐵路工會等等,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形成了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影響深遠的有香港海員工人大罷工、安源路礦工人大罷工和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等等。這些大罷工,以實際的斗爭鍛煉了黨員干部,培養了一大批工人中的先進分子,成為早期培養黨的干部的搖籃。
由領導工人運動擴展到領導工農運動。中共三大討論了關于國共合作的問題,同時形成了中共歷史上第一個關于農民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關注農民問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運動逐漸興起。在黨的主持下,以國民黨農民部的名義,在廣州開辦了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運骨干,加強對農民運動的領導。較著名的有廣東海陸豐地區的農民運動、毛澤東領導發動的湖南韶山的農民運動等。這些農民運動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擴大黨的組織,教育和培養了大批農民干部和積極分子,使之成為黨的革命事業的骨干。
在工人運動方面,1923年11月到1924年4月約半年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先后發動和領導了30余次罷工斗爭。特別是1924年1月國共合作以后,黨領導下的工農運動進一步發展,舉行了反抗英、法帝國主義的罷工,取得了工人運動的階段性勝利。中共四大后,黨領導下的工農運動不斷高漲,黨成功發動和領導了“五卅”反帝愛國運動,進一步壯大了黨的組織,提高了干部的領導和指揮能力。
(二)以黨員干部為基礎推動根據地政權建設
參加支部教育實踐。八七會議后,毛澤東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宣布了紅軍的三大任務,即打仗消滅敵人、打土豪籌款子以及做群眾工作,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3]。為了加強軍隊紀律建設,毛澤東制定了紅軍的三大紀律和六項注意。“三灣改編”正式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原則。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進一步強化了“支部建在連上”原則,加強支部的思想建設,參加支部教育實踐成為黨員干部實踐鍛煉的重要平臺。
地方黨部是訓練基地,干部要從實際的斗爭中鍛煉出來。中共六大提出了之前組織建設存在的問題,即忽略對工人干部的訓練問題。周恩來在六大上談到黨的組織問題時強調,黨內干部分子都應系統地從支部中訓練出來,地方黨部成為黨員干部分子實踐訓練基地[4]。同時,中共六大還批評了過去訓練干部的方法,要求“將行動與訓練打成一片”,一切工作環境、一切工作都是訓練的學校和教材。1929年10月17日,中央給云南臨時委員會的信中進一步指出,“干部決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實際的斗爭中鍛煉出來的”[5],要從斗爭中實踐工作中去訓練干部,教育同志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這些要求比較切合實際,使得黨組織的干部訓練取得了積極的效果。
在艱難困苦的革命環境中錘煉干部。在共產國際的干涉下,黨中央由于對革命性質、革命形勢、革命道路等問題作出了錯誤的判斷,直接造成了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央紅軍被迫長征。中央紅軍沖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克服無數艱難險阻,作出了巨大犧牲,但是也錘煉了紅軍黨員干部的意志,堅定了黨員干部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為未來取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勝利,建立新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干部基礎。
(三)在敵后抗日根據地促進黨員干部成長
明確干部的重要性。瓦窯堡會議通過了《中央關于目前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提出干部和黨的任務的關系以及加強實踐鍛煉的干部政策。《決議》提出“大數量的培養干部”問題,強調要有成千上萬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送到各方面的戰線上去;否則,沒有好的干部作為樞紐,革命任務是不能成功的。《決議》同時強調在培養干部中要注重實踐,要把干部放到斗爭中去,“使他們從斗爭中學習”。《決議》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干部政策,標志著黨的組織建設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步入正軌。
從群眾中培植鍛煉干部。抗日戰爭前期主要依靠軍隊建立黨組織,建立抗日根據地政權。但是這種培養方式無法滿足對干部的需求。彭真在《關于晉察冀邊區黨的工作和具體政策報告》中指出了從群眾中培植干部的方法,把在群眾中活動最積極、與群眾有密切聯系、群眾真正信任的分子召集起來,通過開辦培訓班、發展黨員,再對黨員初步訓練后派回原地工作,從而在實踐中產生出一大批干部。除此之外,黨中央還通過直接創辦學校加強對干部的培訓,如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等等,號召黨員干部“到抗戰前線去!到民眾中去!到困難中去”[6]。這種“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干部方針和政策,培養了大批年輕干部,適應了革命高漲形勢的需要,為開展抗日戰爭和根據地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調查研究中訓練干部。針對教條主義的盛行,黨內開展了整風運動。在整風運動中,中央制定了《中共中央關于調查研究的決定》,全黨范圍內興起了調查研究之風。1943年毛澤東寫了《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詳細闡述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領導方法,要求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觀念、思維方式,從群眾中汲取營養,在實際工作中增長才干。
(四)在同國民黨反動派斗爭中發揮黨員干部先鋒模范作用
