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亮
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經營一直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并且這些風險一直在不斷向多樣化、復雜化的方向發展,企業也在這樣的環境中建立了風險管理體系。但是實施效果卻參差不齊,有些甚至會加大企業的風險,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缺乏風險意識或企業風險意識薄弱。因此,必須要培養和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這是企業實施有效風險管理的基石。
一、風險及風險意識的概念及其影響因素
1.風險的概念。風險是指在任何行為的可能結果中存在可量化分散的一種狀況。首先,它代表一種不確定性和預見性,即實際結果未知,并且結果多樣化。如果行為只能導致一種結果,則它不是風險,因為結果是確定的;如果行為已經導致了結果,這也不是風險,而是需要面對的問題或危機。其次,它是可能性與結果的組合,也就是不同的可能性會導致不同的結果,并且兩者之間存在關聯。再其次,風險所帶來的結果既有收益也有損失,正是基于此,企業愿意貸款(風險)來進行企業經營,雖然有可能面臨到期無法清償債務(可能的損失),但獲取的資金也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大的利潤(可能的收益)。
2.風險意識的概念。風險意識是企業對風險的一種感覺和態度,是對風險的一種主觀認知。企業不具備自然人屬性,因此對風險的認知主要源自企業管理者,這種認知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對風險源頭的認知。風險源頭方面:一是對既有規則的違背,大到國家法律小到行業慣例,企業經營一直都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框架范圍內,如果企業不能跟上規則的變化,就有可能違背既有規則,進而就會產生風險;二是對企業經營戰略的選擇,企業的經營戰略是在較長期間內,在整個組織范圍內,利用企業具有的各項資源和能力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獲取競爭優勢,以達成企業的戰略目標。戰略的選擇過程面臨著復雜性和不確定性,因此選擇的戰略本身就承擔了一定的風險。②對風險結果的認知。產生的風險必然會導致某種結果,某種風險會產生哪些結果,每種結果產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影響,對風險結果的預見程度也是風險意識的一部分。不同的人對風險結果的認知也會不同,面對相同條件下的風險,有些人認為風險太大無法承受,有些人認為風險適中可以繼續承擔。這種對風險認知的差別,一方面是由于風險產生后果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人的主觀價值判斷的差異,但無論認知差異有多大,都要對風險產生的結果有深刻的理解。③對風險控制的認知。首先,要承認風險是無處不在,這也體現了風險的普遍性。在企業經營過程中,既有來自企業內部的風險,包括產品風險、營銷風險、財務風險、人事風險等,也有來自企業外部的風險,包括政治環境風險、法律環境風險、經濟環境風險、競爭對手風險等。企業是要為股東創造價值的,企業經營本身既是承擔風險的過程,也是價值創造的過程,無風險則無價值。其次,要理解風險是可控的,企業通過對風險進行事前識別、預測,制定適當的風險控制措施,可以減少或消除風險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因此,企業需要控制風險,結合企業實際來確定何種類型的風險需要控制,何種程度的風險需要控制,某種風險采取何種程度的控制,風險意識里會體現對風險控制的理解和認知。
3.風險意識的影響因素。①風險態度。風險態度是企業對其認為可取的風險水平的看法。風險態度存在兩個極端,一個是風險厭惡,一個是風險偏好。風險厭惡型的企業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風險,前提是能夠獲得可接受水平的回報。風險偏好型的企業可能會專注于最大化回報,而不擔心回報水平所承擔的風險。絕大部分企業都會處于兩個極端中的某個點。無論是風險厭惡還是風險偏好,企業對風險的接受程度和關注點,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風險意識,強烈的風險態度(無論是強烈的風險厭惡還是強烈的風險追求)也會形成強烈的風險意識。②風險容忍程度。風險容忍程度是指企業承受風險造成后果的能力,這種承受風險能力與企業規模、企業所處行業、企業資本結構等有關。風險容忍程度的高低會影響企業對待風險的態度,同等條件下的風險,對于風險容忍程度高的企業,可以采取風險保留、風險控制等方法;對于風險容忍度低的企業,則可能采取風險回避、風險轉移等方法。但是要注意,即使風險在企業的容忍程度范圍內,也要重視該風險,采取最適當的風險控制方法,而不能一味地放任一些影響不大的風險的存在,這種放任心態會潛在地削弱企業的風險意識。③管理者及員工的基本素質。人員是企業組成的一個重要部分,人的決策和行為也是企業風險的重要來源,因此,企業的員工尤其是管理者的基本素質會影響企業的風險意識。對于企業的管理者或者戰略制定者,教育背景、閱歷經驗、價值觀念等基本素質的優越性,都會使其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視野更開闊、更深刻、更能發散思維,更能創造性的解決問題。這些基本素質都有助于形成更強烈的風險意識,同時也會提高對風險的預見性和敏感性。
