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卓 蒙曉哲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經濟發展進入常態化時期,新轉型時期國際環境形勢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此情況下,國企要積極探索新管理模式,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國企創新管理機制時,要及時修正自身發展目標、管理模式與內容,以便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縱觀當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仍存在不平衡、競爭不充分的問題。因而國企要重視管理機制創新的多元化與漸進性,這是國企發展中探索出來的新特點。因而,在新時代,國企發展模式探索過程中要積極應用創新動力機制,這是十分必要的。
一、經濟轉型時期特點分析
1.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轉型第一階段,其主要是從1978-1991年的計劃經濟時期。此階段,重要事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國家制定了經濟轉型發展方案。轉型過程中,高度集權計劃經濟體制是根本特點。從農村開始逐漸轉向城市,從體制內開始轉型,先改革國企經濟體制再改革國企之外的其它企業,這是結合實際國情設計的針對性地改革路徑,發展實踐證明其是正確的改革路徑,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總體而言,此階段,我國企業改革內容包含經濟模式與理念的轉變、機制設計、權利與義務劃分以及落實微觀經濟理念。
2.轉型中期,從1992年-2001年,此階段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時期。1992年我國十四大會議上明確規定市場經濟體制為我國根本經濟體制,由此改革了整個經濟體制性質,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因而具有里程碑發展意義,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計劃、外貿、金融、投資與財稅等方面形成了基本框架,為未來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保障。
3.轉型深化階段,從2002-2012年,此階段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發展日益完善。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全球貿易推動下,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結合社會發展要求適當地調整了經濟發展并準確定位。國企法人治理與多元化產權改革中國有控股是重要舉措,支撐著國民經濟發展,推動市場經濟發展更加成熟。自2010年以來,隨著現代信息與互聯網技術發展速度加快,與此同時國家提出了相應的改革要求,數字化、智能化的賦能,更加快了企業改革創新的步伐。
二、轉型時期國企管理創新特點
1.多元性。眾所周知,國企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因而各行業所用管理創新方法也會不同,實際創新工作有明顯差異,這是行業發展的必然。我國幅員遼闊而且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受各種因素影響,產業結構不同。實際發展中相同產業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的發展特點。而且各地區有不同的發展情況,因而管理創新時各地區要結合地區實際發展情況改革創新。比如,如果行業有復雜的生產流程,加強新技術研究是管理創新的關鍵,以此提高企業自主研發能力。通常,資本密集型企業會加強財務管理創新,科學運作資金基礎上創造更多經濟效益;勞動密集型企業會將人員管理作為管理創新工作的關鍵,人員規范化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下提高企業發展實力;而技術密集型企業,則是注重先進生產技術的引入與新技術的研發,提高自身技術水平促進企業發展。縱觀這些企業管理創新,企業發展最有利的環節是管理創新的重點,創新根本問題以此增強企業發展活力。
2.漸發性。社會經濟發展中,漸進改革與創新備受關注,穩定發展前提下發展經濟實力,以防矛盾問題擴大。所以企業發展中創新進程緩慢,沒有進行“一刀切”的管理。比如改革開放初期,政府提出市場經濟發展理念,明確提出企業為獨立生產者,打破以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理念束縛。同時,改革了企業管理制度,逐漸取代計劃經濟。經營管理工作中,企業自己承擔經營風險,然而企業自身擁有很小的自主權,由此使得很多國企改革流于形式。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對企業管理形成了更高的認識,市場經濟發展日益成熟,傳統企業管理模式發生了很大地改變,基于市場需求創造更多利益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國企圍繞企業產權改革進行管理創新,構建現代產權制度,基于產權關系配置資源是改革的關鍵。