“干部要有正確的態度。”解放戰爭時期是同國民黨反動派進行斗爭決定中國前途和命運的關鍵時期,更是黨員干部在斗爭和困難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時期。為應對時局發展,黨中央進行了大規模的干部調動。毛澤東在重慶談判結束返回延安后的報告中,針對大批延安干部調動到前線的重要性,強調指出,“干部要有正確的態度”,那些有困難、有問題的地方,需要黨員干部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去斗爭、去解決,要堅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排除萬難,達到勝利的目的。
開展土地改革,密切聯系群眾。為了激發群眾熱情,贏得群眾支持,中央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各解放區派出黨員干部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形成了土地改革高潮,增加了干部的實際工作能力,豐富了工作經驗。同時,為了克服黨員干部成分不純、思想不純和組織不純的問題,中央開展整黨運動,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純潔了黨組織,改進了干部的工作作風,為爭取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建設年代:干部在火熱的實踐中磨煉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把落后的農業國建設成為先進的工業國的歷史重任,如何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解決黨的事業發展的需要與干部的狀態之間諸多不匹配問題,提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成為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中增強干部本領
開展整黨工作。中國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以后,迫切任務就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但是在黨內出現了驕傲自滿、命令主義、墮落頹廢和違法亂紀現象。為此,1950年2月中央指示全黨反對官僚主義,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改進黨的領導作風。隨后,中央召開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討論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問題。為開展整黨工作,中央組織了10萬整黨干部到基層組織去進行整黨工作。這次整黨有計劃、有準備、有領導,對于黨的基層組織來說是完全必要的,一方面促進了整黨干部了解基層,參與基層黨組織建設,密切了同人民群眾的聯系,增長干部才干;另一方面,對黨的基層組織進行了一次系統審查,錘煉了黨的基層組織,鞏固了黨的執政根基。
到經濟建設一線鍛煉干部。1953年中央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工作需要高素質的干部隊伍。為此,黨中央統一調配干部,改造和培訓干部去經濟建設一線。從1952年到1954年三年間,有16萬多干部被調配到生產建設一線。這些干部大多文化程度較高、年齡較輕,通過參加工業生產建設一線工作,提高了干部經濟管理技能,促進了干部成長,有力地保障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二)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保持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
干部參加勞動。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以及當前的主要任務。但是,黨中央認為當前黨內存在著嚴重脫離群眾和脫離實際的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1957年4月中央發布《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要求在全黨提倡各級黨政軍有勞動能力的主要領導人用一部分時間同工人農民參加體力勞動,并使之形成一種永久的制度。這是黨執政以后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干部參加勞動的主張。1958年2月中央又發出《關于下放干部進行勞動鍛煉的指示》,全國各級大多數領導機關都掀起了勞動鍛煉的熱潮。干部參加勞動,對于增強干部勞動觀點、群眾觀點,保持和發揚黨的艱苦奮斗作風,克服工作中的某些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官僚主義作風,密切聯系群眾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隨著反右斗爭的擴大化,許多黨員干部同志被下放到基層,或下放到農村、農場進行勞動改造,身心受到嚴重傷害,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干部長期被排除在工作之外,給社會主義建設造成了嚴重損失。
三、改革年代:干部在復雜的局面中錘煉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如何沖破舊的禁錮,加快培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領導干部,成為干部隊伍建設的主要任務。從改革開放初期到黨的十八大,黨不斷加強干部的實踐鍛煉提高干部素質,以培養和選拔年輕干部為目標,不斷深化對干部實踐鍛煉重要性的認識,積極開拓創新干部實踐鍛煉的方式方法,推進干部實踐鍛煉制度化。由過去簡單的能下“基層掛職鍛煉”,擴展到能上“上級機關掛職鍛煉”,以及能左——“同級單位之間輪崗交流”和能右——“去體制外企業生產一線鍛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以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為目標,不斷豐富干部實踐鍛煉內容。
(一)在撥亂反正和偉大歷史轉折中考驗干部
在關鍵時期的斗爭實踐中考察識別干部。1976年10月從粉碎“四人幫”到1982年9月召開黨的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是黨完成撥亂反正實現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偉大轉折時期。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鄧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方針,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完成了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黨的工作中心也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完成了黨的政治路線上的撥亂反正。在組織建設問題上,堅持平反冤假錯案,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等,重新確立了新時期黨的正確的組織路線。針對干部問題,鄧小平指出,要在斗爭的實踐中觀察識別干部,要全面歷史地看干部,注重從過去的斗爭實踐中識別干部。