二、風險意識對企業財務管理的影響
1.更好地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企業戰略的制定離不開對戰略實施中面臨風險的預測,強烈的風險意識可以使戰略制定者更加重視預期風險,并將戰略實施與風險管理有機融合,尤其是在財務戰略中,投資戰略、籌資戰略如何實施,如何防范和控制相應風險,有效的風險應對措施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戰略目標,為股東創造價值。
2.提高財務管理水平。企業的財務活動,尤其是財務核算方面,存在著較為完備的法律法規,每一種活動如何確認、計量和披露都有具體的會計準則,違反會計準則會導致違反法律法規,而違反法律法規會有嚴重的后果。增強風險意識,對法律法規心存敬畏,可以保證企業財務活動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高財務管理水平。
3.提高企業競爭力。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下,尤其是同一行業中的企業,都面臨著同樣的外部風險,例如利率水平的提高導致企業籌資成本提高。如果企業擁有更強烈的風險意識,就會對國家政策導向、宏觀經濟環境、貨幣供求關系、通貨膨脹水平等利率影響因素有更好的預見性,從而提高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應對能力,制定更為詳盡的利率互換、遠期合約等利率風險對沖策略,讓企業在競爭中有更大的概率生存下來,從而獲得競爭優勢。
4.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事前預防成本一般小于事后損失成本,企業的財務活動方方面面都涉及資金,無論是收入還是支出,稍有不慎就會造成資金損失。提高風險意識可以促進企業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強化財務風險的識別和預防,制定更為行之有效的風險控制措施,從而有效降低企業因為承擔過大風險而產生的經營成本。
三、樹立風險意識,加強財務管理
1.將風險意識融入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為企業全體員工認同并遵守的企業特有的理念、信條和價值觀。創建企業文化時也要強調風險意識的重要性,例如“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漸”等思想。通過不斷地宣教,讓這種企業文化鐫刻在全體員工的頭腦中,并時刻警醒員工。對于財務管理活動,在從事每一項活動前,都要考慮這樣做是否會有風險,會有什么風險,出現了問題怎么應對,提高企業應對風險的適應能力,嚴肅認真地對待每一個識別的風險。
2.將風險意識融入信息系統。現代企業管理離開企業信息系統的建設,尤其是財務管理活動更離不開財務信息化建設,財務信息化不僅能大幅提高財務工作效率,同時可以使各種財務流程系統化。因此,將風險意識融入到財務信息系統的規劃和建設,建立風險預警機制,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對利率和匯率水平、財務指標、特定風險敞口等設立閾值,并定期形成風險報告,明確面臨風險的種類、程度等信息,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同時,信息系統的建設也要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在面臨風險時,組織結構內的縱向和橫向能夠迅速獲取信息,提高應對風險的反應能力,并能夠及時制定風險應對措施。
3.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企業管理者作為企業戰略制定者,應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戰略規劃上,因此企業管理者并不能掌握方方面面的企業信息,需要相關職能部門具備勝任的專業能力,能在各自領域預測風險和發現問題,并加強溝通。作為財務管理部門,一方面要加強對財務專業知識的學習,包括會計準則、稅法政策文件、財務管理知識等,專業能力的提升可以更好地發現業務工作中潛在的風險,或對已識別風險制定更為有效的控制措施;另一方面要不斷了解企業業務活動和外部經營環境,財務活動也會受到企業內外部環境的影響,要充分了解和分析企業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環境的機遇和威脅,從而能更好地預測風險。
4.動態監控。風險不是一成不變的,企業不同的發展階段、市場環境的宏觀和微觀變化、新的商業模式和新競爭者等因素,都會使企業面臨的風險發生巨變,舊的風險消失,新的風險出現。因此,企業面對千變萬化的風險不能有絲毫懈怠,必須要進行持續地風險監控。企業制定的風險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統也要隨著風險的變化做出適當的調整,甚至組織架構也可能會隨著風險的變化而做出改變,任何僵化的部分都有可能使企業在面臨風險時陷入困境甚至導致失敗。
企業的風險意識是一種對風險的主觀認知,這種認知歸根結底取決于人,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員工,都要將風險意識嵌入到頭腦中,融入到行動中,使企業在面臨風險時具有競爭優勢,促進企業長足發展。
(作者單位:民航機場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東北分公司)