3.自發性。國企創新管理過程中,自發性特點是非常明顯,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國企個體應將自身需求作為發展方向,嚴格執行國家相關政策與法律規范。改革開放初期,經濟體制發展有待完善,缺乏明確的改革方向,長期受蘇聯與東歐國家發展影響,國企管理模式比較落后。企業發展中秉承落后的教條理念。但自改革開放以來,出現了很多先進思潮,在此情況下國企管理模式開始嘗試改革,從國家行政管理中脫離出來,以市場發展需求為導向作為根本發展目標。該過程中企業要付出更多努力與勇氣,國企管理者要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加強管理體制的完善,逐步創新管理機制。
三、各轉型階段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
1.轉型早期管理創新動力機制。(1)政府行政力發揮著主導與推動。計劃經濟時代,國有企業與政府間的關系是行政隸屬與產權所有,此種情況下國企自身缺乏自主管理權,管理創新離不開政府的行政支撐。因而,此階段,政府行政力是國企管理創新的關鍵動力。(2)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需求。此階段,受文化大革命影響,國企發展面臨一些問題如設備落后、缺乏先進技術以及員工素質不高等,企業大多是停產或半停產,正常運營得不到保障。此種情況下,企業只有進行管理創新盡快恢復正常生產,滿足社會產品生產需求的基礎上,為員工營造良好的生存發展環境,以此推動企業發展。
2.轉型中期管理創新動力機制。(1)政府推動與主導。轉型中期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國企所有權與經營權相互分離,企業經營自主權提高,以此促使企業結合實際發展情況創新管理,保障日常管理的靈活性與適應性,有效解決市場經濟發展問題,推動企業不斷發展壯大。(2)市場競爭的影響。此階段,經過十多年我國市場經濟轉型已逐步形成明顯的優勢,如市場日益活躍且面臨嚴峻的競爭,由此從整體上改變了市場供需關系發生供過于求,直接沖擊著國企產品市場。在此情況下,國有企業只有加快推進管理創新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才能完善經營模式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更好地鞏固基礎并拓展市場份額。
3.轉型深化期管理創新動力機制。(1)嚴峻的國際化競爭。隨著國際化競爭地加劇,使得企業發展面臨一定生存危機,只有不斷創新管理才能實現穩定生存與發展,基于現代化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2)國企發展愿景的推動。當前,國企深入推進改革,獲得了更高的發展自主權而且基于自身發展需求,國企管理創新要結合相關政策、體制與自身發展需求,加劇內部重組與資源優化,為企業快速發展提供推動力。
四、轉型時期國企管理創新動力機制分析
1.明確指導思想。在科學發展觀引導下,國有企業基于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創新發展方式,促進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宏觀層面,政府要明確部門責任完善考核考評體系,建立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為國企發展提供重要的政策與財政支撐。另外,國有企業管理創新過程中,會遇到各類沖突,并逐漸暴露出一些矛盾與問題,因而企業必須要正確看待這些問題。明白暴露出的問題是一種發展契機,及時修正與調整就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另一方面,有效獲得各項新技術,提高市場競爭力。轉型時期國有企業,特別是技術型密集企業要想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及時做好產業升級與拓展是非常必要的。
2.做好技術升級與換代。假若國有企業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就要利用高新技術優化并升級現有產業結構,推動企業快速實現產業化發展。同時,技術拓展應用也很關鍵。主要指基于新興技術實現管理創新,利用新技術科學擴展產業鏈,促進產業轉型。
3.加強產業培育搶占發展制高點。以上這些措施是國有企業內部進行的管理活動,也是實現管理創新的必然途徑。國有企業發展中,企業領導要做好主營業務,同時還要根據市場實際發展需求,結合企業自身實際發展情況加強戰略意義新興項目培育。此過程中,要注意該培育工作是有明顯的目的性與針對性的。通過一段時間培育與發展,國有企業能夠通過積極發展新興項目不斷提高內部市場競爭力,最終成為行業發展主力軍。
4.做好兼并重組與整合優勢資源。新時期,國有企業要想有效的創新資本運作方式,資產重組、兼并收購及資產置換等方法是非常有效的。假若國有企業創新管理中能夠注入新業務活動,很大程度上就可改變企業實際發展動能,改善企業內部經營狀況,在此基礎上從根本上改善并提高內部盈利能力。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國有企業進行兼并與重組時,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推進,確保理性投資明,確投資計劃與目的,以此合理制定投資方案,為企業順利開展各項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結束語
當前,在百年不遇之大變局中,隨著后疫情時期,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為了實現國有企業可持續發展目標,要增強創新管理意識,深入了解國內外發展趨勢,全面提升管理理念,從發展戰略、資源整合、流程優化、人才培養、制度創新等方面入手開展管理創新活動,在增強自身創新管理能力的同時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為國有企業創造更多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作者單位:西咸水務集團 ? 陜西省社會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