(二)在改革開放初期復雜實踐中培養年輕干部
創造機會,壓擔子。“文化大革命”時期忽視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導致了干部隊伍老齡化。為此,黨的十二大通過的黨章中提出要努力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確立了新時期干部隊伍建設的指導方針。1983年全國組織工作座談會以后,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積極制定規劃,認真開展工作,加強年輕干部的實踐鍛煉。1985年4月12日,尉健行在第三梯隊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對后備干部要給他們創造鍛煉學習的機會,大膽地給他們壓擔子。7月2日,喬石也在講話中指出,要逐人落實培養措施,給他們壓擔子,根據不同情況放到主要領導崗位上去鍛煉。根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許多地方將第三梯隊干部推到領導工作第一線,讓他們獨立負責工作,增長才干,在實踐中盡快成長。
選調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煉。1983年8月中央組織部下發的《關于選調應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培養鍛煉的通知》提出,每年要從應屆大學畢業生中挑選一定數量政治品德好、作風正派、學習成績優良、身體健康、有培養前途的,放到基層鍛煉,然后擇優逐級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1980年到1985年,全國選調了5批近萬名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基層鍛煉。實踐證明,這是培養年輕干部的一條重要途徑,但這項措施缺乏制度保障,沒有持續下去。
建立干部交流制度關懷、培養干部。1982年中共陜西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王伯惠等同志給時任中組部部長宋任窮寫信,建議建立縣以上干部定期交流制度。陳云在這封來信上作了重要批示:交流制度好。在中央的倡導下,許多地方有步驟、有計劃地對縣、地兩級黨委、政府及部分職能部門領導干部進行異地交流。到1988年,全國有近10個省、市在實踐基礎上建立了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制度。經過交流,增強了干部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經驗,有效改善了領導班子的結構。
推進干部實踐鍛煉制度化。1986年《中共中央關于嚴格按照黨的原則選拔任用干部的通知》強調“選拔干部應從經過實踐鍛煉的同志中擇優任用”,凡提任上一級領導職務之前,都應在下一級領導崗位上實踐鍛煉,取得領導經驗。這對于加強干部實踐鍛煉、抵制干部選拔培養過程中的任人唯親現象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提高干部素質
在黨章中明確干部新要求。黨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是黨在確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后的一個重大突破。十四大修改的黨章中對黨的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有實踐經驗,有勝任領導工作的組織能力、文化水平和專業知識”[7],這是黨章第一次明確要求黨的干部要有“實踐經驗”。1994年9月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建設幾個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新時期黨的新的偉大工程,對黨的干部隊伍建設提出了兩項重大戰略任務,即全面提高現有領導干部素質和抓緊培養、選拔優秀青年干部。
制定干部交流制度。1991年《中共中央關于抓緊培養教育青年干部的決定》提出,要有計劃地組織青年干部深入到基層和群眾,深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進行鍛煉和考驗;要有計劃地對青年干部進行交流和輪崗。這一文件下發后,各級組織部門積極推動青年干部在社會主義改革實踐中進行鍛煉。截至1993年7月,全國共有12萬多名青年干部去基層鍛煉,縣以上黨政機關中有7萬多名青年干部進行了交流和輪崗。1994年黨的十四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推進市縣級干部交流,加大省部級干部交流的力度。1995年2月中央發布《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暫行條例》,實行黨政領導干部交流制度,對交流對象、交流的重點以及一些具體要求進行了規定,干部交流制度在黨內法規文件中得以確立。
建立干部掛職鍛煉制度。1994年9月中共中央組織部發布了《關于干部掛職鍛煉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對于干部掛職鍛煉的必要性、指導思想、對象和條件、去向和職務安排、程序等作出了明確規定。1995年4月,胡錦濤在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經驗交流會上明確提出,要把“注重實踐鍛煉”這一基本環節抓好,采取多種形式加強實踐鍛煉。在1997年底召開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提出將選派年輕干部掛職鍛煉改為下派任職,提高鍛煉的質量。選派黨政領導骨干去西藏、新疆等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成為干部實踐鍛煉的又一重要途徑。2000年6月中央頒發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綱要》,將干部掛職鍛煉制度化,稱為“干部掛職鍛煉制度”。至此,干部掛職鍛煉制度正式成為一種制度在黨內確定下來,解決了干部實踐鍛煉過程中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內能外的制度問題,創新了干部實踐鍛煉途徑方法。
注重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考察和識別干部。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完善時期。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培養高素質的領導干部隊伍。十六大提出“注重在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中考察和識別干部”,在選拔優秀年輕干部中加強實踐鍛煉。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指示,曾慶紅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部署了干部加強實踐鍛煉的任務。首先,要以提高素質、優化結構、改進作風和增強團結為重點,充分認識加強實踐鍛煉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求年輕干部深入基層,在困難的地方、矛盾集中的地方等復雜局面中鍛煉成長,使干部在重要崗位和關鍵時刻經受鍛煉和考驗;最后,要置身群眾之中,從人民群眾的生動實踐汲取經驗,在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提高干部執政本領。
用好基層一線干部鍛煉好課堂。黨的十七大后,干部隊伍的知識文化水平明顯提高,但具有基層工作經驗的干部越來越少。為此,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注重從基層和生產一線選拔優秀青年干部,建立來自基層一線黨政領導干部培養選拔鏈。會后,中央繼續加快選派年輕干部到西部地區、革命老區等地方掛職,提高干部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10月,習近平再次強調:“地方尤其是基層一線,是領導干部了解實際、向廣大群眾學習的好課堂。”[8]同時,要求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不斷加強年輕干部源頭建設。
(四)在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爭當好干部
完善制度,增添干部實踐鍛煉新內容。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黨中央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建設高素質執政骨干隊伍”,“優化領導班子配備和干部隊伍結構,注重從基層一線培養選拔干部”[9],同時要加大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力度,鼓勵年輕干部到基層和艱苦地區鍛煉成長。習近平在2013年6月全國組織工作會上提出“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強調要想成為一名好干部,必須自身加強實踐,去條件艱苦、困難多的地方錘煉。2014年初,中央修訂頒布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進一步落實選人用人機制。同年6月,中央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優秀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強干部實踐鍛煉,注重從基層一線和艱苦地區培養和考驗干部,對年輕干部實行臺階和遞進式的培養鍛煉,注重關鍵崗位的歷練。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干部到中央掛職鍛煉的制度。截至2017年3月,共有9000多名干部到中央單位掛職鍛煉[10]。
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干部隊伍”,強調要“注重在一線和苦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這進一步表明黨加強干部實踐鍛煉的指向性更強了。2018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提出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注重政治標準,培養造就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2019年9月,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勉勵年輕干部,要進行嚴格的思想淬煉、政治歷練和實踐鍛煉,“干部實踐鍛煉” 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實踐中培養鍛煉干部已然成為干部成長的重要途徑,體現了新時代干部的培養和成長規律。
四、加強干部實踐鍛煉的現實啟示
鄧小平曾經指出,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同樣是寶貴財富[11]。我們黨已經走過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100年歷程。汲取百年來干部實踐鍛煉過程中的歷史經驗,對于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建設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圍繞時代發展確定具體目標
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不同,黨要求干部參加實踐鍛煉的具體目標也不一樣。換言之,圍繞時代發展的需要,必須積極地調整干部參加實踐的具體目標。進而言之,將加強干部實踐鍛煉與時代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是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的重要舉措,也是一條重要經驗。今天,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是貫穿干部實踐鍛煉的一條主線。在此方面,我們黨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但總的來說適應了形勢和任務發展的需要,為黨的事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干部基礎。革命時期,殘酷的戰爭環境為干部實踐鍛煉提供了天然的礪煉舞臺,但是黨內也出現了“唯成分論”,不注重在實踐中培養黨員干部的現象,給黨的干部隊伍建設帶來了挫折。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保持黨的艱苦奮斗作風和繼續發揚與廣大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優良傳統,中央號召“干部參加勞動”。但是受“左”傾思想的影響,也發生了過分注重勞動、輕視知識作用的錯誤。改革開放后,全黨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積極號召黨員干部參加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實踐,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培養了大批領導干部。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時代,新時代黨的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在2018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著力培養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是新時代加強干部實踐鍛煉的具體目標。這是我們黨對過去干部工作的總結,也是新時代貫徹黨的干部路線的重要指導方針。隨著時代的發展,加強干部實踐鍛煉的具體目標也在不斷的豐富和發展。
(二)針對現實問題搭建鍛煉平臺
黨在不同時期面臨著不同的任務,應對著不同的問題,為干部實踐鍛煉搭建了不同的鍛煉平臺。進入新時代,黨的任務同樣發生了變化,必須針對現實問題,不斷創新干部實踐鍛煉的方式,搭建干部鍛煉平臺。首先,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為年輕干部深入改革開放一線,增強業務能力和提升專業化水平提供平臺。其次,繼續完善社會治理體制,增強社會治理能力,為年輕干部深入群眾、積極回應群眾訴求提供契機。再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全面提升人民幸福水平,為年輕干部到邊遠民族地區、艱苦地區等提供礪煉舞臺。最后,鍛煉形式多樣化。通過掛職鍛煉、異地交流、競爭上崗、單位輪崗、代理工作等形式,不斷豐富干部實踐鍛煉的平臺。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出現,要不斷探索出新的適應年輕干部成長的新平臺。
(三)結合自身短板增強能力本領
黨所面臨的不同任務要求干部具備不同的能力和本領,同時由于每個干部自身成長環境不同,必須針對干部自身的短板,不斷提升其能力本領。干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干,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關鍵所在。2018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對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要政治上過硬,忠誠;要干凈,思想純凈,做事干凈,內心清凈;要有擔當,要勇于負責,敢于亮劍;要高素質,擁有專業化知識和技能。當前干部隊伍中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數干部不去發現自身短板,特別是一些年輕干部存在依靠年齡優勢坐等提拔心理。因此,年輕干部要針對自身短板,提高素質能力。首先,要開拓視野,提高觀大勢、謀大局能力。積極去改革一線和生產一線掛職鍛煉,關注政策方向,提高前瞻意識,解決好眼界不寬、辦法不多等問題。其次,要深入基層,提高實事求是、精準決策的能力。積極去基層掛職鍛煉,注重調查研究,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將黨的政策落實到實處。最后,要磨煉意志,提高應對困難、敢于擔當的能力。積極去艱苦地區,邊遠民族地區,在艱難困苦中鍛造優良作風和高尚品格。總之,年輕干部要按照“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12]的總要求,提高專業素養,確保會擔當,踏實肯干,不謀私利,成為人民滿意、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四)立足成長規律創新體制機制
習近平指出:“成為一名好干部,一靠自身努力,二靠組織培養。”[13]年輕干部需要組織來培養,經過不同的崗位、多個層面的崗位礪煉,經受艱苦的環境和條件磨煉以及年輕干部的個人努力,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干部。因此,加強干部實踐鍛煉必須遵循干部的成長規律。因此,首先,必須創新體制機制,優化干部培養路徑,根據不同干部的情況完善干部實踐鍛煉模式,并加以制度化,確保培養成本與干部成長成正比。其次,必須優化干部成長機制,通過一定的規則和機制競爭擇優選拔干部實踐鍛煉,為優秀干部成長提供動力和保障。最后,要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不斷加強干部實踐鍛煉過程中的監督,確保干部實踐鍛煉效果,避免淪為走形式、去“鍍金”等。
回顧百年干部實踐鍛煉歷程,可以說,一部百年干部實踐鍛煉史就是一部百年干部制度改革史。當前,要進一步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堅持科學的理論、科學的制度,不斷創新干部實踐鍛煉的方式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干部培養和選拔過程中的難題,不斷提高干部工作科學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 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頑強奮斗[N].人民日報,2019-09-04(01).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 6.
[3]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5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 801.
[4]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4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9 ∶ 453.
[5]王炳林.黨的歷史與黨的建設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 285.
[6]趙生暉.中國共產黨組織史綱要[M].合肥:安徽出版社,1987 ∶ 141.
[7]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 48.
[8]習近平.在地方和基層歷練中錘煉黨性增長才干[N].光明日報,2010-10-12.
[9]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 41.
[10]中共中央組織部.西部地區和其他少數民族地區237名干部赴中央單位掛職鍛煉[N].人民日報,2017-03-23.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272.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 405.
[13]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 ∶ 124.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